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毕业季】最忆是中南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1日 作者:肖丹

又是一年毕业季,伤离别,说再见,离别和不舍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如同热浪一般裹挟着每一个年轻的面庞。不舍教室,书声琅琅;不舍宿舍,其乐融融;不舍食堂,食物飘香;不舍老师,师恩似海。

不舍实验室的奋斗时光

理工科的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实验品中的样子,让很多文科生很羡慕。13级研究生孙言飞最不舍的是呆了3年的实验室。3年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特别是到了研二,课程少了,在实验室的时间就能多了。看文献,做实验,和师兄弟们一块讨论问题,请老师解疑答惑等等,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研一刚入学时,作为做研究方面的被动者,老师安排做什么实验,他就做什么实验。现在,他成了主动者,会根据研究进度安排实验,有时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他会整晚呆在实验室里。虽然累,但成果有目共睹,他发表了学术论文和多篇专利,毕业论文也很优秀。

博士生杨帅是公认的“学霸”,发表了数篇论文和专利,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找到很好的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在实验室潜心研究的岁月。马上就要离开了,最舍不得的就是这间实验室和师弟们。这里几乎承载了我的梦想和希望,下次回来,这个座位已不属于我,而我也将变成你们的上一届的师兄,真的很伤感。”

不舍社团的追梦时光

对12级本科毕业生陈紫茜来说,最不舍的是吟唱团。2013年,来自不一样的年级和专业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出于对吟唱的喜爱,组建了吟唱团。3年前,吟唱团成立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园社团,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渐成长壮大,最后成立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走出校园,外出表演,弘扬传统文化。吟唱基地对他们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他们就要离开,把它交给了对吟唱充满热情的学弟学妹。吟唱基地的存在,让他们一群人有了长久联系的契机,能够在忙碌中找到心灵归属。她说:“虽然现在要离开了,但我们仍然能踏歌长行!”

曾任吟唱团团长的赵鹿原回忆在吟唱团的时光,有欢笑,也有泪水。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参加一个表演,很远的路,他们几个演员扛着几个大尼龙袋的汉服过去,到了现场却被告知并没有安排他们演出。等到所有演员都表演完了,他们默默地上台,面对着早已散场的观众席,对着空气表演节目。回去的路上,尼龙袋还破了,几个人托着一个破了的袋子和一堆衣服,狼狈极了。他说:“想起来很心酸,但我们都乐在其中。”

不舍食堂的可口饭菜

而对于自称为“吃货”的12级本科毕业生姚赞来说,他最不舍的是中南的二食堂。4年前刚刚入学的时候,他和父母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在二食堂吃的,可口的饭菜,整洁的环境,和蔼的食堂叔叔阿姨,都给他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作为北方人,我最喜欢一楼的面食,汤面、炒面、凉面、包子、饺子……”4年中,二食堂几乎存在在他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吃饭的食堂,也是考试前的自习、团队合作任务时的讨论室。

除了二食堂,三食堂的煎蛋、五食堂的肉包、七食堂的烤鸭饭、八食堂的水果菜等,都能唤起对中南的记忆。泰国留学生苏帕克毕业后就要回国工作了,他在中南生活了3年,因为不太会做饭,所以经常在食堂吃饭,从最开始不太吃辣,到现在的不怕辣。他说:“虽然泰国也吃辣,但和中国的不一样。就算回国后,我仍然会记得学校食堂热辣的饭菜和人们火辣的情感。”

不舍校园记者的成长经历

在中南生活学习了7年的研究生王丽丽最不舍的是让她成长的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大一时,她来到新闻中心,这一呆,就是四年。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倾盆大雨,她都和其他的同事们一起前行,开启校园新闻记者之路。“在这里,我遇到了精益求精的老师们,他们充满耐心,教我如何更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这里,我收获了分开多年依然保持联系的朋友,即便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也因一个共同的名字——校园记者,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的感情,也因共同奋斗过,而更加珍贵、坚实。”

在学校新闻中心工作过的还有谢青芸、徐美珍、施夏琦、毛春芳、王娜、展芳、赵晨鸣、蓝霞、卢思远、韩春雷、谢崇赟……他们因为对新闻的热情来了这里。采访、写稿、编辑,开学典礼、校运会、学校会议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乐此不疲,就算有时候要熬夜加班也毫无怨言。离开之前,他们来到办公室,看看熟悉的老师,坐坐曾经的座位,谈谈离别的不舍,按响快门,留下最自信的笑容,不舍和眷恋。

从马尾到卷发,从素颜到淡妆,从T恤到正装,从球鞋到皮鞋,他们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中南承载了他们的青春,也见证了他们的蜕变。再见,图书馆:再见,食堂;再见,梧桐大道;再见,亲爱的老师和同学……

不想和你说再见,我的中南。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