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光明日报专版报道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战“疫”纪实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3日 作者:——

编者按:4月3日,《光明日报》“医者仁心 最美天使——聚焦战疫一线医护团队专题报道”(09版)整版聚焦我校湘雅三医院援鄂医疗队,点赞我校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版面刊登了《有温度的战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鄂记》《以“舍得”精神凝练湘雅初心》《在火线对着党旗宣誓》三篇文章。现转载全文如下:

【决战最前沿】

有温度的战斗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鄂记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医疗队出发的当天,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护士周顺盈与赶来医院送她的妈妈紧紧相拥

图片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提供

    重症隔离病房里,住着许多上了年纪的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胡须长了也无法清理,护士便主动为患者剃胡须

图片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提供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

在驰援武汉的队伍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新湘雅志愿军团”就是其中一支逆风而行的国家战队,他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在一线展开了一场有温度的战斗。

主动请缨,“志愿军团”连夜出征

病毒肆虐,武汉告急!2月7日晚,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紧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组队方案。医院连夜请战,1小时内组建了一支130人的“新湘雅志愿军团”(简称“志愿军团”)。

“志愿军团”有医生30人,护理人员100人,人员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其中,很多人参加过援塞、抗击非典等大型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队伍中,有的推迟婚礼,有的匆匆别离新婚妻子,有的夫妻俩把孩子送回老家共同请战,也有的说:“我没牵挂,我上!”

2月9日,“志愿军团”接到任务:整建制接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当晚开诊。紧急改造的隔离病房,装修还在收尾,设备和药品都没有完全到位,先遣部队马上和同济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布置病房、调试设备、熟悉流程,做好准备工作。

24点,第一批30位病人到来。咳嗽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焦虑、恐惧和痛苦。队长王知非和护理部副主任钟竹青安排医务人员快速分流,协调床位。

“报告,32床血氧只有70%!”“10床不到60%!”“23床爷爷气促,血氧45%!”患者的指脉氧很低,中法新城院区的ICU已经爆满,而病房只有两台无创呼吸机,怎么办?

呼吸内科专家刘纯、刘宗道和急危重症医学专家肖雪飞三位组长当即决定,无创呼吸机给病情最重的两位患者。对其余患者鼻导管给氧,把氧流量调到最大,再让他们能趴的俯卧位,不能趴的侧卧位,上监护,同时积极调配呼吸机、高流量氧疗机。

凌晨3点,第二批18位患者到达。有位奶奶一家8口中6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女儿已离世,老人被推进来时浑身发抖。护士将老人安排在离护士站最近的房间,安抚她的情绪,加盖好被子保暖,吸氧,监护,直到她逐渐平静入睡,氧饱和度也慢慢到了95%。

“当患者都收入病房,已是凌晨5点。其实早已汗流浃背,速干衣也不知道干了多少次,护目镜压得鼻梁、脸颊针刺般的疼痛,走快一点就有点气促。”护士刘丹在日记里写道。“一个晚上,我们接诊了48个患者,感觉这是我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这是医生孙永超的感叹。

围绕目标,迅速制定方案

围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目标,“志愿军团”发现,新冠肺炎从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阶段是病情恶化的关键时期。淋巴细胞数量、CRP高低、血乳酸水平、肺部CT表现,是判断病情是否恶化的关键指标。对此,医疗队迅速制定方案。

湖南省省级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特设了由4名呼吸治疗师组成的呼吸管理应急专家组,湘雅三医院ICU的李伟是其中之一。这次支援武汉,他作为医疗队里呼吸治疗师组的组长,与向飞等6名呼吸治疗师,以及临时扩充的6名护理成员一道,承担起整个重症病房的呼吸治疗管理及培训工作。

俯卧位通气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俯卧位是呼吸治疗师主要的工作之一。李伟描述:“在非疫情时,这对我们是轻松完成的事。但当大家穿上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的防护服,戴上令人窒息、视物模糊的防护头罩时,如何在保证不暴露自己的基础上,将一个身形壮硕、体重近180斤,并且身上插着各种治疗管道的患者安全地完成俯卧位,是对我们团队协作和个人体能的双重挑战。”

每4小时进行病人指脉氧监测,低于93%立即给予呼吸治疗干预,以改善患者呼吸问题,降低治疗风险。

龙果负责管理气管插管患者。尽管插管患者飞沫喷溅,气溶胶形成风险大,但她没有丝毫畏缩,持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以便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处理方法。呼吸治疗师身处最前线,感染风险最高,但凭着他们强悍的技能、不惧生死的胆识,给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希望。

此外,新湘雅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显现。截至3月19日,在累计收治的86位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57位战胜强敌,痊愈出院。

“你们守护患者,我们守护你们”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防护物资、驻地管理、生活保障就是打赢这场战役的“粮草”。

“你们守护患者,我们守护你们。”2月9日,由医院医学装备部主任彭伟莲、后勤保障部副主任龙烁、护理教研室副主任黄辉组成的安全保障小分队,携带物资与支援武汉医疗队会师。

安全保障小组通过各种措施来保障“粮草”充足、合理、安全、有效。他们快速研究制定出《驻地安全保障手册》,包括医疗队员驻地生活管理规范、驻地内个人防护要点、驻地院感质控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的职责流程、各楼层人员分布情况、医疗队驻地消毒工作和查房登记表等11项内容,为驻地安上层层“防护罩”。

队员出班回到驻地,必须按既定的路线进入,在门口再接受一场“消毒雨”的喷洒,然后洗手、测体温,分批进电梯,外出服悬挂房门外方可进入房间……院感组再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后勤组负责全体医疗队员胸腺肽的定期注射,互相督促加强身体锻炼;将每日餐食发放到位,随时对接酒店保障生活物资的补充……对每一个队友的感控都要严防死守,给每一个队友的照顾都要贴心到位——安全保障小组做到了。

“亲人暂时不在身边,有我们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自己住院,家属也被隔离的情况很多。他们因不能得到亲人的陪伴,常常孤独、恐惧,治疗效果也受到影响。在湘雅三医院接管的病区,大多数患者是老年人,加之很多人不会使用手机,内心对亲情更加渴望。因此,湘雅三医院成立了一支从生活、心理全方位关怀患者的“临时家属”疗护队。

“亲人暂时不在身边,有我们在!”招兵榜一出,大家纷纷报名,“我要认领4床”“6床是我的”……大家在工作群内讨论得热火朝天,赶紧下手抢“家属”。

老年患者在执行医嘱方面依从性较差,如不能按时按量服药将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为此,“临时家属”们想了一个办法,制作简易口服药杯,以控制每次用药剂量。大家将矿泉水瓶剪成小药杯的形状,消毒洗净晾干后制作防割伤杯口,再贴好标识小纸条,最后由“临时家属”一一发给患者并耐心解释。一位老人拉着“临时家属”黄哲的手说,“你就像我的大孙女一样,在家里就是她帮我把药瓶分类放好,还在上面写了大大的字。”“小药杯”让老人们的服药情况明显改善。

“临时家属”们针对不同程度的病患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指导方案——《新湘雅“临时家属”手册》,包括轻症健康指导计划和重症健康指导计划。为方便患者理解方案内容,“临时家属”们还将文字转化成动作并拍成宣教视频。为了让患者们真正动起来,“临时家属”杨晓禹、曾礼、张晨等利用自己下班的时间带领大家做三位一体呼吸操。

一位老年患者拉着肖雪飞的手说:“我每天都会写日记,我一定要看清楚我恩人的名字,日后好有机会报答你们!”肖雪飞说:“你们的康复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据悉,经过50天的奋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累计收治86位患者,68位患者康复出院。3月30日,圆满完成援助任务的“志愿军团”战士们,乘坐高铁返回了湖南长沙。

【医说】

以“舍得”精神凝练湘雅初心

湘雅三医院院长 张国刚

湘雅之源肇始于1906年在长沙小西门西牌楼的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的雅礼医院。中外合办高等医学教育发源于1914年创立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随后,湘雅医学会接收雅礼医院,拓建新址,名为“湘雅医院”。恢复高考后,医学院在全国医学统考中获得三连冠,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两所附属医院难以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应运而生,于1989年破土奠基,它是百年湘雅萌发的蓬勃新枝。

“湘雅”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救民于水火”重任,百余年来始终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110年前,从东北爆发的鼠疫席卷半个中国,一路南下,直逼湖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者、首任校长颜福庆临危受命,挺身而战,在京汉铁路成立卫生服务部,同时全面动员社会各界,打出防疫“组合拳”,圆满完成了华中地区防疫工作,成功阻止了鼠疫“南下”。

110年后,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旋即扩散全国。新湘雅人闻令而动、不惧生死,又一次踏上了逆行北上之路,目的地还是疫情决胜之地—武汉。

从2003年抗击SARS到2009年战“甲流”,再到走出国门,出击非洲埃博拉出血热,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能看到新湘雅人奋战一线的身影。医院将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大爱精神凝练为“舍得”精神,铸就了新湘雅精神内核。

元宵节,130名三院人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一线。为提高病区管理水平和效率,根据救治病人病情程度,组建了3个医疗协同作战组。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心肺功能受损等问题,医疗队还组建了呼吸治疗组,将全病程康复理念贯穿于整个救治流程,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定期开展医护协同查房、病例讨论、医护学术座谈等协作形式,制定最佳护理方案。新湘雅医护协同模式在抗疫前线落地生根,大大增强了医疗队的战斗力。2月9日,医院紧急组建的安全保障小分队驰援武汉,制定个性化防护措施,最大程度规避感染风险。同时负责与“大后方”协调联系,精准对接前线需求,提高前后方协同效率,保障物资供应,使队员们心无旁骛地全力抗击疫情。

医院充分发挥“医工结合”优势,加大临床救治和临床研究协同力度。联合国防科技大学集智攻关,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共同研制了“新冠病毒传播预测和防控措施评估系统”,助力精准施策、科学有序复工复产;主导研发“医用双效消毒灭菌柜”,并第一时间捐赠武汉抗疫前线,构筑医疗安全“防火墙”,极大鼓舞了战疫士气;联合知名企业开展抗新冠病毒药物、防疫制剂、干细胞治疗等相关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高擎科技利剑,为抗击病魔提供科技支撑。

为有效满足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防止轻病拖成重症、慢病发作成急病,医院整合医疗资源,统筹线上线下,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尽可能诊治更多患者。2月1日,医院在省内首家上线“互联网+发热门诊”,2月14日医院首批获批设置互联网医院,2月16日省内首推“互联网+慢病门诊”,实现慢病咨询+复诊续方线上云服务。一项项举措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最后一公里”,尽最大可能满足医疗服务需求。

新湘雅人在湖北、湖南两个战场勇于拼搏、敢于奉献,在防控一线诠释了精湛医术和人间大爱的最美篇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急剧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易发,我们必须直面应对、转变理念,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

建院伊始,医院就开展健康体检业务,2004年率先在省内挂牌“健康管理中心”,实现由单纯健康体检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变,开展检前调查、检后随访,将干预关口前移,健康管理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湘雅健康管理模式”逐步从湖南走向全国。

这次疫情是对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是对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全面体检”。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还需要我们凝心聚智、再克难关,为未来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赢得主动。

【医护手记】

在火线对着党旗宣誓

湘雅三医院医生 杨兵厂

2月8日,时值元宵佳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志愿军团”出发支援湖北

图片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提供

2020年于我而言注定是特殊的一个年份。

年逾花甲的双亲远在陕北,母亲年末遇病,身为医生我却无法侍奉床前。连续几年春节未曾陪伴他们,今年难得在春节期间轮休,值完年三十、初一的班,初二早上我即刻踏上了回乡的路。

初四早上收到航空公司返程机票取消的消息。意识到全国疫情已呈凶险之态扩散。自古忠孝难两全,国家有难,身为医生,需要随时做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准备。当天,我心如刀割般舍下泪眼婆娑的母亲,改签机票,即刻返回医院。正月十四夜间十点接到主任通知,医院要组建援鄂医疗队。我第一时间报了名。

5岁小女问我“爸爸,你要去哪里啊?”“爸爸要去武汉打病毒。”“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啊?”孩子,爸爸不确定归期,但爸爸多想让你明白,此刻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小家,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困难,谁行谁就得上。今年大儿子正值高考,非常时期,相信你亦能自立自强,在困难中锤炼自己。

元宵节当天,我们奔赴前线。

到达武汉后,根据安排,我们负责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西重症病区。重症病区,就是生命体征不平稳且有多发合并感染、生命垂危患者集中救治的区域。

人都是血肉之躯,一方面担忧自身安危失信于家人,一方面更担忧患者的生命安全。2月15日晚,病区转来一批病人,其中一人生命垂危,极度呼吸窘迫,此时常规的呼吸治疗已经不能改善病人症状。我作为当晚二线值班组长,评估病人需要插管后进行呼吸治疗。病情不等人,我当机立断,第一时间联合麻醉科同事,组织了病区第一例插管抢救。

看着病人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结束后才发现防护服内早已是大汗淋漓,护目镜模糊不清……但正是这些来自病房的无数个惊险时刻,让我们对身上的一袭白衣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一旦确诊为新冠病患,患者心理极度焦虑和恐慌。为了缓解病人的情绪,每次查房我都会耐心细致,把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解释,也因此被病人亲切地称为“湘雅大白”。

作为重症医学人,确保病人安全的同时,有责任让诊疗护理流程更加流畅有条理,提高整体救助水平。氧疗是重症病患诊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我为护理团队讲解了一堂浅谈氧疗的业务课。力所能及之处,强烈的执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3月6日,我光荣地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鲜红的党旗下,我郑重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疫情不退,我们不归。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