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学史】党史“春雨”润如酥,红色“嫩芽”拔节长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8日 作者:易永艳 欧阳悠悠 邹海佳

清晨,五星红旗在微风中轻轻拂动,唤醒校园。入夜,和声堂里与历史对话的声音飘出窗外,轻唤晚安。朝暮之间,学红色党史、续红色基因的氛围在校园里蔓延。

这种氛围,源于中南先辈们的历史积淀,也源于师生们代代相承的基因延续。3月19日,中南大学吹响党史学习教育的号角,全校上下闻令而动,扎实推动党史学习走向深入。踏遍校园内外,追寻先辈的红色足迹;贯通课堂内外,让思政课堂活色生香;借助朋辈力量,将红色火种传遍校园……党史如同一场贵如油的“春雨”,落在了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在这场春雨的滋润下,师生中不断有红色“嫩芽”破土而出,向上拔节生长。

追随:百年党史里的中南红色血脉

翻开历史的画卷,无数中南人用青春和汗水在党史上留下繁如星辰的红色故事。在这里,陈新民带领全体师生发扬延安抗大精神,发出“一切为了祖国”的殷切号召,在荒丘洼地上开垦办校。陈国达冲破思想束缚,俯身大地潜心研究,创立地洼学说。张孝骞坚持在战乱中办学,立下“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学风……一代代中南人与祖国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红色故事,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先辈们在党史里传递的信仰力量,也在一代代中南人手中接力传递。

如今,这些先辈的雕塑在校园里默默伫立,凝视远方,也引领着学子不忘来时路。校本部一办公楼前,葱葱郁郁的草地上,伫立着建校元老陈新民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正面镌刻着费孝通先生对他的评价:无私奉献,后人楷模。

在校本部绿意盎然的樟树下,“地洼学说”创造者陈国达的雕像默默矗立,雕塑正面刻着他一生与大地为伴、触摸地球心跳的赤子初心:大地之子。

清明时节,中南大学组织团员青年开展缅怀先辈祭扫活动,在先辈的党史故事里,汲取奋进力量。在湘雅校区张孝骞先生的塑像面前,医学生们轻轻擦拭浮尘,敬献花束,重温医学生誓词,立志传承先辈衣钵,赓续红色血脉。

湘雅校区,医学生们轻轻擦拭先辈雕塑

中南人的爱国情、报国志洒在校园,也洒向了祖国的各个角落,中南学子的追随之旅也踏向先辈们走过的绿水青山。

四月中旬,冶环院80余名师生来到锡矿山,追访先辈们在世界锑都里留下的中南足迹。他们来到锡矿山展览馆、锡矿山老采矿遗址、羊牯岭碉楼、锡矿山红军驻地旧址等先辈们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穿越时光,与先辈们深情对话。中南人的红色冶金精神曾在这里点燃。1939年,日军的炮火轰向湖南,赵天从毅然赶往锡矿山,与日本兵周旋于崇山峻岭中,誓死捍卫世界锑都。半世纪后,赵天从的博士研究生杨天足一路追随导师足迹来到这里,踏上为国治有色、兴有色的科研之路。为了响应国家对矿山绿色发展的需要,自2015年起,柴立元、郭学益先后带领团队来到锡矿山,协助矿区企业进行废水、废渣处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付诸实际。

“只因党和国家有需要,老一辈冶环人克服一切困难也要采好矿、护住矿,新一代冶环人薪火相传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锡矿山里的这堂党史课让我看到了先辈们在百年冶金历程里如何铸造并传承中南冶金精神。”冶金工程1701班的钱庆乐感慨道,“如今,这把红色火炬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也将循着先辈的足迹秉承历史使命,投身冶环事业。”

前人引领,后人相随。中南,从深厚的红色情怀中走来,也将在红旗下续写新的逐梦故事。

育人:思政课堂涤荡红色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曾强调:“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办好思政课堂的重要抓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学院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把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新途径。

作为宣传红色精神的主阵地,思政课程向来是学生们汲取红色养分的能量站。为守好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每月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众人之长,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关键节点,让思政课更加“有声有色”,成为教师们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集体备课的大门向外打开,引活水润良田。他们请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中心来到学校,跨校开展集体备课,两校专家聚集一堂,围绕“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切磋技艺,互相为课程“会诊把脉”,在交流中学习彼此的课堂法宝。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争春说:“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对原有课程进行‘同课异构’,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使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了守好课堂之外的思政育人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推出了新招式。常规的教育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同学们游玩一圈却毫无所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1+3”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宣讲,每期由1位党员老师和3位学生组成宣讲团,他们踏入革命先辈的故居,置身其中讲述党史故事。

“他们不一定是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是静止的油画,更不是生冷的数字,但他们是红色故事里的主角,更是那个年代活生生的人。” 新民学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内,3名学生轮番登场。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未来思政教育队伍的主力军提前站上“讲台”,让思政育人成果开枝散叶。

第一场“1+3”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在蔡和森纪念馆举行

“我的家乡在江西赣州,离我家不远的瑞金,有一口‘红井’……”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901班的苏榆在公众号上写下家乡的红色故事。文字下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勇为老师点评道,“‘红井’是当年党全心为民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井水甘冽,无声地给出了答案。”一讲一评之间,学生家乡的红色基因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也浸入了网络育人阵地。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发起的“100个家乡的党史故事”的线上故事征集活动,倡导同学们收集家乡的红色故事,传承故乡的红色文化基因。

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需求,让党史资源变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还在线上发起 “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有何不同”等问题,吸引学生自发去找寻答案,并在查询答案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在交流思考中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传承:以朋辈力量讲述红色故事

“1921年,你从襁褓里挣脱,发出黑暗中的第一声啼哭,而后,响彻百年;2021年,我在岳麓山远眺,迎接黎明时的第一道曙光,共赏,河清海晏。”5月5日晚,两位青年正在毓秀楼和声堂排练建党“先声”蔡和森的故事,为第二天登上中南大学共青团2020-2021学年度五四表彰大会的舞台做准备。

这两位青年是中南大学“薪火相传”红色故事宣讲团的成员。自2018年团队成立以来,他们以朋辈力量向身边同学宣讲蔡和森、杨开慧等人的革命故事,将红色种子播散开来。

红色故事宣讲团在五四表彰大会上宣讲蔡和森的故事

“一听到蔡和森,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但翻过历史,穿越百年,会发现他们是一群年纪和我们相仿的人。”红色故事宣讲团的团长冷雁冰希望可以用声音串联党史故事,调动听众情感和历史人物同频共振。

了解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容易,但挖掘人物故事时做到感同身受却很难。副团长宁檬在两年的宣讲中得出了经验:“宣讲打动人心的红色故事得过两大关,一是内容关,二是情感表达关。”

为了挖掘鲜活的历史故事。团队成员定期到故址、纪念馆采风学习,一起阅读伟人传记,在一次次讨论中筛选出湖湘大地上的革命志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寻找反哺青年学子的红色力量。

“情感表达好了,人物就立起来了。”团队成员潘慧玲在准备宣讲的过程中,总是带着好奇心去搜集人物资料。“其实他们并不遥远,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青年一代,在他们的故事中代入自己,很容易就能找到触动我的点。”

习仲勋在陕甘宁革命老区旧居床下那箱麻布鞋的故事、毛泽建在24年的人生里五次改名的革命故事、郭钦光用单薄的肩膀对抗卖国军阀钢枪的爱国故事……课余时间,宣讲团的小“火种”们将收集来的这些故事讲给身边的同学听。他们置身于军训酷暑,奔波在各连中为新生们点燃心中的红色灯塔;走向思政课堂,将红色人物故事穿插到课堂中间;去到兄弟院校,将革命先烈的故事娓娓道来……

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宣讲团还将红色故事搬到网上,设立红色电台,让红色资源变得更加触手可及。3月23日,距离建党100周年倒计时100天时,红色电台推出了第一篇播报:“夏明翰:丹心永照后来人”。一位听众听完后留言道:“两位主播真真切切地走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情,极富感染力,让听众身临其境,点赞红色电台用语言的力量传播正能量!”

和红色故事宣讲团一样,“百名团支书讲党史”“家乡红史我来说”“百年芳华,见字如面——献礼红色家书诵读系列活动”等借用朋辈力量传播党史故事的活动形式在中南遍地开花。他们将收集到的红色文化资源写在字里行间、刻入一帧一画、读进涓涓细语。至真至情之间,中南人的赤子心得到了延续,爱国情怀一脉相承。

湘江奔涌,岳麓巍巍,红色的火种在中南人手中一代传一代,接力奋斗新百年的故事也正在校园里续写。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