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特别报道】他们,用岁月写就最浪漫的情书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4日 作者:吴进 陈亚蓉 于上淇 张艺朵 王栩君

在中南,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同时代共命运,与中南同发展。他们的爱情似细水长流般质朴,又如老酒散发浓厚醇香;他们,用岁月写就最浪漫的情书。钻石婚,是他们并肩共担风雨的深情,是对彼此情比金坚的最好证明,也是他们几十年教在中南、奉献中南的生动注脚。

“五岁定亲,我们一辈子到底”

“我们是娃娃亲。父母在五岁时为我们定了亲,但直到高中毕业时才见了第一面。”物电院刘永安教授笑着说,“就是这一面,我们就认定了对方。”1960年,大学毕业后,刘永安被分配到了中南矿冶学院,两年后,爱人肖新英也来校工作。从此二人开启了与中南双向奔赴的旅程。

最初,夫妇二人并肩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着。“当时,各学科还未细分,学校总设一个特色冶金系。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细分进行系统教学,然而又没有成熟配套的教材,我们就只得从头学习俄文,向俄国学习,而后自编教材。”1975年,肖新英因身体原因转去了其他工作岗位,之后被确诊了乳腺癌。“晴天霹雳、一夜白头这种词不是夸张。”想起那时躺在病床上的夫人,刘永安仍然感到心有余悸。但对他来说,再焦心夫人的病,教学工作也不能垮掉。恰逢学院又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理论物理》,为了上好课,他一边陪护一边备课。医院空间有限,没有桌子,也没有一张椅子,他就依着墙备课,为一道题写十几页的解题过程……“他的责任心很重,对我、对学校、对国家都是如此。”肖新英回忆,后来刘永安去加拿大访学,收到了加拿大当地全额医疗保险与居住“绿卡”的橄榄枝,但他没有犹豫地拒绝了。“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回家来,回到祖国来。’”刘永安说。

“几十年了,别人都说我们是恩爱夫妻的典范,我们也基本上是恩爱的。”接受采访时,肖新英说。“不是基本上,是百分百!”刘永安抢言道,“我们是恩爱夫妻,60年了,我们一辈子到底。”

相互欣赏是婚姻列车的动力源

从少年到白首,交通院戴永宝教授在中南大学度过了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也在这里与爱人冯羡仪相伴六十载,迎来了属于彼此的钻石婚纪念。

“婚姻是细水长流,真诚相待。”1964年,刚调至长沙的冯羡仪工作繁忙,时常不能按时吃饭,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戴永宝常常凌晨就起床,蹬着自行车赶到医院排队挂号,回家接上冯羡仪看过医生,下午又返回医院取药。“那两年,家里的家务琐事,给我熬粥煎药,几乎都是他在照料。”

多年来,同在教育行业的二人时常相互勉励,全力支持对方的工作。戴永宝是原长沙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的老教授,曾于1960年参加长沙铁道学院建校工作,和最早一批师生白天劳动,晚上教学,用一砖一瓦砌出了铁道的第一个建筑——创业楼;在机车专业课讲台上奋斗四十余载,培育出数百位在一线岗位成绩卓越的中国铁路人,被师生亲切地称为交通院的元老级教师。曾任多年小学语文教师的冯羡仪也将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退休后,戴永宝放不下育人事业,十八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学院党支部、关工委的诸多工作,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为青年学子讲述铁路发展历史,冯羡仪就担起了顾全家事的任务。“她不仅是个细心周到的好妻子,在教育上也很有一套,家里的孩子都听她的。”戴永宝毫不吝啬对妻子的夸奖,他说,“相互欣赏这是婚姻列车的动力源。”

而今,二老家中还时常有学生前来探望,一双儿女也都各有成就。与妻子携手半生,一起走过大半个祖国河山的戴永宝勉励青年学子:“要能吃大苦、耐大劳,保持自我奋斗与创新精神。”

悠悠年华诉衷情,岁岁恒久爱国心

耄耋之年,他们仍有自己的浪漫。同款情侣水杯,桌上的全家福,已成习惯的挽手……窗外的夕阳洒进来,幸福洋溢在两位老人脸上。这是已“新婚”六十年的基础医学院教授卢光琇与她的爱人林邦俊。

1961年,缘于友人“搭线”,二人得以初识,林邦俊开始给卢光琇写信。以信为媒,纸短情长。一封封含情脉脉的书信,牵动着两颗年轻的心。最终,他们在1962年修成了爱情的正果。此后,数十年,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丈夫包揽了所有家庭事务,只为让卢光琇可以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国的优生工程。

卢光琇的父亲卢惠霖是中国遗传医学的奠基者,也是推进中国向优生科学迈进的先行人。为了继承父志,耄耋之年的卢光琇依然奋斗在医学遗传事业,看门诊、搞科研、读国内外前沿成果,搞科普直播,她把一生献给了人民的健康优生事业:“这是一种幸福。”在这样的一条路上,她十分感谢爱人的温柔与包容:“相互包容让我们走到今天。”

“最难熬的日子里,是党帮助了我们。”回忆起往昔,生于1939年,亲眼见证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卢光琇目光灼灼,“我们这一生都坚定地相信党、感恩党、报答党。”

一张粮票定情从此牵手六十年

今年是自动化学院教授沈德耀和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方仪结婚的第六十年,两人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钻石婚纪念。1958年,沈德耀和方仪因同在中南矿冶学院担任辅导员而结缘。因为“一张粮票”的故事,两人走到了一起,并于1962年结婚。

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起那张粮票,方仪仍然十分动容。方仪说:“粮票是我们那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在我粮票不见了的时候,他陪我到处找粮票,还将自己的粮票给我。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责任的人,值得我托付一生。”婚后的生活,也确实证明方仪并没有看错人。方仪母亲生病时,沈德耀就借来板车将母亲拉到医院,并一直守在身旁照顾。沈德耀忙于工作时,方仪就默契地接过照顾家庭生活的担子。沈德耀说道:“我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浪漫,我俩就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所以不管遇到过什么困难,也就这么过来了。”

多年来,沈德耀和方仪一直活跃在教书育人的前线。方仪主要承担机电工程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余载。沈德耀则是科研、教学两手抓,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培养出了包括院士、杰青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的自动化人才。“能为祖国尽一份力量,育一批人才,我们就很知足了。”谈及自己的学生,沈德耀神情自豪,“尽管退休了,我俩也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学院工作有需要的话,知会一下,我就过去了。”

回望人生长路,沈德耀和方仪感到十分满足。从青丝到白头,他们在事业上齐肩并进,在生活上互相陪伴。六十年的风雨在岁月的沉淀下,化作了落在他们肩头的金风玉露,留下的是幸福的回响。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