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典籍里的湘雅”:故纸映照来时路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9日 作者:周小艳 秦洁蕊
斑驳泛黄的手写病历、清同治年间的医学书籍、六十几年前的刻版油印自编教材……展柜里的珍贵典籍、文献材料,拼起了一个个历史的细节,摹绘出湘雅医学办学110年来的风雨历程。12月5日,“典籍里的湘雅”特展在湘雅医学院东校区开展,以典籍为载体,带领师生、校友再度走入湘雅百年峥嵘岁月。
全英手写病历里,窥见“湘雅标准”
“男,22岁,枪伤,1945年10月21日入院,当月29日康复出院。”这是湘雅医院现存最早的一份病历,医生字迹工整,内容全部由英文写成,详细记录了病人的个人基础信息、疾病诊断以及诊疗方式。
据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黄耿文介绍,“1945年前的病历已全部毁于‘文夕大火’和三次长沙会战,所以这份病历格外珍贵,它也是目前湖南现存最早的西医病历。”
在1951年之前,湘雅医院的病历均以英文书写。这种传统和要求源于湘雅的“国际基因”。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共同创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开创了中美创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在办学之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湘雅的一切教学活动用英文进行,以便教学内容与西方现代医学知识接轨。如今的湘雅更是延续着这份国际化办学传统,每年选派八年制医学生赴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深造, 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坚持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
在另一份王鹏程教授的全英文手术记录上,除了字迹清晰工整的英文描写,还附着手绘的人体图解,不仅帮助病人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法,同时作为宝贵的资料,留存以供后续交流学习。这也反映了当时湘雅医生专业知识的扎实与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时至今日,虽然记录病历的方式在变、形式在变,但确保病历上写下的任何一个记录都准确无误、详尽完备的要求一直是湘雅人的“必修课”。
翻开自编教材,触摸“湘雅温度”
教材是医学的灵魂,承载着培育医学生成长的重任,它在一代又一代学生手中传递、阅读,帮助和见证了无数医学人才的生根、发芽和成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内还没有医学院儿科系成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适用于儿科教学的统编教材的情况下,湘雅医学院首届毕业生高镜朗主动担起了编撰教材的责任。他主张:“是时候自己研究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专业教材了,道路是走出来的,即使天大的困难也要努力想办法解决。”他编撰的《儿科小全》《儿科液体疗法》《古代儿科疾病新编》将中医理论精华与现代医学结合,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当时,不仅是儿科,绝大部分医学学科都面临缺乏教材的局面。《传染病学补充讲义》《神经外科学讲义》《产科学讲义》……在特展的一块屏幕上,一本本不同学科的油印自编教材顺着时间轴从五十年代开始逐一展示。清晰无误的手绘图、印刷体版规整的刻版书写,皆是老前辈们的呕心沥血之作。湘雅人怀着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将一生所学付诸笔端,一字一句、一图一表,倾力奉献出一本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材和著作,使之成为一代代医学生成为医生的必读之书。
除了给医学生编教材,湘雅医学院还为医生编“教材”,凭借一本口袋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这就是1959年湘雅医学院为帮助和指导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而主编的《农村医士手册》。这本书从医疗预防、操作技术、药物三部分展开,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普及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湘雅人从未将所学的深厚知识与技术束之高阁,而是时刻以人们生命健康为己任,切实承担了面向社会大众传播医学知识的责任。
书信手稿,映照“湘雅初心”
泛黄的信纸,是湘雅110年岁月走过的痕迹。每一行文字,都承载着湘雅人的故事,每一页翻过,都像穿越了曾经的历史,镌刻着湘雅人砥砺前行的足迹。
“‘湘雅’是我一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起点。”这句话来自1964年湘雅医学院(时称湖南医学院)举行的庆祝建校50周年活动上,首任校长颜福庆先生参加院庆活动发表的致辞。如今,颜福庆先生的手稿出现在特展上,吸引了师生校友驻足。
颜福庆先生在湘行医期间,积极推进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在他的促成下,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得以成立。他在致辞中回顾湘雅五十年来艰辛办学史,并深情祝愿湘雅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未来不但是湖南省的医学科学中心,还将进一步成为全国医学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如今,距颜福庆先生的寄语又过了六十年。一代代湘雅人始终坚守着颜福庆等老一辈医学教育家所倡导的“公医制、预防为主;培育医学人才的目的是为人群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院训院风,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医学人才,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写就半部中国西医史”。如今的一切,仿佛是寄向时光深处的一封汇报书,向老院长做无声的对话。
“对于师生而言,本次特展是一部生动的湘雅史,每一本书籍、每一封书信、每一部教材都将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医学海洋中不断探索,创新、进步。” 黄耿文说。
(一审:唐潇珺 二审:韩艳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