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拾光】共读·共思·共成长:走进校园里的“读书会”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 作者:秦洁蕊 周小艳 王洪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场读书会里,一群人的聆听、诉说、交流,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一起走进中南校园里的读书会,探寻师生的书香世界。
读书会里的“学术空气”
研读文献、论文、文学作品……是参加人文学院吴宝林老师举办的真源读书会的“必备动作”。真源读书会,取“求真探源”之意,自2019年创立以来,带领一届届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求真探源。
真源读书会的诞生,源于吴宝林关于“学术空气”的深刻体会。求学时参加读书会拓展学术视野的经历,让吴宝林来到中南大学任教后便决心延续读书会这一形式,为学生营造“学术空气”。“有同学以为读书会是课堂的延续,但其实这是一种需要较强自主性探索的深度阅读和共同体形式的自由讨论。”在真源读书会上,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某一内容展开讨论、联想,在思维碰撞中进行深度思考。“高年级同学的严谨思维能为他人提供借鉴,而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初体验、想象力和提问也让人耳目一新。”吴宝林谈到读书会的场景。此外,读书会还不定期邀请海内外学者与同学们交流。
真源读书会要求同学们提前写读书札记,并通过“领读与回应”的方式产生讨论。领读人将读书札记提前发给回应人,回应人需要阅读特定内容和领读人的札记,并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相乐天关于《小说使用说明》一书的札记包含了整整九页共八个话题,从法语的未完成过去时到幕布的隐喻;创作札记的过程也是他将文学、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今年是中文系研究生廖妍同学参加真源读书会的第四年,她在阅读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时,还查阅了作者所受思想影响、文本改动内容以及相关评论等资料。在读书会上,她对这部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源读书会对我更像是学术上的引路人,阅读成为我的生活习惯”。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是热情,这也是我坚持创办读书会的动力。”六年来,吴宝林也常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读书会的“学术空气”中吸收养分成长,他也由此受到了滋养和感召。“读书会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在人文学科‘润物细无声'中,保持感受力与想象力,让学术不仅成为照亮人生的一道光,也成为理解他人、社会、世界的一扇窗。”
真源读书会
读书会里的“双向成长”
公共管理学院田孟老师举办读书会的动力始于对学科脉络的补足,“在碎片化教学外,阅读经典可以构建知识体系。”本着这样的想法,他希望同学们不仅成为参与者,更是发现兴趣的“探索者”。
读书会上,他要求学生在给出的书单里自选书目,每月汇报阅读进度,分享读书困惑。他便根据每位学生的分享情况进行引导和答疑。久而久之,学生的成长清晰可见:曾经看到师兄师姐侃侃而谈的状态下既兴奋又自卑的“小萌新”们,在参加一次次读书会后,量变积累成质变,从读不懂社科专著中字词连缀间隐含的深意,再进阶到汇报时说得头头是道。很多同学在熏陶之下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还有同学被激发出对学术的热爱,踏上了学术之路。
成长是双向的,教师的角色也在同步进化。田孟在“放权”中探索教育模式:从放弃共读一本书的常规操作,再到允许学生激发自主性、自选书目;聚焦学生心路历程而非知识考核;从批评状态不好的学生,再到自我反思对学生的关心够不够……在实践突破、心态转变、自我反思背后,他坦言到:“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读书会的组织建设以及老师的指导方式,都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和变化。”教育并非是单向度的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互鉴,实现同频共振地成长。
公管院读书分享会活动(上图)、田孟(左下图右1)和学生们分享读书感悟、读书会的公众号(右下图)
而来自人文学院姚勇老师举办的《荀子》读书会更像是一场“学术苦修”,师生们在字句间“较真”。学生们人手一本《荀子》注本,边读边标注。“化性起伪”的讨论曾让课堂陷入胶着,有学生认为“化性”与“起伪”是先后关系,也有学生主张“起伪”是“化性”的工具。他并没有评判对错,而是抛出两篇文章:一篇论证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另一篇则是质疑该观点并提出新解。“这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有可靠的论证和逻辑支点。”他提醒学生们:“阅读文献要常存思辨意识,这正是论文写作的起点。”
学生的蜕变在追问中逐渐显现,哲学专业2023级的钱思润感慨道:“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了如何对原著进行深度有效的阅读,并时刻带着思辨意识提问、思考。”姚勇将读书会的精读经验融入下学期新课的课程设计中。“同学们的不断进步鞭策着我要提升科研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课堂外,两场读书会打破了“教与学”的边界,通过经典文本相互启发,教育不再是知识的简单搬运而成为了思想的共生,师生双方变成了共同探索的“问道者”。
读书会的“多元实践”
在粉末冶金研究院的“一站式”学生社区里,2023级研究生李飞宏格外关注读书会的信息。作为一名工科生,平日繁忙的实验让他很难拥有静心阅读的机会,“这种大家一起专注阅读并畅所欲言的机会难能可贵。”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粉冶院和人文学院一起举办的以“文化”为主题的读书会。不同专业的同学思维碰撞,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认知视野。粉冶院辅导员李卉淼也热衷举办读书会。无论是组织“当书香遇上飞行棋”读书沙龙,还是举办“从《礼记》看现代社交礼仪”读书会,用古人智慧去帮助学生矫正形体仪态,在她看来,哪怕只有少数同学能在参与中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都很有成就感。
这种群体攻读的智慧,也在计算机学院学生宿舍里生根发芽。学院以创建“五好寝室”为契机开展读书活动,如寝室共读计划、图书漂流和“共鸣墙”等,阅读悄然发生了从“个人兴趣”到“群体文化”的转变:从独自阅读,慢慢发展为室友间的“轮流分享”“寝室共评”;从过去偶尔抽空阅读,到如今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做笔记、写心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图书馆联袂打造的“阅疗悦心”读书会,则赋予了阅读疗愈心灵的使命。这种“阅读+心理教育”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一对一”和课堂教学二元关系的局限,构建起一个多元交流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马晓虹老师带领同学们共读《认知觉醒》,通过引导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简化复杂理论,借助反思日记的练习帮助学生内化“元认知训练”等概念。
左上:粉冶·人文读书会 右上:“阅疗悦心”读书会
左下:计算机学院寝室读书计划 右下:书香中南读书会
从字句推敲到心灵共鸣,从典籍深研到跨域对话,这些散落在校园角落的读书会,恰似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中南学子精神世界的璀璨星河。又是春风浩荡时,那些在字句间破土的新芽,已然开出绚烂的花,催发书香满中南。
(一审:韩艳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