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拾光】黄绍祯:试出一条“锂”想路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6日 作者:张亚轩
“我的理想是以固态电池研发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领跑世界。”27岁的粉末冶金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黄绍祯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的铿锵话语,既是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金奖选手面向赛场的郑重宣言,也是他对15岁的自己的青春回应。
这个来自福建宁德的青年,用12年时间完成了从对家乡产业萌发兴趣的高中生到扎根新能源的材料学博士的蜕变。中南大学的土壤,正是这颗“锂”想种子破土而出的关键。
试出来的科研路
黄绍祯的家乡宁德,因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领军城市之一。他在见证宁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新能源产业的潜力。高一时,他就萌发学习新能源相关专业的念头。高考后,他考入在新能源领域实力强劲的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
新能源领域覆盖能源生产、存储、传输等多个领域,如何从纷繁的新能源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一直困扰着黄绍祯。为了找到具体研究方向,他从大三起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跟随张斗教授做压电材料研发,又在陈宝林教授指导下进行纳米材料研发。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团队的创新技术具备贴合市场需求的竞争优势,黄绍祯走访调研了数家新能源企业。这个阶段的积累,让他深入了解到新能源电池研发部门的分工职责,建立起行业基本认识,也让他“试”出了科研主攻方向。
黄绍祯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展示成果
锂电池,被誉为新能源行业心脏。目前市场中的液态锂电池始终无法解决续航焦虑、电车自燃、低温瓶颈这三大痛点。“固态电池可以,它的研发有望彻底颠覆现有市场。”大四开始,黄绍祯盯准固态电池“固-固界面阻抗”技术难题的突破。他针对固态电池用锂金属负极材料,制备加工出低于20微米的高性能超薄锂带,通过界面硬化的设计思路,设计了高导离子界面,实现锂离子的快速穿梭,解决界面离子传输效率低的难题。“超薄锂带可充当固态锂金属电池使用,减轻整体电池模组重量,能提高电动汽车和无人机的续航里程。”该技术获得中国有色金属、中国轻工业双重认证,现已实现多场景市场化应用。
“科研的价值在于转化为产业动力和社会效益。”在黄绍祯看来,能否应用于市场,是检验技术水准的“试金石”。依托学校产学研实践教育资源,他以市场为技术导向,试蹚技术深水区,发表SCI论文33篇,系统构建了锂金属负极制造的理论体系;多项专利获国家授权,从超薄锂带加工制备、界面复合技术到电池SOC算法、储能电网技术纵向布局建立知识产权壁垒。
没想好,也可以先出发
“燃油汽车从诞生到巅峰用了一百多年,而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也不过15年,有很大前景等待我们去实现技术突破。”新能源这片“蓝海”,让黄绍祯看到无限可能的同时,也让他困惑着未来的路。
从本科到博士,黄绍祯遇到很多就业的机会,但因还没想好要怎么去规划职业成长路径,就只能一路边学边干边想。“没有万事俱备的起点。没想好,也可以先出发。每段经历都会成为未来选择的底气。”
大四时,黄绍祯在导师推荐下到湖南省电将军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启第一份实习。但公司不会开放过多权限让实习生接触到内部核心业务。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东西?他主动找到技术部门负责人,主动谈起自己对新能源电池制作工艺存在问题的思考,表达想要深入学习的意愿。“要敢开口去要机会,不问怎么能知道这个机会是不属于你的呢?”看到他的学习热情,负责人在他实习期间带他进入电池试验生产线,深入生产小试现场了解、观察新能源电池生产的近百种工艺。这段经历让他尝到了主动的“甜头”。
行业交流是黄绍祯与市场亲密接触的另一个接口。从研一开始,他便主动参加行业技术交流活动,次数达上百次,在与“技术大牛”“行业大佬”的交流中激活思考。2024年,他受宁德时代邀请在其产业峰会作专题报告,他所研发的负极材也被列为重点追踪技术。这一次主动相逢,奠定了他与宁德时代新的缘分。同年,他从全球顶尖人才百里挑一的竞争中突围,完成博士企业内签,收到了来自宁德时代21C研究院抛出的橄榄枝。
“就业,只是我未来规划的新起点,而我设置的终点是做出市场所需的新能源电池。”黄绍祯期待用“一块电池”撬动新能源的未来。
(一审:范泓洋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