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旗下奋进】曾毅:国之所需,吾心所向
来源:粉末冶金研究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作者:——
实验材料在高温炉膛中燃烧,火光映红了炉前记录数据的身影。这样的场景,已经在粉末冶金研究院曾毅的科研生涯中重复无数次。从青涩学子走向学术带头人,从年轻党员走向支部建设者,在这方寸之间的高温世界,他始终以执着信念熔铸初心,为国家锻造出一件件“科技铠甲”。
跨越山海的“点燃”
2013年11月4日,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曾毅如往常一般,正在埋头整理数据。这时,前来中南大学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他所在的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书记为我们的科研工作点赞,还和我们握了手。”在曾毅的记忆中,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自己的科研报国热忱。
2014年,曾毅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工作日复一日,却在有一天激荡起浪花。2015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来到了他所在的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参观石墨烯产品展示和生产石墨烯的地下超净实验室。再次见到总书记,异国他乡求学的曾毅感到格外温暖。“新材料产业必将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习近平总书记这句前瞻性的指导,激励着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沉下心钻研最前沿的技术。
在两次跨越山海的相遇中,曾毅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关怀与支持。2016年底,他回到粉末冶金研究院、回到熟悉的高温车间,秉持着“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人生信条,继续开展材料研究工作。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那是他与实验数据“交手”的战场;炉膛火光映红面庞,也照亮了他求索未知的执着。2022年,在一项关键飞行器研究任务中,由于实验必须在40多度的高温环境下进行,大片的荨麻疹爬满了曾毅的手臂和脖颈。每天凌晨去医院打针,天亮前又赶回实验室,他与团队一道,在高温、高压、极限环境中攻坚克难,探索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路径。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日复一日的坚守,支撑着他走过科研最孤独的时刻。
一路走来,党和国家的培养赋予了曾毅不断前行的力量,点燃了他瞄准国家需求、潜心科研的热情,激励着他带领团队,向更难的目标迈进。
建设“共融”“共振”的党支部
2017年,曾毅将十余年沉淀的研究成果——新型耐3000℃烧蚀的陶瓷材料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这个在黄伯云院士和熊翔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研发成果引起了NASA、美国陶瓷学会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的关注。
从接受导师的指导到独立培养学生,曾毅认识到,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不仅需要集体的凝聚力,也需要集体内的互相帮助与共同成长。基于此,作为碳基复合材料研究所第三党支部书记,曾毅与团队在实践中构建起了教师与学生共融、党建与科研共振的支部范式。
学生党员在高温炉前与导师并肩调试实验参数,青年教师党员在党员大会上剖析材料的微观奥秘……在这种范式中,教学、实验、探讨、总结,研究的每个环节都是师生党员互帮互助、一同成长的机会。在多年的建设中,支部导师团队入选第三届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学生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涌现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创业先锋”等一批优秀研究生代表。同时,支部追随黄伯云院士脚步,秉持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精神,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其核心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核能、兵器等战略关键领域,真正做到了“党旗插在科研最前线”。“我们既要当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更要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把党旗插在科研一线。”在曾毅看来,这是支部党员们共同的使命。
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曾毅将总书记的教诲铭记于心,带领着党支部积年如一日地深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创新,不再受制于人。如今,这支队伍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诠释着“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发射场的望远镜,从论文里的分子式到产品中的新材料,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一审:杨心怡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