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南良师】王红霞:教,为什么不能是一辈子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作者:黄芳淮 王静涵
“我的责任,就是把最好的课堂交付学生。”从“教问教学法”到“翻转考试”系列方案,再到“五A教学模式”“五维驱动法”……自步入教师行业来,法学院副教授王红霞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堂,所授商法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轮备课,即使是第二十一年,仍然占据王红霞大部分时间。课前,她总是力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制度进展、事例案例融入课中;课后,她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学生的问题和意见;即使结课,她也持续提供“授”后服务。“一门课的时间究竟有多长?48学时?16周?如果学能永续,教,为什么不能是一辈子?”王红霞说。
让商法不再是“伤法”
新经济时代“无处不商”,商法规则不仅数量繁多,还往往有着复杂的攻防应用,学生学习难度大。有学生吐槽商法是伤脑筋的“伤法”,王红霞听进了心里。
为破解学生学习难点,有机组织课程内容,王红霞琢磨出了“商法十八话”的课程组织形式,以“一家公司的初创、破产到重生、进化”为故事线,把治理纠纷、合同风险、清算注销、发行上市等核心知识点串成章回体“话本”,顺着学生的认知逻辑层层推进教学进度。
为将学用融为一体,王红霞创造性地将事、案例改编浓缩成30秒到3分钟不等的迷你情景剧。课堂上,同学们化身不同“总”和“董”,为不同场景焦头烂额。比如,白总急要设备,承诺张总半年结余款,并拉来某权威公司的刘董事长作担保。“你是卖设备的张总,你发货吗?”王红霞抛出问题。听到有人喊“提醒刘董带公章!”王红霞笑着揭秘:“担保不能只有法定代表人的签字或者盖章,还需要公司做出决议。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必须审查其决议。”被融入实际场景的一个个核心知识点就这样牢牢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激励学生学在平时,避免“考前突击、考后就忘”,王红霞的商法课“赛贯全程”。课前“唯快不破”的抢答,牢牢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课后精心设计的系列作业,步步为营地检查着教学效果;期末考形式则创意无穷,从“案考会”“剧考会”“研考会”,到“法律咨询”“模拟面试”“修法建议书”“实证调研报告”,唯有真本事可应万变。
法治加速完善期,商法修改最频、更新最快,王红霞唯恐课堂“落后”。“时代在变,实践奔跑在前面,我要把最新最好的教给学生,不能让学生上了大学反而落伍了。” 为呈现最好的课堂,更新内容、改进教学设计、回复问题、批改作业,背后的辛苦不言而喻,但她说:“成长是不可逆的,专业课的基础必须打牢。”
讲台上的“长期主义者”
调整商行为的法规范,处处彰显法之理、蕴含商之道。长期视野、合作精神、诚信至上……王红霞用心“萃取”古今中外商事领域真人真事,在恰当的知识点,用耳熟能详的企业和企业家面对规则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商法的内蕴精神。
王红霞带领学生作结课宣誓
受医学生培养的启发,王红霞浓缩对课程特质和人才培养的全部理解,首创了商法结课宣言。每轮结课全课串讲后,王红霞会带领学生们大声朗读:“我信仰正义……任何诱惑,也不会让我践踏制度、滥用规则、背弃信仰……”她希望借此将商之道与法之理郑重“交付”学生。“越懂规则的人去玩弄规则,危害就越大。我的课不能培养这种‘大魔王’。”课后,学生们纷纷感言:“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愿和老师一样为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
王红霞希望学生坚持“长期主义”,不仅在学业上,更在个人成长上。2024年法学院毕业典礼上,她的一句“那些名字从未在官网上、公众号出现过的同学,四年来你都没有开过一朵花,因为你很可能是一株参天树”被中南师生刷屏。写下这句话的契机,缘于她的一位学生:在身边人都有去向的毕业季,那位学生因考研失利,不无消沉地感到一事无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想告诉很多像他一样的学生,不要用当前的时间切片来衡量自己。很多人都还在拔节成长的路上,我相信他们终会长成参天的大树。”今年,这位学生考研成功。
王红霞(右)为学生颁发定制奖杯
从担任导师起,王红霞每年都会给毕业的研究生定制奖杯,今年的奖杯上刻的正是“长期主义”四字。同时,她将一张由她亲自撰写的证书塑封后寄给远在千里的家长,上面记载该生求学期间的表现及优点。“我要让每一对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有多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记住他(她)在老师的眼中有多优秀。”
从讲台到课桌的距离有多远?
上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刚结束,王红霞的课程群就已经建起来了。“各位少侠,全宇宙最令人摩拳擦掌的课程下学期就要与你同行,48课时苦短,不如现在就开始相处!”除介绍课程、转发案例外,王红霞还在群里发布了一份题目皆为“非必填”的问卷:少侠大名?少侠产地?对你影响最大的那位家人的职业?最不擅长的科目?毕业后最可能的去向?能否给张一眼就能认出你的大头照……开学第一堂课,对于同学来说的初见,对王红霞来说却是“久别重逢”。“备课先备人!”王红霞践行这一点。
这些问卷,还帮王红霞接住过学生的“小秘密”。一次,一个看似平常的留言引起了王红霞的注意:“老师一定要保重身体。”王红霞有些担忧,便在某个课间状似随意地与这位学生闲聊:“最近身体还好吗?家人呢?” 学生才吐露,父亲当时因病进了ICU。“学生很少会主动说难处,这时候需要老师主动向前一步。”她说。
王红霞的“主动”,还藏在课后名为“真心话不冒险”的匿名问卷与微信群置顶的“不装懂清单”里,学生可随时匿名发表意见、提出困惑。作为曾经的学生,她太清楚讲台和课桌之间存在“距离”。“当不理解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往往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但其实学的发生是一个黑箱,教与学的断裂是很容易出现的,这时候就非常需要学生的反馈。”王红霞常根据学生的建议调整讲述顺序、增添对某个知识点或专有名词的讲解、调节不同章节的详略。“学生可以选择不填,但我一定要发,一定要保证沟通渠道永远畅通。”
“从讲台到课桌,这条路,我走了二十一年,我还在路上。”王红霞笑着说。
(一审:赵云逸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