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生季】我来中南上大学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3日 作者:王洪泽 曹菲儿 范雅婷 栗一爽 摄影:刘屿帆等
本网讯 九月的中南,迎来1.8万余名来自天南地北的2025级新生。行李箱的轱辘声、家人的叮嘱声、相聚的欢呼、不舍的道别……喧闹声中,不同的奔赴轨迹在此交汇,无数的青春梦想从此刻启航。
两代人,同一种选择
来中南报到,对于邓迪国际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吴元楷来说,是新鲜的初晤,但对吴爸爸来说,却是跨越27年的久别重逢。
1998年,吴爸爸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如今,他又将儿子送进母校,送进自己深爱的专业。谈及当年的求学时光,吴爸爸目光炯炯,“那时心里攒着一股劲,想着终于能学造火车、造机器了,一心想着给国家造点硬家伙。当看到机器应用到各个场景真切改变人们生活时,这种成就感是不能用财富衡量的。”作为学长,吴爸爸忍不住向儿子分享对行业的洞察:“我们要给予机器思维,让它能够深度思考、自我学习。九三阅兵上的机器狼,就是最好的例证。”探索机器智能化,也是老学长对新一代机械人的郑重托付。面对父亲的期许,吴元楷早已做好规划:“我要先把专业基础打牢,多做实践,做不设限的探索。”
两代人同修一个专业的缘分,也存在于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陈逸函和她的母亲身上。陈妈妈回忆起在湘雅进修的日子,忍不住感慨:“湘雅医生‘严谨’‘求实’‘钻研’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正是出于对湘雅医学院的信任,她特意将女儿送回这里开启医路。“医学生的路不好走啊。”从学生时代啃下一本本厚厚的教材,到熬过无数个实习夜班,再到工作后长期挑着临床与带教的担子,陈妈妈太清楚医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一定要把身体练结实,心态调平稳,这才是从医的本钱。”她忍不住叮嘱女儿,“要把临床基本功练到扎实,要钻进医学难题里找突破,把湘雅精神传承好、践行好。”这份叮嘱里,藏着母亲对女儿的牵挂,更藏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
陪伴,是最温暖的送行
校园里人群拥攘,新生们身旁,少不了亲友的身影。同行者的温暖陪伴,驱散了新生们初来乍到的陌生感。
李恩铭与父亲在旅途
来自吉林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李恩铭与父亲早早就已抵达湖南。父子俩没急着赶到学校,策划了一次“开学前旅行”。“想让孩子提前适应南方环境,感受湖南文化,也趁这机会多陪他走走。”李爸爸笑着说,从东北到南方,长途旅程中,李恩铭主动规划路线、做攻略,这让自己倍感欣慰。“以前出门都是我安排的。但这次看到他能打理好这么多事,我对他大学独自生活更放心了。”旅途中,父子俩边体味湖湘文化边适应南北方差异,却仍旧不习惯湘菜的辛辣。“好在学校食堂有这么多种类丰富的菜品可选择,这下吃饭的顾虑都没有了。”李恩铭说。
迎新门口,一家三代人的送学队伍很是热闹。来自安徽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程子涵在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和弟弟的陪伴下前来报到。“孩子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全家人都想来看看她接下来四年学习和生活环境。”妈妈轻声道出了此行的心意。一家人走走停停,把校园观察得格外仔细,不时交换着信息。“看到校园环境这么好,宿舍里也应有尽有,我们也就放心了。” 跟在家人身后的程子涵既不舍又期待:“虽然会想家,但全家人的爱让我充满力量。这份爱,肯定能变成我认真学习的劲儿。”
王胤在父母陪同下报到
推开位于一楼的宿舍大门,两张单人床、床头的紧急呼叫按钮、卫生间加装的扶手、配备的坐便器,接连映入眼帘。这是学校为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王胤“量身定制”的宿舍。这个初三时被确诊脊髓肿瘤、因手术后留下后遗症截瘫的18岁少年,在父母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来校报到。早在录取阶段,学校便主动与王胤家庭对接,不仅进行经济上的帮扶,为父亲陪读提供条件,还为王胤配备了“专属帮扶团队”。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王胤很期待,并列出了清晰的学年规划。父亲王会文说:“学业上他一直让我很放心。作为父亲,我会一直陪伴支持他,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让他能够正常地生活起来。”
肖贞怡与高中同学的开学小聚
对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本科生肖贞怡来说,报到并不是“一个人的开始”。来自湘潭县第一中学2201班的她,同班共有九人一同考入中南大学。虽有父母陪伴前来,可报到时,他们还是忍不住凑到一起。肖贞怡笑言,回宿舍的路上偶遇好友时有些恍惚自己不是在大学而是还在高中。“曾经在同一个班级并肩学习,如今又一同走进中南大学的校门,这真的是缘分。”小伙伴们都忍不住感慨,从同桌、球友到如今的校友,转头就能看到的熟悉面庞为自己带来了安全感,也让他们有勇气主动去认识新同学、探索新环境。
带着牵挂,笃定奔赴下一程
不绝于耳的絮叨,宿舍楼下的拥抱,渐行渐远仍不断回望的身影……无论哪种相送,终有一别,而告别是为了真正的成长。对新生来说,陪伴再长,新生活的大门,终究要自己推开。
与其他报到的新生不同,湘雅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许诺带着一副“提前起跑”的从容。她独自一人高效办完了所有手续。早在一个月前,她就提前来到学校,跟着师姐投身RoB评价学习。“本科入学时,更多是带着好奇和期待;而现在,方向更明确了,就是想尽快进入科研状态。”对她来说,独立报到并不孤单,因为家人的支持从未缺席。报到前,微信里家人发来的“必备清单”长长一串;报到当天,询问进展的电话如期而至。许诺表示,“他们用另一种方式陪着我。”在她的行李中,一个小馕挂件格外特别。这是之前来自新疆的好友送给许诺的毕业礼物。“每次看到它,就像朋友在隔空为我打气,激励我勇敢追逐想做的事。”独自完成所有报到流程后,许诺径直回到实验室,脚步没有半分迟疑。
宋振在九三阅兵现场
对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宋振来说,父母陪伴来到中南的这几天,是一家人弥足珍贵的团聚时刻。2022年,宋振在大学里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退伍后,他在考研期间,又响应部队召唤重返阅兵训练场。直到开学前一周,刚刚完成九三阅兵任务的宋振终于踏上今年的第一次归途。“我和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张合影都是在上学途中才拍的。”在宋振看来,入学中南,是缘分也是必然。那些阅兵训练与考研复试“双线作战”的日子历历在目,他感慨:“军人就是特别能坚持。再辛苦,我也咬牙坚持,雨过不一定会有彩虹,但是更不能倒在天晴前的雨中!”这份从军旅岁月里炼出的坚毅,也将成为他开启新程最扎实的底气。
篮球赛场上的张洺瑞
新生的行囊里,总塞着些割舍不掉的“小牵挂”。在商学院本科生张洺瑞的行李箱内,篮球和球鞋几乎占了行李的半壁江山。在别人眼里,这可能只是爱好,但对他来说,却是青春里最滚烫的注脚。高中时,他既是校篮球社社长,又是校队队长,不仅带领球队拿下了首届沈阳市高中篮球联赛的冠军,还凭赛场的表现收到了联赛训练营的特别邀请。那些在球场上挥洒的汗水、赢球时相拥的欢呼,不仅让篮球成为他的心头爱、力量源,更攒下了一群并肩作战的兄弟。来到中南,张洺瑞第一时间就去了解篮球协会的信息,想要继续在球场上痛快挥汗,结识更多同样热爱篮球的伙伴,让这份热爱在中南的球场上接着发光发热。
当麓山的秋叶再次飘落时,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将不再只是父母目光里的孩子,而是成为中南这片热土上真正的主人。而他们在这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将是回应那份深情最好的答案。
(一审:赵云逸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