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南良师】郭振威:做能“整活”的老师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作者:范泓洋 杨依粼
湘府路大桥边上,一场没有纸笔的期末考试紧锣密鼓进行着。“桥墩所打的位置是否有什么地质风险?”“用哪种方案测试?理由是啥?”“基岩厚度大概多少?仪器如何操作?”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郭振威教授把学生分组、以现场问答的方式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看着学生对答如流,郭振威难掩喜悦。在他看来,考核形式如此“整活”,核心正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整活”了学生的思维。
没有教材的课堂
走进《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的课堂,“松弛感”扑面而来。这堂没有纸质教材的课,不禁让学生窃窃私语,“嘿,多新鲜呐,没教材课怎么上啊?”。
与学生的好奇与忐忑不同,初次执掌这门课的郭振威很从容。这份底气,源于他在挪威科技大学求学时的早规划与深积累。“挪威的学分设置与国内不同,单门课程学分更高,留给学生自主规划的时间更多。”早在有从事教学的打算时,郭振威便尽快修完了毕业所需的学分,有意识地将时间用于锻炼教学技能上。正是这份“提前量”,让他即便初登讲台,也毫不生怯。
在郭振威看来,纸质教材的编撰、装订、出版流程繁琐,教材上的专业知识更新慢,往往难以跟上行业迭代速度。“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知识’,而是‘活思维’。”秉承“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理念,他舍掉传统纸质教材,将自己参与过的课题、项目作为课堂案例一点点拆析讲解,让抽象概念落地为可观可感的具体实例。
郭振威(右三)带学生进行室外教学
有人负责“风险评估”,有人负责“方案设计”,有人负责“成本预期”……郭振威通过小组分工,让学生“沉浸式”代入各种项目角色;课堂,也就变成了项目现场的预演。在他看来,比起要求学生迅速掌握一堆名词概念,不如手把手带着学生一帧帧感受不同观测尺度下的差距。
这门没有教材的课堂很快在学生间口口相传,选课人数从最初开课时的十几个扩展到如今的四十多个。“人一多,讲课压力大了不少,课堂模式又要针对这种改变做调整。”谈起这个幸福的“烦恼”,郭振威露出微笑。
打造交叉思维“实战场”
除了对专业课程大胆“改造”,郭振威在课程创设上也先行先试。“国外高校很重视交叉思维课程的建设,这类课能打破单一学科的思维局限,这是学生需要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课程孵化新方向,并联合法学院黎娟副教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黄麟淇教授、粉末冶金研究院韩勇副教授共同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交叉思维训练》。
“单一学科之间的交流虽然顺利,但缺少启发性,往往会产生自说自话的情况。”郭振威希望借助课程启发学生跳出单一专业思维的囹圄,拥抱未来学科交融新趋势,挖掘出有现实意义的新成果。
郭振威介绍,这门交叉课程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唯一的“标尺”就是“有用”。每学年,几位老师都会商讨出一个主题,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圆桌讨论。老师们则会在关键思路上进行引导,预估可行性,给出针对性建议。如何让课堂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成一个具有实用意义的成果? 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尽情展开头脑风暴。令郭振威欣慰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思路虽大相径庭,却“混搭”出了很多好想法。
郭振威在《交叉思维训练》课上
“安全”主题下,一组同学结合长沙多雨天气和校园里的“电动车大军”,把讨论点聚焦到中南学生阴雨天出行的安全问题。郭振威引导各专业学生从不同学科发挥优势、各显其能,最终结合材料应用、数据分析、社会调研等多项学科技能,共同推出“头盔雨衣”这一产品。经历过“撞击”“避雨”指标等层层把关后,在课堂的最终成果展示环节,两套成品惊艳全场。在“碳中和”主题下,一群临床医学、经管、护理专业的学生,却瞄准“坞合金冶炼”制备中的碳排放问题,对冶炼步骤进行了碳排放优化,设计出节能循环炉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在“人工智能”主题下,学生们集思广益后,聚焦于AI的应用层级,帮助超重组员定制减肥计划并成功减重……在这堂既“有用又有趣”的交叉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实践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公’,老师只是帮学生的想法‘扶一把’。”郭振威说。
学生一直放在“C位”
打开郭振威的教师个人主页,最醒目的不是科研论文和教学荣誉,而是他的学生们。他指导过的研究生、本科生信息都一一陈列,每一位学生的毕业去向都清清楚楚。他把主页最醒目的位置留给了师门子弟的大头照。“现在已经很少更新自己的论文成果了,学生才是我最想展示的作品。”在郭振威眼里,“学生才是学校、老师最好的作品。”
教学之余,郭振威也担任着本科生班导师。“郭老师没有架子,和他相处很轻松。”“郭老师的关心从来都不只是停留在话语上。”这是学生们的共识。在学生眼里,他是会帮助初次上台展演的学生逐一指导每个环节的“严师”,也是会和学生边吃边聊时突然递上小惊喜的“暖师”;学生考研期间他一对一传授备考经验,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带着物资送去给被隔离的学生。他一直践行着一个理念——学生永远处在中心。
今年,是郭振威执教的第六年。他始终相信“学成立身之本,树立独立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在他看来,独立人格是撑稳学生人生之舟的桨,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成长底色。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郭振威更乐于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聊聊课本之外的“心里话”。“郭老师从不觉得自己是老师就该端着架子,他给我们指导时特别平和,满满的真诚实在。”学生王妍艺说。郭振威会给学生描绘开春时氤氲的泥土气息,回顾勘测长途跋涉中汗水浸渍的衣衫,分享勘探路上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他希望通过这些知识之外的温暖点滴,唤起学生对专业持续的热爱,找到人生的航向。
“这些课堂之外的温度是当年导师柳建新教授传递给我的,也是我爱上专业的理由。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也希望能见证和陪伴更多学生,看到他们真正爱上我们的专业,走得更远、更坚定。”郭振威说。
(一审:熊嘉馨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