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时光】解锁情绪“心”方案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作者:晏然 黄笃奎 熊书霆
全天满课的疲惫、论文卡壳的心累、考试的焦虑……校园里,这些情绪时常会悄然缠上学生的肩头。事实上,情绪压力不该是需要硬扛的“精神包袱”,而是成长里的寻常回响。每个人,都可以被心理健康服务托住。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一起探寻中南校园里人人可享的心理健康服务。
用团体力量疗愈心灵
“原来大家都有相似的焦虑,我不是孤立无援的。”刚参加完心理团辅活动的李丽(化名),脸上褪去阴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常规项目,团体辅导活动每周都会围绕学子需求设定主题,从新生适应、求职焦虑到人际困惑,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同频伙伴。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互为核心,成员们在团体活动中交流困惑、彼此支持。有人吐槽“小组作业分工协调难”的困扰,有人倾诉“和家人沟通总产生矛盾”的委屈,也有人困惑“如何平衡学习与其他工作”。当发现自己的烦恼并非“独有”,孤独感便会悄悄消散。围坐的圆圈里,不仅有身边人的温度,更有心灵靠近紧紧相拥的支持。“不必拘束于平时自己的社交做派,可以大胆尝试现实生活中不敢尝试的行为,看看怎样与他人相处让你真正感到舒适。恋爱、学习、日常生活,都能在团体里找到共鸣,也让困惑更容易被表达出来。”负责大学生人际交往成长主题活动的蔡锋丽老师介绍,在这里,同学们带着人际困扰而来,在伙伴们不同角度的反馈中,逐步学会融入团体以及与人建立联结。
针对不同需求,中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优势人生桌游”能将天赋与优势具象化,帮学子重建自我认知;“超越家族 整合自我”的活动让学生在多次的团体互动中看到长期进步;情绪管理团体则聚焦内耗问题,让学生摆脱“深夜思想家”的状态,学会享受当下……即便是不擅长言语交流的“i人”,也能通过曼陀罗绘画、颂钵解压、减压舞蹈等方式找到情绪的出口。“伴着铜钵共振音波,只需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慢慢感受钵声拂过,肌肉和紧绷的神经就会一寸寸放松下来。”体验过颂钵的同学说。
“心理问题需及时干预,要懂得借力、利用资源为自己所用。主动求助,是勇者的选择。” 负责团辅规划的熊燕老师表示,中心会将各类心理支持资源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希望学子积极利用,借力成长。
科技让感受可感可触
走进积极心理体验馆,脑波赛车的光影流转、VR设备的沉浸式场景、多巴胺试衣镜的色彩,瞬间打破“心理咨询=谈话”的刻板印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窗口”,体验馆以测评、学习、体验、活动四大功能区联动,为学生打造从自我认知到心理提升的全链条服务。
“用科技让心理服务更主动、更有趣,是体验馆的设计初衷。”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江华介绍,馆内设备的研发遵循心理学原理,其中脑波赛车就是典型案例:学生需通过专注力控制车速,却常有同学陷入“越想赢车速越慢”的困境。“这一过程直观展现了压力与效率的倒U型关系,比单纯讲道理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张江华补充道。
体验区是科技赋能心理服务的核心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沉浸式体验:VR“虚拟过山车”会在虚拟屏幕上实时同步心理数据。从启动时的快速上升到适应后的逐渐平稳,动态变化的指标让学生清晰感知情绪如何随场景变化;多巴胺试衣镜前,学子换上亮色衣物时,常有“心情突然亮堂”的反馈。“视觉刺激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这让试衣镜成为大家缓解焦虑的‘心头好’。”体验馆助理、2023级本科生曲悦笑着说。
从测评到体验,从学习到活动,用科技的温度,让心理健康服务触手可及,成为学生心理成长路上的“科技伙伴”。“让学生在玩中探索自我,通过体验得到反思、获得成长,找到调节心理的方法,这才是积极心理教育的意义。”张江华说。
医校联动兜底,让陪伴不缺席
“我的心理状态正常吗?”“同学最近状态不太对劲怎么办?”在学校,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朋辈互助交流会,从导师、班导师、辅导员再到各班心理委员,一张自上而下的“关注网”时刻运转。
当情绪困扰超出自己的调节能力时,学校便是“可靠后盾”。心理委员在发现同学的异常状态后,会通过“半月报”反馈到心理中心,辅导员也会在日常工作时及时反馈。学生可以先在中心接受心理咨询,咨询师再根据情况建议是否需要医疗干预。
如果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干预,学校与附属医院的联动机制便会迅速启动。从协助预约专家门诊,到解读医保政策,再到陪同就医,学校与医院之间直通的“绿色通道”上,每一步都有人指引,不让学生独自面对困难。从2024年起,医校协同更进一步,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专家定期到校医院临床心理科坐诊,将专业支持直接搬进校园。
学生返校后,学校的关注也未停止: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学习节奏,对接学业帮扶资源,安排同伴陪伴交流……正是靠着这样“从评估到康复”的全流程守护,一些正在接受治疗的同学慢慢找回了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并且意识到——原来遇到难题时,不用硬扛,身后总有支持。
其实,成长路上的情绪波动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道“有地方可以去,有人可以帮”。在中南,“有地方”“有人”在一路陪伴。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带着勇气与支持,从容前行。
(一审:张紫珂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