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团队在胰腺癌诊治领域取得新突破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作者:——
本网讯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龚学军教授、李宜雄教授团队在胰腺癌诊治领域取得进展,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研究》(Research)上。
团队在《分子癌症》上发表了题为“微生物组-代谢组在胰腺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多组学分析视角(Microbiome-metabolome interplay in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insights from multi-omics analysis)”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在多组学分析揭示胰腺癌进展中微生物组-代谢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的多组学研究,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系统性地揭示了胰腺癌组织中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整合16S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构建了胰腺癌中微生物组-代谢组相互作用网络,揭示了假单胞菌属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参与胰腺癌进展的新机制,发现了具有预后预测价值的微生物标志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代谢干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在未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湘雅医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罗东为文章唯一第一作者,龚学军教授、纪连栋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李宜雄教授和陶永光教授为重要参与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深圳大学等多家机构,在《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基于无创性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肿瘤纤维化定量预测胰腺癌对吉西他滨/紫杉醇的反应(Noninvasive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Quantification of Tumor Fibrosis Predicts Pancreatic Cancer Response to Gemcitabine/Nab-Paclitaxel)”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常规增强CT影像的肿瘤纤维化无创量化模型,可精准预测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对一线化疗方案AG(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的疗效,为胰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全新、无创、可推广的影像生物标志物;开创性地将“AI病理+影像组学+多中心临床验证”整合,为胰腺癌建立首个无创、可推广的纤维化量化体系;首次从影像层面证实“高纤维化-AG优效”的特异性预测关系,为临床一线化疗方案选择提供无创决策工具。研究指出:对于高纤维化患者,AG疗效与FOLFIRINOX(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相当,但毒性更低,可作为优选方案;对于低纤维化患者,则需探索更强化或靶向基质的治疗策略,避免AG疗效不足导致的延误。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罗东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龚学军教授、李宜雄教授为项目做了重要的指导工作,纪连栋教授和易小平教授为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通讯作者单位。
研究整体设计流程:涵盖可切除胰腺癌队列的 WSI 纤维化评估、CT 纤维化预测模型构建,以及不可切除胰腺癌队列中不同化疗方案下的临床效用验证
(一审:熊嘉馨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