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生季】走近战鹰团:教官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作者:牛晓娜 邢兆瑞 安欣悦
军训过半,训练场上的新生连队初显“兵味”。而日渐整齐的队列最前方、嘹亮口令的发出点,正是带来这些改变的“战鹰团”。这支承担新生带训任务的教官团队中,不少人去年还站在新生队列中。从听令者到发令人,从模仿动作到示范标准,他们在一年训练里完成从“兵”到“将”的蜕变。教官们是如何炼成的?

战鹰团的“引力”
上午10点,训练场热浪翻涌。队列前,“新人”教官、商学院2024级李欣玥一边示范一边拆解立正动作。“注意收紧小腹!”她一边说,一边抬手虚按腰腹示意,“轻轻收劲,腰杆自然就挺直了,后背不会塌下。”这是她在战鹰团里学到的第一个动作要领。正在巡查的四营营长、数统院2022级孙嘉伟不禁想起,去年的她还是自己队伍里怯生生的新生。如今,她不仅吃透了动作要领,还如此从容地带训。

李欣玥的蜕变,是战鹰团众多成员的缩影。战鹰团的前身,是学校2020年为保障新生军训而成立的自训营。团队以退役大学生为骨干,同时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加入。由于训练间隙,训练场常常循环歌曲《我的战鹰绕着宝岛飞》,象征着忠诚担当的“战鹰”深入人心,团队于2024年更名为战鹰团,下设七个教官排,约三十教学班。此次承担军训任务的240名教官中,有118名是刚完成训练的新教官。
是什么吸引他们加入战鹰团?
对于李欣玥来说,引力始于未竟的军营梦。高考时与军校失之交臂的她一听到团队招人就心动了。军营化的日常训练、退役军人的严格带训,让她的遗憾被扎实成长填满。
对不少成员来说,引力源于带训教官。在自动化学院2023级林宇明心里,排长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条理分明的做事风格令人羡慕;冶环院2024级徐鹏程则对排长“场上严格要求,场下耐心关怀”的反差所打动。这些军人气质,让他们心生向往。
而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孙嘉伟来说,加入战鹰团,既是军旅情怀的延续,也是国防使命的担当。“带训时教好新生,日常把教官练强,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事。”他说,为学校军训保驾护航,是退役军人沉甸甸的责任。
在重复与坚持里,磨出教官的模样
战鹰团的训练,是一场以“年”为单位的反复打磨,也是高淘汰率的意志力考验。
“最初报名我们排的有近200人,现在训练达标的只有20个左右。”林宇明道出了战鹰团最重要的一重考验——坚持。据校武装部兼职辅导员王克柔介绍,选拔的核心内容是单人队列动作,军训时训练扎实的学生通过考核并不难,然而周复一周的高强度训练,才是筛选掉大多数人的难关。根据安排,战鹰团每周至少训练两到三次,还有不定时的体能加训和集训,占据晚上、周末和暑假等休息时间。一整年全勤的徐鹏程也直言坚持很不容易。“但训练让我很充实。如果没有加入战鹰团,这些休息时间或许也会被游戏和睡觉占据。”

爬坡式的“体能突破”是另一道关。回忆这一年,人文学院2024级邵蓝娇直言“苦,但值得”。暑假集训的三公里、五公里跑,对体能底子一般的她来说,每一步都是煎熬。“跑到后半段,喉咙里全是血味,肺像烧起来一样,腿也跟灌了铅似的。但排长会陪着大家跑,不时提醒我们‘调整呼吸,跟紧我,别掉队’。”就是这样一次次跟跑,某天她突然发现,曾经让她恐惧的长距离,竟可以轻松拿下。
最煎熬的还是意志的磨砺。在仪仗队,物理学院2024级张家硕每天都在对抗身体的极限。他最怵的“定腿”训练,需要将双腿绑沙袋悬于半空,酸胀感从肌肉直钻骨缝,全身不受控制地颤抖。他与战友们将这份煎熬化为意志力的比拼。大家面对面较劲看谁定得更高、更久,输者就多加一个沙袋。当沉重的礼宾枪压上肩头,考验更是加倍。“真的累,”他坦言,可当与咬牙熬过后,心底涌出的“我能行”的自豪感,便是最好的嘉奖。
把经验变成接力棒
在战鹰团,“教”是核心课题。如何让受训新兵快速成长为带训教官,靠的是一套扎实的传帮带机制。
团队里,退役大学生和资深教官占比过半。骨干力量化身排长、班长,在小班带训中将经验倾囊相授。一个个训练细节被传递着:从点名、下口令,到队列动作、战术基础、四会教学法,再到心理疏导、战场救助……“要带好新生,这些本事都得刻在骨子里。”邵蓝娇说。训练中,就连“用胸腔发声”这样的细节,老教官也会反复示范并提醒:“光靠嗓子喊半天就哑了。”林宇明坦言道直到自己成为老教官,才真正理解传承的意义。教官们通过一届届经验积累和打磨,把最好的内容传给新人。

这种传承,也滋养老教官的成长。从负责一个排,到统筹一个连、营,老教官的历练也年年升级。商学院2023级布姆回忆:“第一次带训时,连带队讲话都会脸红紧张,措辞也常不到位。”而经过一年的沉淀,她能更清晰地把训练要求转化成新生能听懂的话,让大家准确理解、高效执行。去年负责带训50多人的孙嘉伟,今年要统筹全营1400多人的训练。“从前盯紧细节就够,现在得统筹规划;从前做好示范就行,现在还要教会其他教官怎么带训。”这份升级的责任,让他紧张又充满干劲。
从“团队”到“家”
对许多成员而言,在战鹰团他们结识最铁的伙伴,也收获最深的归属。
在这里,身边总有下意识的守护。徐鹏程还记得刚入营时,一次高强度训练让他眼前发黑、差点栽倒。踉跄瞬间,身边立刻有双手稳稳托住自己的胳膊,一群人哗啦围来,有人扶他休息,有人赶去取来冰饮和巧克力。他回忆:“那天累了一下却暖了很久。”张家硕最难忘的,是高强度训练结束、浑身是汗时,排长总会挨个儿把冰凉水瓶递到手里。“每当此时,疲惫好像一下就少了。”

军营里的集体意识,在战鹰团得到延续。私下,大家会为同一时段生日的同伴举办集体生日会;各排也常组织文艺活动和团建。“下训后大家常凑在一块。”孙嘉伟说,聊训练、谈学业,共爬岳麓山,一起过中秋,大家是伙伴,也是家人。
集体意识,还体现在关键时刻“不分你我的担当”。日常训练之外,战鹰团还承担着学校大型典礼、赛事活动的秩序维护任务,但凡有人临时有事,总有人主动顶上。没人计较“是不是我的任务”,大家都默认了一个理:战鹰团的事,就是每个人的事。
军训接近尾声,但战鹰团的淬炼仍在继续。那些在训练场上炼出的军人品格、担当精神与团队情谊,既永远伴随成员们的成长之路,也为校园国防教育注入持久力量。
(一审:张静雪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