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时光】中南军训40年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作者:赵云逸 丁艳洁 曹菲儿 季泰宇
10月29日,铿锵口令再次响彻“鸟巢”体育场,又一届中南学子以挺拔军姿接受检阅。自1985年国家启动高校军训试点以来,40年间,秋日这抹迷彩绿已成为无数中南人难忘的青春坐标,那段被烈日炙烤、被汗水浸湿的日子,你还记得吗?
一步一动皆功夫
早在1985年之前,中南矿冶学院已先行探索,于1983年连续组织82级、83级两届学生开展军训。从那时起,队列训练就是军训最基础的乐章。为了上好这一课,不同年代的学子都下过一番“苦功夫”。

左右分别为1999、2015级新生在进行队列训练
原武装部部长汪强记得,二十年前的军训总赶上九月最热的日子,一天下来,不少学生的军训服背部都沁出粗粗的白圈,是汗流浃背后盐水干在了衣服上。2006级梁慧记忆犹新:训练时教官会在两道柱子离地30cm处绑上绳子,要求大家鞋底与之同齐。
很长一段时间,分列式汇演是竞争上岗的。2012级曹修禺介绍,参训学生在后半程被编入“狼排”与“羊排”,入选“狼排”才能登上阅兵场,这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和进取心。据他回忆,“狼排”是动态淘汰制,自己曾因动作僵硬、不标准等问题两次退回“羊排”,每到此时他就主动加练,争取下次选拔重返“狼排”。最终,他以框架兵身份,走上阅兵场。
特殊方阵作为阅兵式最先出场的队伍,起着控制全场行进节奏的作用,训练更加辛苦。2024级学生陈怡竹回忆,队员们戏称玉带路与靳江路交汇段为“死亡大道”。日常训练结束后,全体队员在此集合进行“一步一动”训练,按教官的指令一步一动地复习所学内容,整齐就继续向前,不整齐就集体后退,直到走完全程。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1997、2002、2012、2025级女子方阵
打靶
若问军训中最令人期待的环节,“打靶”必居榜首。作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延续下来的经典项目,轻武器实弹射击与队伍训练、内务、宣传并列为军训四大考核项目。在射击专项,不仅评比连队成绩,也有个人荣誉的角逐。2001年,实弹射击取得48环以上的学生可获得“最佳射手”证书,还可参加学校的军用枪精度射击比赛。这极大激发大伙的训练热情,有些年份甚至涌现出满环的“神枪手”。
射击不是简单地扣动扳机,开枪前的瞄靶训练尤其重要。2005级校友回忆,射击训练与实弹射击长达40小时。新生需要在模拟靶场反复练习空弹射击,大家匍匐着瞄靶,常常一趴就是半个小时;教官手拿瞄准器,挨个插在学生枪上,检测准确度。
对2013级校友李婷而言,实弹打靶是一场“快速战斗”。“百米外的标靶,别说靶心了,连靶子都是一个点。我们趴在黏糊糊的红土地上,凭感觉开枪,射击时间还不如耳鸣久。”尽管体验短暂,她却收到了一份持久的感动。“回程路上,连长和排长宝贝似的抱着瓶子,里面装着他们在打靶间隙收集的弹壳,发给我们作纪念。这枚弹壳,现在还被我放在书架上。”
近几年,激光打靶代替了实弹射击。激光枪完美复刻了真枪的重量与手感,后坐力模拟块还原了射击瞬间的冲击。不同的是,射击中以光代弹,报靶器实时语音播报环数,新生们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成绩。训练场地也从郊外靶场转移到体育场二层,同学们放下枪就能回归日常训练。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1993、2005、2018、2025级射击现场
拉练
若论军训中最艰苦的篇章,拉练当之无愧。
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湘雅学子而言,20公里拉练是军训标配。湖南医科大学1993级校友回忆,拉练凌晨出发,经芙蓉路、五一路、韶山路,历时近四小时抵达大托铺机场。更具挑战的是长沙铁道学院1990级的拉练。那年,学院首次启动为期三天半的长途拉练,学生从学校步行到韶山。一路上,背书包、扛帐篷,风雨兼程。据学院工作报告记载,这一路走下来,70%的学生脚上打起了血泡。大家在湘江边整队,在稻田间行军。更难忘的是途中宣传员在队伍间广播着亚运快讯:“好消息,刚刚,中国队又获得了一枚金牌……”

上为长沙铁道学院1997级,下为中南大学2025级新生拉练
随着时代发展,拉练的内涵不断丰富。1996年,拉练途中增设“通过封锁区”“防空演习”等战术环节,将单调行军转变为沉浸式战斗体验。2000年开始,拉练一度退出训练项目,直至2024年重新回归。如今的拉练融入校史校情教育、战地救护等科目,形式更加多样。
教官同志,请指示!
教官,不仅是军事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凝聚团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可谓是同学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位老师。多年来,教官队伍几经更迭。
合并组建前的原三校大多从省军区独立营、长沙工程兵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前身)和长沙警备区等处延请教官。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越边境军事冲突不断,许多军人刚从战场归来,教官中不乏战斗英雄。他们向学生讲述我军收复老山地区的战情,以战场上最鲜活、残酷的亲身体验让大家理解和平的代价与珍贵。
合并组建后,教官主要由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炮兵学院高年级学生组成。他们秉承“行不严则张弛皆误”的原则,将军校标准带进训练。在2004级校友周英回忆里,训练时,教官要求大家把裤腿高挽,以便直观动作细节,大家都晒得黑黢黢的。2000级校友在军训日记里“吐槽”:军姿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腿脚酸软地踢起正步,教官仍“不近人情”地重复“压脚尖,绷脚面”的命令。也是在此期间,军校生最熟悉的战术单兵动作训练等项目纳入训练体系。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1997、2006、2017、2025级教官带训现场
2007年,学校首次从国防生中选拔教官;2019年起,由退役大学生、学生骨干力量组成的自训营接力走上带训一线。边定腿边唱歌、背课文;夹扑克牌练军姿;办起“营长招助理”活动,让受训学生体验带训……这群年龄相仿的学长学姐,不仅用活泼丰富的训练方法激发大家热情,更以过来人身份引导、帮助新生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莫愁前路无知己
军训的最后一课,是告别。当口号声停止,方阵解散,所有的艰苦与欢笑,都终结在寻常的午后。
如今的乒羽馆,在2008年还是一片野草葱茏的荒地。汇演结束后,胡文根和同学搬来几箱啤酒,在这里举杯送别教官。没有微信,没有电话号码,散场后,便是真正的各奔东西。而留下的,是大学生活的崭新开始。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1995、2003、2015、2025级阅兵式现场
梁慧回忆,结训前同学们悄悄为教官定制了本“手账”,有人贡献出珍藏的昙花标本,有人用手绘表达感激。教官深为感动,特意申请了五个名额,邀请中南学子到国防科大做客。2015级国防生张梓晟在担任排长最后一天,也收到一本装满搞怪合影与真诚留言的纪念册。他说,“即使我不再是他们的排长,他们不再是我的兵,这份真挚的情谊也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些定格的瞬间,串联起不同年代的青春面孔,也引我们思考:军训意味着什么?它也许是大学生活正式开启前的缓冲期,也许是短暂实现童年的参军梦想,也许你在成百上千个相似的迷彩身影中,突然领悟了《士兵突击》的那句经典台词——“光荣来自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军训已经结束,征途仍然悠长,祝你铮铮,祝你昂扬!
(一审:范泓洋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









 分享: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