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四分支定制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手术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9日 作者:何昊 朱洁婷

本网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舒畅教授团队采用定制型多分支支架血管移植物技术,近日对一例合并有多种疾病的68岁累及内脏动脉的Crawford I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成功完成了腔内隔绝术。此次手术仅在右侧股动脉及左侧肱动脉暴露处切开两处5cm切口。术后48小时即可自行下床。该病例为国内首次实施这一手术治疗。

患者男,68岁,2年前在广西体检时发现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当时瘤体直径6cm,最近4个月出现胸背部疼痛。得知血管外科舒畅教授在主动脉腔内治疗方面丰富的经验,慕名前来湘雅二医院求医。入院后行CTA检查提示:Crawford I型TAAA,瘤体最大径约7cm,瘤体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特殊的血管解剖条件决定了常规的腔内治疗难度较大,舒畅教授根据影像学资料仔细分析并创造性提出定制型四分支支架的方案,设计好图纸交由深圳先健公司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完成样品制作,评估后正式制作出四分支定制型覆膜支架。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及医务部批准,在心导管室、麻醉科、手术室全力配合下,由舒畅教授主刀,李全明副教授及何昊副教授为助手的国内首例定制型多分支支架血管移植物全腔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将定制的支架植入到瘤颈部位,在支架释放过程中使“分支开口处”精确与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动脉对位,并经“窗口”在内脏动脉内再植入小口径的支架防止支架移位,从而保证各内脏动脉的血液供应,实现了胸腹主动脉瘤的全腔内修复。术毕造影,显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未见明显内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通畅。手术主体时间仅53分钟,总体手术时间9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3月复查CTA:支架形态良好,无内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通畅。

据舒畅教授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胸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为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来势凶险,绝大多数病人破裂前无任何症状出现,好比肚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瘤体破裂,由于体内大量失血会造成患者在短时间内猝死。累及内脏区的胸腹主动脉瘤十分罕见,仅占胸、腹主动脉瘤发生率的1/10。其外科治疗的复杂程度远超过肾下腹主动脉瘤,不仅需要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腹主动脉,并且还要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手术难度巨大,存在截瘫、肠缺血、肾缺血等诸多风险。微创腔内治疗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摒弃了全麻、开胸开腹和阻断主动脉的弊端,其显著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使许多患有合并心、肺、肾等脏器疾病的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获得了治愈机会。尽管腔内修复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最大的缺点是选择进行腔内修复技术的动脉瘤一定要有良好的解剖形态。对瘤体邻近内脏动脉、严重血管弯曲等病变,常规的腔内修复器材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常规的腔内修复技术只能适合约70%左右的动脉瘤患者。仍有约三成患者因瘤体位置特殊而不得不选择开放手术甚至放弃治疗。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胸腹主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对血管腔内修复术的限制大大放宽,定制型多分支支架血管移植物的应用正是对内脏动脉处理具有革命意义的进展。通过术前充分研究病人的CT图像,仔细确认肾动脉和其他内脏动脉的确切位置,获得精确的解剖数据,从而确定“分支”的方向和位置,并专业定制只适合这个病人解剖形态的支架型血管。定制型多分支支架血管移植物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医生可以完全按照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数据设计出只适合这个病人解剖形态的“私人定制”支架移植物。避免了常规腔内支架修复技术无法重建内脏动脉的弊端。第二,胸腹主动脉主体覆膜支架有多种显影结构,可以在支架释放过程中清晰的指示外嵌支架和外分支的远端接口位置,同时主体支架有半释放结构设计,可以在支架释放后微调位置,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满足支架良好的定位需求,确保外嵌支架和外分支的远端接口和分支动脉之间有充分的选择空间。第三,产品完全实现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完全依赖进口支架的技术壁垒,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大动脉疾病腔内治疗领域不断挑战一个个“禁区”,这也是继2018年设计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 (裙边支架)系统重建弓上分支血管以来,血管外科在腔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技术上的又一大重要突破,全腔内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造福广大患者。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