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胡国清课题组系列研究成果被国际期刊登载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8日 作者:宁佩珊

本网讯 近日,我校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胡国清教授团队的“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系列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期刊《JMIR Mhealth Uhealth》(JCR一区,IF=4.301)和《BMC Public Health》(JCR二区,IF=2.567)发表。该系列成果分别以《Needs Analysis for a Parenting App to Prevent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Newborn Babies and Toddlers: Focus Group and Survey Study Among Chinese Caregivers》《An App-Based Intervention for Caregivers to Prevent Unintentional Injury Among Preschoolers: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和《Effectiveness of an app-based intervention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among caregivers of preschoolers: protocol for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三篇论文形式发表。

该系列研究成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1573260)资助,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宁佩珊为三篇论文成果第一作者,2017级硕士研究生高德悦为成果1并列第一作者,2017级硕士研究生陈波为成果3并列第一作者,胡国清教授为该系列研究成果的通讯作者。

儿童非故意伤害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算,2017年全球约有19.1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非故意伤害,其中79%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儿童看护人拥有正确、充足的伤害预防知识对减少儿童非故意伤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专业人员、经费支持不足,导致传统的健康教育措施(如:宣传手册、讲座、咨询、海报、广播、电视等)往往无法得到广泛执行,造成了很多儿童和看护人缺乏伤害预防知识。因此,亟需开发一套针对学龄前儿童看护人的可及性强、经济实用、基于科学证据的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工具,进而减少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发生。

胡国清课题组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充分获取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教育干预模式,包括内容设计、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安装与注册、隐私与安全5个一级要素和15个二级要素;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Haddon矩阵、移动学习框架,制定出适合我国学龄前儿童常见非故意伤害的手机APP干预措施,并在各大应用平台成功发布(APP名称:宝护伞)。课题组以湖南省长沙市20所幼儿园作为研究现场,采用严格设计的群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该干预措施的效果。

图片引自:JMIR mHealth and uHealth官方网站(https://mhealth.jmir.org/)

结果显示,基于APP的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并未显著减少学龄前儿童的非故意伤害发生率,但显著改善了儿童看护人的安全行为,包括:降低3种不安全看护行为发生率,即不安全喂养儿童(0.73, 95% CI: 0.60-0.89)、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0.73, 95% CI: 0.57-0.93)、允许儿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OR: 0.80, 95% CI: 0.64-0.99);同时也增加了3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包括:给孩子洗澡前测试水温(OR: 1.26, 95% CI: 1.05-1.52)、妥善存放尖锐物品(OR: 1.24, 95% CI: 1.01-1.52)、安全储存药物、洗涤剂和杀虫剂(OR: 1.24, 95% CI: 1.02-1.51)。

课题组提出的儿童非故意伤害APP干预设计的框架为类似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所开发的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非故意伤害干预APP可有效改善看护人对儿童伤害预防行为,有望在广泛传播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知识上起到重要作用。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