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周孑民:用师德书写人生大爱

来源:能源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7日 作者:姜鑫蕴 肖艳玲

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步履匆匆地奔波于宿舍区、能源楼和康复医院之间。他常说教书育人是他一辈子的最爱,几十年来从没变过。他的学生们都说能够成为周老师的弟子,是他们最幸运的事。他就是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周孑民教授,一位用师德书写人生大爱的大学教师。

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四十年前,高考恢复不久,在钢铁厂工作了八年的周孑民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经过几年扎实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一呆就是三十多年。他曾过挪威科技大学博士后,瑞典皇家工学院、CHALMERS 大学客座教授,本有机会留在国外发展,但他始终牢记祖国的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又再度回到中南大学的教学岗位上。周孑民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坚持,是因为内心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小时候做饭时烧煤烧炭,我在一旁拉风箱,又脏又累,当时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不需要人工拉伸;到后来高中毕业下乡拉板车,一天一个人要拉着上千斤的板车走六七十里路,汗流浃背,于是我就思考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可以解放劳动力。所以我的经历使我从小到大建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要让我们国家发展起来,要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好”。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周孑民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从当初的知识青年到后来的科学家,周孑民先后兼任八个国家级学会、教学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委员、主任委员,及四个省级学会、研究会与协会的副理事长,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检索近百篇,编写专著、教材8部,获奖9项,申请专利20余项,指导博士生、硕士生100余名。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和热爱。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任何高楼都不可能一夜建成,任何天才也不可能一天成就。2002年学校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之初,学院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科建设压力很大,作为院长的周孑民教授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建设能源院的专业和学科,这才有了今天的国家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那段经历被能源院的老师们称之为“不可思议”。周孑民回忆到,原先从兰州到金川的卧铺要六块钱,为能省下更多的经费用于学院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他总是选择票价更便宜的硬座,一坐就是一天一夜。

从能源学院的建设之路走来,随处可见周孑民的身影。他曾带领团队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还和同事们一起积极探索和创立能源动力类专业“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白驹过隙,看着如今蓬勃发展的能源学院,如同从自己手中不断成长的孩子,周孑民不禁感慨道:“一方面呢,为现在的发展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希望我们学科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下去,面对国家建设的需要,始终要清楚我们的实力还不强,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很长的路要走。”

爱生如子,润物无声

2013年周孑民教授退休前夕,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地决定,把自己多年结余的50万元拿出来建立资助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的奖学金。当时他的夫人因病卧床已经多年,医疗费用的负担很重。他对团队的同事们说:“尽管家里要用钱,但如果用这笔钱资助更多的学生,我觉得意义更大,心里更欣慰。”他还找到学院党委负责同志,提出不要用他个人的名字设立奖学金。说起“能源之星”奖学金,周孑民却认为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他的这个想法也是受到自己导师的影响。他的导师毛巾烂了还要继续用,却会毫不犹豫捐出十万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榜样的力量让他决心把导师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更多寒门学子和有志青年提供帮助。此外,想到自己即将退休,已无法再为学院做出更多的贡献,更坚定了自己要给学院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精神打动了每一位学子的心。

他带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加起来超过100人,对待每个学生他都是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授予老师的知识,给予父亲的严厉。一个又一个夜晚,他会陪在学生的身边,而当他重病在床之际,学生们也会守护在他的身旁。在他的学生眼里,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研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刻苦耐劳,几十年如一日;在日常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能和学生一起吃饭、畅谈理想、讲述肺腑之言。

不离不弃,守望病妻

2008年周孑民的夫人被确诊为“小脑共济失调”,一种被称为小脑萎缩的不治之症,必须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周孑民教授为了悉心照顾病重的老伴,坚持每天自己买菜,做饭,打成流食,坐公交去医院给老伴送饭。他开始学习按摩护理,协助医生给妻子做康复治疗,哪怕夫人不能说话他也要坚持每天都与夫人聊天,十年来风雨无阻,无怨无悔,他甚至把书房搬进了病房,看书、审论文,几乎什么工作都在病房里完成。他的同事和学生排了一个轮流护理表要替他帮忙照顾病人,他都一口回绝,他总是说:“家里的事我能忙得过来,你们还是把精力放到教学科研上吧,争取多出一点成绩。”2016年学校考虑他夫人的实际情况,决定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他知道后又找到组织,希望把学校的关怀给到更有需要的同志,他的言行深切地感动了在场的同志们。周老师自己多病缠身,却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为学院师生树立起了一座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无字丰碑。

退而不休,鞠躬尽瘁

周孑民退休已五年了,但他仍“退而不休”,坚持做能源学院的教学督导。在教学楼经常能够看到他与年轻教师交流教学改革,在研究室常常会有他与博士生讨论课题设计的身影,在实验室也时常会看到他给本科生指导科技竞赛。退休以来,他协助指导博士生3名,参与主编学术著作一部,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从没向学院申请过特殊的支持和照顾。2016年他带领本科生在国际可再生能源技术设计大赛决赛上,一举夺得金奖、特别奖和一等奖,2017年他又和他的学生一道带领本科生收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桃李蹊上育,堂前更种花。正如周孑民的学生、能源院副院长闫红杰所说“周老师无论是在学习与科研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均是率先垂范,教我们做研究要严谨谨慎、反复检讨,做人要热情待人、严于律己,我们的周末与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周老师家度过的,他待我们如自己的子女一样,我们更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周老师很少讲大道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崇高师德师风,润物于无声。”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