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学子】张丝雨:我享受待在实验室的每一天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9日 作者:刘松 吕萱

开学初,一则“中南大学本科生张丝雨在高水平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上发表文章”的消息在中南大学新闻网上发布,没过几天点击量便已突破6000。这个个头不算高,有股子犟劲的湘妹子着实“火”了一把,“网红”的背后,是一个“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故事。

坚定:和科研“死磕到底”

做一名科研工作者,这是张丝雨在新生课上就萌生的想法。敞亮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整洁的操作台,是无数个难眠的夜晚里,她默默憧憬的场景。但本科生做科研,哪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大部分人都是在硕士阶段才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开始接触研究。她珍惜每一次实验课,积极参加专业竞赛,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只是想离科研近一些,再近一些。

大三时,物电院刘艳平教授的实验组开始招人,还鼓励本科生加入。听到这个消息,张丝雨一颗心瞬间提了起来。其他同学跃跃欲试,她却迟疑了,这么好的机会就摆在眼前,能抓得住吗?几天的权衡,几天的辗转反侧,种种原因,她最终没有报名。确定放弃的那一刻,张丝雨就后悔了,新生课上立志科研的誓言还回荡在教室里,实验课上得出结果时的欣喜也历历在目仿佛昨天,她不甘心。

但这次的一念之差,并没有磨灭张丝雨的热情,反倒是让她坚定了目标,铁了心要和科研“死磕到底”——她打算跨考刘艳平教授的研究生。考研的科目不同于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她就跑去蹭刘老师开的课,一边默默记笔记,一边独立思考,遇到实在搞不明白的问题再找老师交流。笔记本越来越厚,知识也越来越扎实。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老天都被这样的诚意打动了吧,没过多久,实验组又招人了。这一次,张丝雨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就递交了自己的申请简历。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她正式留在中南大学低维量子器件实验室,跟着老师和团队学习,在实际操作的磨练中不断进步。

谈起自己当初的迷茫和犹豫,张丝雨还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当时就是想太多,把自己框住了。我很感谢刘老师,虽然他在专业领域很严格,要求也高,但他愿意给本科学生这样的机会,实实在在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而且实验室比较新,在我进组的时候很多仪器还没有,实验室相当于是大家一起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就像家人一样,这个过程即心酸又宝贵。”

坚持:累了就吃一颗大白兔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面对繁重的课业,“学习使人头秃”、“只要选对了专业,每天都是高考”之类的话语频频占据高校学子的朋友圈,成为他们解压逗闷的调侃,张丝雨亦是其中一员。除了体系庞杂的专业课,还有耗费心神的研究任务,忙碌一天累得倒头就睡成为她大学生活里的常态。

张丝雨的衣兜里总是藏着几颗大白兔糖,这是她进实验室之后养成的习惯。刚开始,师兄师姐会安排相对简单的工作给她练手,但对新手来说,要把这些工作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撕二维材料来说,最初的时候,哪怕再小心翼翼也没办法得到合适的样品。但她不气馁,而是观摩学习师兄师姐的操作步骤,结合老师传授的经验,一遍一遍尝试,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手臂酸了,眼睛花了,每当感觉快要被挫折打败时,她就会吃一颗大白兔糖给自己打气,然后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做研究很考验耐性,有时候要尝试很多次才可能有一点点进展。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困难也是。每克服一个困难,就能多积累一份经验。”张丝雨总是这样感慨。抱着这种心态,她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从刚进组时跟着师兄师姐的研究小白,摇身一变为替实验室选购仪器的科研新星,她只花了半年时间。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张丝雨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刘老师便鼓励她按自己的想法尝试写一篇论文。为了写好论文,在没有课的时候,她就骑着小电驴,从升华跑去物理楼,上午坐在办公室搜集研读国内外文献,下午转到实验室制备二维材料,测试材料的性能、表征,风雨无阻。有课的时候,她就先专心课堂,尽量在课堂内就把知识点消化吸收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好把更多的精力留给科研。经常是困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几分钟,累了就吃一颗大白兔奶糖激励自己,把“抠”出来的时间都花在论文上。就这样,历时8个月,240天,5760小时,通过阅读至少130篇的顶刊文献,不断梳理、建构、推翻、重构自己的思路,这篇张丝雨与其指导老师刘艳平教授共同为第一作者的综述文章终于出炉。12月10号,邮箱里传来了Nano-Micro Letters(IF:7.381)编辑的回信,编辑加两位审稿人一共提出了21条修改意见,刚放松下来的张丝雨又紧罗密布地开始了修改工作。2019年2月,论文成功发表。另外2篇由她主笔的科研实验论文也正在审稿中,预计能在本科毕业前实现3篇高水平SCI论文。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可以说,热爱、自律、坚持成就了现在的张丝雨。对比入学时丰富的课余生活,现在的她每天都在学业和科研之间连抽转。面对繁重的研究工作,张丝雨始终保持初心。她说:“因为喜欢,所以充实,我享受待在实验室的每一天。当然也有累的时候,但看到组里、隔壁实验室里还有人在调试,就想再坚持坚持。”

坚守:取舍中成就自我

你能把篮球场上活力四射的啦啦操女孩与实验室里一身白大褂的严谨学霸联系起来吗?人们对理工科学霸总是不自觉带有类似“格子称衫配眼镜,沉默木讷,零社交”的偏见,认为他们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打交道,是“科研的巨人,艺术的矮子”。但张丝雨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

在“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上,身着金色演出服的张丝雨站在中南大学代表队中。熟悉的音乐响起,她仰头微笑,跟着节拍翩跹而舞,势要把这些烂熟于心的动作做到最好。大概是从小学习钢琴,张丝雨的乐感比一般同学好上不少,也因此被体育老师格外青睐。大二时,她便加入中南大学啦啦操队,代表学校征战湖南。现在谁能想到,这样一篇高水平论文的作者,一个喜欢物理学的理工科学霸,曾经也在体操赛场上笑得张扬,甚至捧回了冠军奖杯,为中南大学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除去科研外衣,张丝雨也绝对称得上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中南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中南大学优秀团员、物理与电子学院联民奖学金、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爵士大学组第一名、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Honorable奖、全国大学物理学术竞赛中南大学选拔赛一等奖......荣誉带给她的不是名利,而是一个看清自己的机会。

在张丝雨看来,多方面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追逐什么。“不会弹钢琴的舞者不是合格的科研人”这类标签终究只是一种调侃,要沉下心来搞科研,就总会面临一些取舍。大一大二的她喜欢旅游,喝过德国啤酒也尝过陕西面皮,但最爱的还是青藏高原上圣洁的白云;她也会窝在宿舍追剧,从《神探夏洛克》到《权力的游戏》一集不落,尤其佩服Benedict Cumberbatch精湛的演技;但更多的时间是,她作为科技实践部门的副部长,在科技竞赛活动的现场奔波指挥......大三进组后,张丝雨的生活差不多用三个字就能概括——“实验室”,新校区物理楼529就是她在中南的家。有事出门,没事就看文献、做实验,对比大一大二,虽然闲暇的时间少了,但只要一想到新纪录下来的实验数据,她就充满了干劲。

从夏天到秋天,从冬天到春天,去往实验室的路上记录着中南的四季。如今已是张丝雨在中南学习的第四个年头,问及之后的规划,她笑了笑说:“我在长沙出生,在中南成长,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还是希望留在母校继续深造,也希望今年还能再做出些成果。就像老师常说的,岳麓山下环境很好,人不会很浮躁,中南大学是一个很适合搞科研的地方。”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