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何继善:一生杏坛“大先生”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作者:余蓉

8月28日一大早,何继善院士便来到深圳低碳城,开始了地热勘探工作。虽已是87岁高龄,但为了积极推进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热勘探开发,近一个月来他一直在忘我工作。

何继善出生于战乱年代,自小跟随家人辗转逃难,没读完高中就在湘东钨矿当矿工,一干就是4年。探矿的艰辛让何继善无比渴望祖国强大起来,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寻求学习机会。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何继善于1956年进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学习地球物理,正式迈入科研殿堂。

60多年来,他矢志“为地球把脉”,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为核心的“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广域电磁法理论”和流场法管涌渗漏探测理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电场与观测系统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发明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地电场观测仪器设备,实现了我国电磁法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虽然科研上成就斐然,获奖无数,但何继善独独看重自己是一名教师。他说:“别的角色都只是我人生旅途上的小插曲。可以这么说,教书育人不但是我人生的主旋律,也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安魂曲。”

1960年,何继善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执教60多年,他教了近20门不同的课程。

“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很多老师不敢给学生上课,而他却把所有课程全部包揽,每天从上午第一节一直上到下午最后一节。讲得实在累了,就穿插自习自学课,再不行就做实验。有些课程没有规范的教材,他就自己刻钢板油印教材……困境之中,他的为学、为事、为人,激励了当年那批年轻学生的一生。

在学生们眼中,他是一位标准的“严师”。“刚考上何院士硕士生时,我以为导师事务缠身,会疏于学业指导。后来,他对我的指导交流之频繁,出乎我的意料。”何继善所带的学生付国红回忆,有一次,自己到重庆去做研究,才去两天,导师询问进度的电话就追过来了。出差回来后他发现导师也出差去了,本以为不用汇报,没想到很快就被要求书面汇报情况。“做他的学生,没有机会偷懒,时时要被‘敲打’。”

一甲子躬耕树蕙,何继善先后培养出70多名博士生、50多名硕士生,以及大批的本科生,其中不乏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如火箭军导弹技术专家刘代志、电磁场理论和应用研究专家汤井田等。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同时,何继善还热心公众科普事业。他购买了大量参考书籍,从小学生看的连环画到专业书籍都有,还花了6万多元购买了多媒体设备,并自己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每一堂科普课都亲自备课。

2000年9月12日是中秋节,他记挂着要去北京作科普报告,晚饭后就去办公室忙碌至深夜,回家时却一脚没踩稳,摔倒了。到医院一检查,左脚严重骨折!

助手和家人们都劝他取消北京之行,好好养伤。何继善却严肃地说:“不去怎么行呢!这是早定了的,那么多人等着我!”

就这样,何继善被背上飞机、背下飞机,背进了科普报告的会场……之后那一个多月里,他坐在轮椅上备课,又先后作了6场科普报告。

挤满教室、趴满窗户、掌声雷动、欢呼鹊起……“每次看到这些令人激动的景象,我好像就看到了科研兴盛的前景,这更坚定了我继续科普道路的决心。”何继善说。

20多年来,他先后作各种科普报告200多场,足迹不仅遍及三湘四水,还远至北京、甘肃、黑龙江、四川等地,听众达20多万人次,包括党政干部、专家、企业职工、学生……

六十余载,诚心善教,芬芳满园,这就是他——何继善,一名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杏坛“大先生”。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