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十年磨一剑——访载誉归校的钟掘院士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03月19日 作者:唐夏 周鹤林 阮丽君

2月28日,科技界最大的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两会”之前,召开这样一次盛会,这不仅体现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教兴国”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每一个科技人员的最大鼓励。我校的钟掘院士“铝带坯电磁场铸轧装备与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江泽民主席的颁奖。领奖归来,钟院士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钟院士,首先祝贺您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也请您谈谈获此殊荣的心情。

钟院士: 此次奖励大会非常隆重,26号到北京,27号上午开始准备做一些细节性的工作,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所有获得者参加第二天上午的奖励大会的彩排。28号,由江主席颁奖给我,非常兴奋,非常高兴。(曾经作为全国劳模时,由朱镕基总理颁奖。)江主席打开证书向我询问道“你是中南大学的?”我高兴地回答说“是,我们学校就是那个会做飞机刹车片的学校。”江主席连声说“好,好。”站在旁边的胡锦涛书记也乐了,我连忙上前问好。这次机会特别难得,并且感到非常荣幸。颁奖后,照相时,我站在江主席的后面,也算是与江主席的近距离接触。这次能与这些带领中国走过风风雨雨,为科技工作创造这么好条件的这些英明领导握手,是我一生的荣幸,这也代表着我们课题组、中南大学的所有师生的愿望。

记者:您是从哪一年开始研究这个项目的?能否谈谈您的研究过程?

钟院士:这项研究确切地说是从86年开始,那时还是一种想法。当时,在80年代,国家的铝铸轧板的质量不好,大笔钱都流向国外,我们就想该如何来改变国内的材料。我们就从最萌芽的初始设想开始,最早就是在实验室做相关的实验,结果发现了一些变化,这就证明这种想法是可行的。于是,我们一方面筹集资金,向(有色金属)总公司申请了5.6万元的科研经费,不够,又从其他科研经费中揩了点油,另一方面,我们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一个校友,与西北铝加工厂合作,解决实验、加工的设备和场地等问题。

西北铝工厂位于甘肃陇西,大部分地方长年草木不生,山上无树,河里没水,一片荒凉;当时人们吃的是莴莴头、土豆、咸菜,太阳辐射很强,去那里的人都“红的发紫”。工厂远离城市,一旦设备出了毛病还要带回来修,再带回去,来回折腾,一年下来,做不了几次实验。不过令人兴奋的是每次实验都有进展,都有希望,我们就这样坚持下去。课题组的毛大恒等教授每年都去那做实验,把问题带回来,整个课题组就一起研讨、解决,改进装置。

当时最多的时候去那儿的人大概有十几人,最少也有两、三个人。生活非常辛苦,特别是南方人到那里很不习惯,根本吃不下饭,疲惫不堪,但还是要把工作坚持下去。

80年代90年代初,国家科研经费支持比例比现在少的多,而且拿的很不容易。整个项目,十几年来,共获资助不到20万,其中还包括湖南省的资助基金。一些老师不顾自己的身体,老婆、孩子更是顾不上。那种情况坚持了十年,研究的过程比较完整,由初发原理的构想,到工业生产这一过程都是由我们构思、实践而来的。

记者:请您谈谈铝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形势以及您的项目的开发前景。

钟院士: 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技体制的改变,国家科研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我们由此得到了很多机会,比如这个电磁铸轧技术。

从1995年开始,我们又构思了另外一个办法,一个是改进“电磁外场”,使现在的电磁铸轧速度加快,质量比较好;另外将冷却的温度的热场加强,从而提高性能。一条路已经成功了,另一条,我们从95年申请“国家攻关计划”,把冷却系统改进,在0.1秒内全部凝固、变形,这样材料的组织性能就能特别好。这个构思,我们申请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前期样板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必须与工厂合作,且这工作在国内已产生影响,所以科技部(那时计委)很相信我们的目标。给常规的铸轧速度提高10倍以上,让材料组织性能产生根本性变化,能实现,并肯定我们这是真正的科研,是往国际一流攀登的科研。当时,经过答辩、努力,就批准了我们这个项目,我们就与西北铝加工厂(电磁),华北铝加工厂(铸轧技术)合作,得到国家资助是1800万,要建一条工业化生产线。我们的研究须使之从结构、材料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才能实现铸轧速度从一到十的飞跃,这个研究工作,我们获得440万的资助。从1800万中,我们得到450万来建设实验室。从98年立项,整整五年,已经完成原型技术,真正将铸轧速度由每分钟1米,增加到每分钟15米,原来铸轧板由0.7个毫米到2个毫米厚,这样整个生产效率提高了3~4倍。这里面我们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即将要公布了。

这条电磁铸轧之路也会给铝板的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1年,这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成果”。去年与今年,我们就致力于将成果产业化,现在我们课题的教授、副教授们、博士、硕士准备了各项技术去华北铝加工厂进行技术整合,“快速铸轧”就将从我们实验室的原型最后演变成国家产业化的高新技术的样板,马上就可以拿到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申请了“973”、“863”项目。

“973”项目,我们做了这样的“片速铸轧”、“快速铸轧”的更具体的科学机理要想清楚。我们“973”中提到“提高铝态质量技术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在强化外场的情况下,铝板在生产过程究竟发生了一种怎样的能量转变,从科学原理、从微观上讲清楚。而我们实现了“电磁”,实现了“快速”,将两者优点集中到一项,就在去年获得了一个“863”项目就是“快速电磁铸轧”,这一系列的项目就使铝板带生产的制作的技术,超过国外。前不久,法国的一家公司就主动要求与我们交流。可见,我们的技术产生了国际影响,这也证明了技术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实现进步。这个方向是研究所的重要方向:这是材料制备工艺、制备原理和装备的创新。

材料制备是一个传统产业,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方向,我们要不断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技术来改造、发展材料制备学科。电磁制造、微电光电制造已经在去年成为全国最主干的行业之一,我们必须占据21世纪机电工业的前沿山头,才能使学科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方向,我们实际从准备开始已经有四年了,四年前就开始注意这个方向的发展动态,及国内、国外的情况。特别是因为它们占全国产值的比例很重,而现在几乎所有的生产设备是国外引进的,这种状态如果不改变,就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期间我写过建议书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973项目”组委会科技部,并且得到了重视,陆续得到了“面上基金”(2项)、“重点基金”(1项)、“重大基金”(1项)。一般“重大基金”五年才有一项,这很不容易。

我们要做成“微电磁光电系统”,它是做计算机的核心的芯片,怎么样把信号通过一级一级封装,把它引到计算机最后的宏观的控制上来,这是国家的重大基金项目。我们现在的实验室也正在购置相关的装备,这也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也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个内容。

国家“973” 在今年《“973”项目申请指南》上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就是把高性能、高品质产品的新的设计与制造的新原理作为指南中的一个方向列出来了。我们现在与清华大学合作,争取这个“973”的大项目。这是3、4年内发展起来的新项目,已争取国家各方面的支持,相信三、五年后,一定能出现一些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记者:您除了从事科研工作,是否还担任一些教学任务?

钟院士: 现在教学任务不算多,主要是带博士生,为了提高培养质量,也尽量抽时间给本科生、硕士生做一些讲座。博士生大概有40多位。我们这个科研集体在各个层次上都承担了教学任务,如为硕士生、本科生讲课。这些硕士生、博士生都是完成科研项目的重要力量。

记者:您还担任了许多社会工作,这些对您是否是负担,您是怎样处理这些关系的?

钟院士:社会工作不是负担,因为我担任的都是与科研及学科建设相关的一些社会工作。如教育部新成立的科技委让我做副主任,这是学校的荣誉和对我个人的信任,而且可以通过这些了解教育部里各大学的科技动向;我是自然科学教育工程学部的第三届委员会的委员,一些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立项都要经过委员会讨论,一起决定每年自然科学基金在这个层次领域里应该建的重大课题、重点项目,我们可以得到最浓缩的信息,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设计,对于把握我们学科的发展,及研究所应该做的事情,应选择的方向,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是获得整个学科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的信息的好机会。因此,对我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好的帮助。

记者:您的业余生活怎样?能否谈谈您的养生之道?

钟院士:我没有任何养生之道,平时就在食堂吃,一般在家做点小菜、稀饭,过着很简单的生活。现在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锻炼。身体好源于我心宽,我一般不与他人计较太多,也不太顾及他人的议论。课题组是个比较轻松、愉快、团结的集体,有事就摆开来谈,不存在背后不融恰的事情。有什么事,我很快就会得到这个群体的支持,一般烦恼的事情少,主要是学术问题的解决。而且我经常要去工厂,活动也挺多的,所以身体还可以。

记者:再次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