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访文学院阎真教授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12月10日 作者:实习记者:王耀苓 刘雯娟

文学研究会、南方日报集团《中华文学选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学人物”评选中,我校文学院阎真教授当选为“进步最大的作家”,而他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则荣获了《当代》文学大奖。作为一名作家,阎真老师是杰出的;而作为一名老师,阎老师是亲切的。课堂上,他轻松幽默的语言使气氛十分活跃,他的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仰慕他的学子,他有时不修边幅,有时会自己掏腰包为同学们买书。怀着对阎老师的敬意,笔者采访了他,了解到他的求学之路和他对写作的见解。

机缘,使他走向了文学

阎老师从小就热爱读书,对文学有着特别的感觉。对文学的最初的感动源于《红楼梦》。里面凝练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如同走火入魔一般,如痴如醉。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把文学当作兴趣,从未想过会和文学结下一世缘。1979年,阎老师偶然获知《湘江文艺》举办的“建国30周年全省青年文学竞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花了几个晚上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寄了过去,果真获奖了。当时,阎真正在为高考做准备,但他的方向是理科。获奖的事使他激动之余想了许多,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临时决定改考文科,而那时的他,甚至连历史地理课都未曾上过一堂课。阎老师说,那次获奖对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那样的经历,也就不会有今天。

执着,引领着他从黑暗走向光明

阎老师的求学道路并非一路平坦宽阔,而是那么崎岖,充满荆棘。是他那执着的精神,为他将一切路障扫除。1973年,阎真高中毕业,一场文化大革命,他只能去当临时工。为了珍惜宝贵的时间,阎老师将英语单词写在手臂上,这样,在端砖头和筛沙子的同时,也能扩充英语的词汇量。不久,他又进了工厂当了一名铣工,因为是流水作业,所以是三分钟工作,三分钟休息。在休息的三分钟里,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书本,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工厂里的人用不解和冷淡的眼光看着他,但阎老师放弃,他说:“管他们呢,做自己的就是了!”夜幕降临,他最爱做的事就是看书。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一直渴望上大学的阎老师燃起了参加高考的希望,然而父母的担心让阎老师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说:“都二十好几的人了,还考啥大学?”想到自己的年龄,想到所处的生活环境,想到自己对知识的渴望,阎真老师大哭了一场,但对知识执着的他还是坚持要参加高考。看着倔强的儿子,阎老师的父母被感动了,他们支持儿子,而阎老师亦不负厚望,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阎老师说:“生活不会主动提出机会,只会展示可能性。抓住可能性,就是抓住机会。”阎老师没有错过他求学的两次机会,正是这种执着,最终引领着他从走向成功。

写作,追求创新,展现个性

“不想模式化,不愿附会,追求创造性写作,展现自己的个性。”阎老师这样阐述自己的写作理念。与一般的反腐败作品不同,《沧浪之水》不是单纯地批判,“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非得如此不可的理由。”他用深邃的笔描写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官场中的沉沦过程,具有成为历史文献的可能。他对作品的要求很高,要做上千条笔记才动笔。“我大概要五年才能写一本小说,思考三年,写两年。”这种精神源于他的梦想:“在一个自己已经不存在的世界里,还有人在读自己的书。”阎老师认为一个领域可供开拓的空间有限,所以要不断转移阵地。他的第一篇小说《曾在天涯》写的是在异国留学生的遭遇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小说《沧浪之水》则转向了官场中的知识分子。据阎真老师介绍,他现在正在酝酿第三部小说,而这次的镜头则对准了女性生存问题。

采访结束前,记者特地请阎老师给同学们提些许建议,他说:我们年轻,有着太多的选择。我们年少气盛,往往什么都想试一试,结果却因协调不过来而得到一个泛而不精的结果。阎真老师说:“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用心、专注地做下去,才容易成功。”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