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奋斗改变命运 创新造就未来——访文学院新闻系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3日 作者:华东(实习记者) 摄影:唐夏


初识聂茂教授是在一个有雨的下午,他的和蔼可亲使我们没有了拘束,他质朴的话语和渊博的学识使我们尤是敬佩。早在没给我们上课前,同学们中就有了一些关于他的传闻。直到他充满激情地给我们上课后,我们才愈来愈多地了解聂茂教授那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聂茂教授生于湖南祁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他早期的散文集《天地悠悠》曾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他走过的人生最初的历程:“那些童年的民谣、竹刀和背篓,那条通往竹山小学的羊肠小道、透明的池塘、天空和稻花飘香的雏梦,那些永无止尽的农活,不说话的月亮与挂在柴门上的缺齿的镰刀都真切的留下了我的呼吸、渴望和声音。”他在稻香和汗臭以及泥土味混合的气息中成长,期间的苦难与辛酸是一个普通人很不能承受的,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先天的宿命将他与稻田和贫困牢牢地栓在了一起,是自身的抗争让他摆脱了这样的宿定,又因此让他有了不凡的经历并锻造了他生命的韧性,成就了他的事业。

农家孩子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跳出农门是第一步。聂茂开始了他艰难的圆梦之旅。几乎是从步入学堂的第一天起,他便意识到奋斗的坎坷。他坦言自己并无什么天赋,但他有一股蛮劲、狠劲,大多数时刻,他都是在微弱的灯光中捧着书本熬到深夜。累了、困了,用手狠狠的掐自己的大腿,拧自己的肌肉,真有点像古人所说的“头悬梁,锥刺骨”的味道。

尽管流淌了足够多的汗水,但幸运之神并未降临。由于偏科,1984年,他只考上一所卫校。自视较高的他原本不去读中专的,但家境的贫寒容不得他更多的选择。他想:人生就是一场赛跑,今天我跑在你后面,但只要我努力,只要我不停地奔跑,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的。

到达卫校后,聂茂很快脱颖而出,他压抑已久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功课之余,他发疯般地写稿、投稿,不时有作品见诸报端。

1987年中专毕业后,聂茂被分配到一家区医院做检验师,内心的宏图大志,生活的孤独与环境的寂静一次次敲击着他的灵魂。聂教授告诉我们:是微观世界的孤寂和宏观世界的喧哗让他燃烧起了创作的激情。他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而手中的笔成了他实现梦想的最有力的武器。

那些日子是痛苦的、孤独的,工作之余,他拒绝了外界的一切诱惑,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在报刊上不断地发表自己的习作。以致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就幸运地考入了鲁迅文学院,成为文坛名将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人的同学。再过了半年,他又考进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在那里,他进行了一场智力与毅志的苦战,并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古典文学研究生。

1994年,研究生毕业的聂茂顺利地分配到湖南日报社做编辑、记者工作,从八四年到九四年,十年磨一剑,只有聂茂自己清楚,这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辛酸、汗水乃至血泪!

成功的桂冠是令人喜悦和羡慕的,成功背后的委屈和努力却是令人震撼的。聂教授在回忆并谈及自己求学的生涯时,看起来很平静很从容,但透过他的眼睛、他的声音,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贫困的家境下,理工科出身的他却报考了文科的研究生,并在外语吃力的情况下选择了出国攻博。其间的困难和努力可想而知。他远离了劲歌汹涌的舞厅,放弃了柔情浪漫的月夜,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却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和家庭的压力,把面包或饼干夹在书包里带进图书馆,一头扎进没完没了的阅读里。

“他停薪留职,自费读书,卖文糊嘴巴,借钱交学费,常常是一连几天方便面吃得眼发直心作呕。”这是《中国教育报》记者李伦在《文坛黑马聂茂》一文中对他的形容。为了克服英语的障碍等学习困难,聂教授拼命读书,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头悬梁、椎刺骨”。夏天天热,他用冷脸帕捂着额头;冬天天寒,为克服懒惰防止瞌睡,他用冷水洗脚、用夹子夹住眼角……

“做事目标要明确,还要有专注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就我个人的而言,韧性、毅力和耐力这三个因素,就是我求生之道。”在我们惊叹于他的成功时,聂教授却平静地如是说。而这,恰恰是他成功之道!

1999年3月,对于聂茂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当时,他刚刚获得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工作和生活都进入佳境。但他抗拒不了远方的诱惑,他激流勇退,毅然决然地到达了新西兰,在著名的学府怀卡托大学开始艰难的留学生涯并将要完成他的最高学历。

新西兰,被誉为“生长白云的地方”,踏上这片土地的一刻,他告诉自己:“我来这里是为了圆梦的。生长白云的地方一定可以长出我的梦想。”

然而,许多困难接踵而至。首先一个便是语言障碍。虽然他的词汇和语法功底不错,但听力和口语却很差。由于听不懂、说不出,他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戏弄。他再次显现出了自己从小就有的那种坚毅。他买来了一个小收录机,将国内带来的两盒“情景会话”磁带对着课本反复听,一遍不行就二遍、三遍乃至五遍、十遍。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收录机放到枕头上,通宵不关,听不懂也让它响着。因为专家说,要想提高听力,除了有意识地听之外,无意识地听也很重要。每天清早,不管多么疲劳,他也要挣扎着爬起来,站到门口大声读课文,对着标准音反复比较、练习。他每天还坚持看电视,一边看,一边跟着人家说,此外不停地去公园、银行、车站、码头,以问路为名,找人聊天。

天道酬勤!正是凭着这股勇往直前的冲劲,他不仅成为了学校东亚系首位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中国人,并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顺利地攻得传播学博士学位,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在《羊城晚报》等开专栏,发表的40多篇散文,有一大半被《读者》、《青年文摘》等著名报刊转载。此外,聂茂还出版了一部38万字的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两部纪实作品、一部近40万字的学术专著以及一部译著。

回顾起新西兰的留学生活,聂茂记忆犹新。他说道:“在那段日子里,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学问的真谛。那就是一个人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否则就会退步。人穷难免志短,人没知识就难免不遭白眼。只有拥有了学识与能力,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聂茂教授回国后起初在中央电视台做早间节目,后又到民族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不久又重回湖南日报社。仅仅过了半年多,文学院欧阳友权院长和人事处的领导慧眼识珠,将他引进中南大学。作为新闻系的带头人,聂茂教授不断地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呕心沥血。

凡上过他课的人都说他的授课实在是一种艺术,这正是聂教授锐意改革的成果。他寓教于乐,把枯燥的史学课程讲得生动活泼;他寓理于情,把艰深的道理渗透在一个个故事中;他现身说法,指出要做好一个媒体工作者,必须先要学会做人。

聂老师每节课都会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关键词,然后会有一个主题故事或事例。他要么讲自身的经验或教训,要么讲时政要事,然后会结合专业特征进行评析。比方,上第?唤诳问保聪铝恕懊裰鳌⒆鹬亍绷礁龃剩驳氖撬粞挛骼嫉囊欢尉阂蝗眨诖蠼稚闲凶呤庇龅搅诵挛骼甲芾砗B?#8226;克拉克。起初他惊疑不定,因为按中国人的思维,一个总理是不可能没有任何保护和骚扰地如此安闲的在大街上走。待他通过新西兰朋友证实后,他禁不住想上前去问候或请求留影以满足自己的好奇。但他的这一想法立刻遭到了朋友坚决的阻止。“无论你有千万条理由,我们都不能打扰总理的平民生活。”一句话,彻底地说服了他也感动了他。一个总理在中午休息时上街,排队买面包;一个平民对总理的安宁发自内心地维护。那种民主与尊重不言而喻。

聂老师动情地讲完后,特地指出他为此写了一篇题为《与总理擦肩而过》的散文,发表在《羊城晚报》上,并被《读者》等多家刊物转载。他说,文章虽然已发表并被转载,但影响仍然有限,他希望同学们以口头形式讲述,把这种民主和尊重的观念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

聂授教授从未迟到或因故缺课,总是致力于讲好每一节课,他教得很认真也很有新意且很有趣。单从他每节课准备的材料来看,可见他是费了很大精神的。聂老师淳朴、率真,在上课时很有激情,下课后又很热情。他普通话讲得有点别扭,但他总是很诚恳地接受同学的纠正,腼腆的一笑并会把纠正的读音重复好几遍直到读准为止,很可爱的样子。就是在平时课间休息,你也能从他和同学们的讨论或争论中体会一种亲切和热烈。就因为他和蔼,同学们很乐意和他交流,要么发邮件要么直接去他家。

除了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他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也有独到之处。不光教授知识,他还十分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除了学知识,重要的还有就是学做人,而且作为新闻工作者更要有很好的道德和正义感。我希望我在讲授这门课时,能以我实际的经验和教训给大家带来一些做人和实践的指导。”这是他多次重复讲述的观点。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作出巨大的尝试与努力。在每节课都会渗透一些做人的理念。

通过他的努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新闻系还引进了美籍马克先生,聂茂教授与马克先生联手,不仅扩大了学生视野也为大家提供了学习英语的契机。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聂茂教授还尝试用双语教学,并安排同学每周一次去他家举行英语“会餐”,提供全英文交流环境。同时,他还利用留学和从事多年报纸主编、记者的经历,把中外优势文化和先进理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作为教学指导。他不仅以经验教训的方式言传身教,把富有经验的媒体总编请进课堂,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带着学生出去实践,自主策划以提高实际能力,这一切,使新闻系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

目前,聂茂教授除了上课之外,仍然应邀与报刊签约写稿,坚持笔耕不辍。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下午坚持爬山,再忙再累他都会坚持看书温习英语。他说在国外由于种族、文化等差异难以融入主流文化,过着一种边缘生活,常有疏离感,而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在本国的文化氛围下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

临别时,聂茂教授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做人要有危机感,生活就如赛跑,不跑就会退步。同时,我喜欢生活富有挑战性,喜欢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一点意外,一份惊喜。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抱着一个工作守到老,那样的生活是多么的乏味啊。”

后记:当我们从聂茂教授家中出来时,校园里已经处在浓浓的夜色之中了,不知不觉中在聂老师家已经度过了四个多小时。而正是这四个多小时的近距离接触,从一起做饭到共进晚饭再到畅快的交谈,使我们加深对他的了解,他的苦难他的抗争他的态度他的业绩,这一切的一切都将给我们莫大的鼓舞,也必将影响我们长长的一生。

人物简介:

聂茂,男,1966年生,湖南祁东县人,留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授、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进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深造。长期在《湖南日报》、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和民族出版社等媒体一线工作。已在国内以及美国、新西兰和香港等地数百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曾获得《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1949-1994)散文大奖和1998年度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等。已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天地悠悠》、诗集《玻璃房子》、《因为爱你而光荣》和长篇历史纪实《乱世豪臣》、《草莽枯荣》、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文学评论《民族寓言的张力》以及译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续集》、《激励圣经》(台湾版)等15部。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