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在我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和谐的”——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来源:新闻网/信物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30日 作者:祝建 高瑞玲

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终身会员;他,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科协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前不久,他又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他是谁?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集如此多荣誉于一身的他会怎样面对一个本科学生记者的采访呢?2007年4月28日,我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获得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少年时代:几度辍学,逃难两次

记者:何院士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先请您谈一下自己的童年和早年的求学之路。

何院士:我1934年出生,当时我们祖国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进行大规模轰炸。我五岁多时,母亲外出打工,为了保证我的安全,就让我跟着一些比我大的孩子一起读书,记得当时我们的教室是山里的一座小庙,里面有四排桌子,一排桌子坐一个年级,年龄最小的我就坐在第一排的最左边。我们只有一个老师,他讲课时先给一个年级讲,讲完后再给另一个年级讲,一节课他要给四个年级讲课。当时是在浏阳,大概这样读了一年多后,由于日军的轰炸一天比一天厉害,1940年夏,到湖南南部工作的父亲就带着母亲和我来到了新田县,那儿比较偏僻但也相对安全。在那里我继续读小学,新田的学习条件也很差,当时长沙沦陷,印刷厂被占领,所以我们上课时根本没有课本,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就在下面抄。日本飞机来时,老师就带着我们躲到山里面。中途我又几度辍学,逃难两次。我就是这样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小学。对比起来,现在的学生多幸福啊!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多好啊!

第一篇论文《改进启普式气体装置》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科研道路的?您为什么会选择应用地球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何院士:解放前,全国物价全面上涨,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我辍学了。1949年解放,那时我正读高一,1950年3月,我正式开始参加工作。在工作期间,我通过自学,在长沙考取了中南有色化验训练班。经过一年的学习,我被分配到了湖南茶陵的一个钨矿工作。那时的我很想上学,非常愿意钻研,并开始阅读很多书籍,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文章我都读不懂。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溶液过滤后用蒸馏水清洗溶液中沉淀并计算残留质剩多少的文章,上面有详细的公式,但是我不理解。于是我就查书查资料,还写信到化学通报请教。后来才知道这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级数问题。从那以后我就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我强烈渴望自己能接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于是就开始了全面的自学,我读完了中学、高中的所有课本,也自学了大学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改进办法。并撰文在化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改进启普式气体装置》的小论文,这可以说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呵呵,记得当时还得了20元稿费,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关于我为什么选择应用地球物理,记得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给矿山队、地质队化验样品,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了解到了地球物理这个概念。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我报考了大学。先报考的是分析化学,后来又报考地球物理。就这样,我就一直在跟地球物理打交道。

记者:您在您的科研生涯中获得过许多奖项和荣誉,最让您感到激动和自豪的那个时刻是什么时候?

何院士:1985年,“双频激电”获国家发明奖后,我站在人民大会堂里领奖时,当时的我的确是很激动的。还有之后,我到美国的亚利桑纳大学讲课,站在国外的讲台上讲自己的“双频”,讲自己的研究成果,讲由中国人自己做出的东西,那时的我也很激动。

由于历史原因,我当了17年的助教,一路坎坷过来,可以说我是花了57年多的时间才取得了成绩,所以也谈不上自豪。现在的学生你们将来肯定会比我更早出成绩,肯定会比我更优秀。

“两苦”,“两乐”

记者:前不久,信息物理工程学院05级全体本科生正式分专业,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我想代表这些同学从您这里获取一些关于这个专业最权威的信息。

何院士:地球物理,现在叫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信息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用物理学原理来获取地球物理场的相关数据以得出地下有关信息的学科。关于这个专业的学习概括起来讲,有“两苦”,“两乐”。

“两苦”是:第一,学业负担苦。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要求学习的人既要有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扎实基础又要有地质学、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负担会比较重。第二,工作条件苦。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必须亲自去接触大自然,不象其他大部分学科,我们的实验室建在野外、在大山里。

但苦中也有乐:第一,为国家作贡献,取得成就之乐。地球物理是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目前国家在对能源和资源的开发问题上却遇到了“瓶颈”。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国家要在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就只有数字上的意义。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物质基础,盖房子需要钢筋、水泥、石灰等,同样祖国的建设也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而所有的物质都要到自然中去取,要靠地球来提供。这就使得这门学科有了用武之地,象找石油、找金属矿都需要用到地球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说学习这门学科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有意义的事情是快乐的。第二,拥抱自然,探索奥秘之乐。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员几乎天天与大自然打交道,在野外呼吸新鲜空气,所以工作人员身体好,情绪也好。还能到很多有趣的地方,祖国的所有名山大川,世界五大洲我都去过了。还有,以我个人经历来看,这门学科的发展空间广阔,研究的问题包罗万象,地下情况千变万化,极富想象空间。这也给学习这门学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偏科现象不能怪学生

记者: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形象的公式描绘您,“书法家+楹联高手+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您是怎样真正做到了文理兼容的?当下大学生中偏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往往学文的只知文,学理的只知理,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何院士:偏科现象的出现不能怪学生,我觉得这是教育上的一个失误,我们的教育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过分注重应试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失误。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一个97级的学生问别人,到北京去是否需要经过广州。这听起来确实有些可笑,但这却是真实地就发生在这栋地学楼门口的一幕。这都是由于学生平时不外出,不学地理知识造成的。要记住:无论是为了使自己发展得更好,还是为了以后更好地享受生活,我们都需要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宽广。

你们现在就应该趁着自己年轻,精力充沛时,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理工的懂得些文可以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也可以使自己避免思考问题的机械化。

记者:您认为我们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象您所说的那样真正地达到文理兼容呢?

何院士:我想首先应该使自己的兴趣更广泛些,当我们对一样事物有了兴趣并形成爱好之后,我们自然会抽出时间来投入其中。所以,应提倡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象美国就规定在读研究生必须要选修两门与专业无关的课程。

我本人也在学书法和摄影。书法是一门艺术,但也很实用,练习书法不一定非要成为书法家。自己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对今后的人生会有好处,比如应聘时填个表格你字写得好,人家看了也会觉得舒服。摄影上学习取景、观图也是一种乐趣,这会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

做小小"比尔.盖茨"

记者:现在大学生毕业时普遍面临三种选择:读研、就业和创业。我知道您不仅在学校里带学生做研究同时还创办有几家学科性公司,所以我想知道您对以上三种选择的看法。

何院士: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的确是不容易的一步。有创业精神的确对今后的发展有好处,大家都听过比尔.盖茨和他同班同学的故事。这说明社会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成为小小"比尔.盖茨"。但创业光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按照我多年的观察,毕业生中有成就的,常常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而是那些学习中上等,做过干部,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当然学习成绩好的也有很多在科研方面做出了贡献。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处理事务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考研也是一条好道路,可以继续深造。大部分人会选择就业,就业其实可以为以后的创业打基础,并能锻炼自己的交往、表达、生存等方面的能力。我在美国时看过他们的就业指导中心,很小的房子里面摆放有录象机,并有人模仿考官提问进行模拟面试。应聘者通过观看录象中自己的表现,一次次改进提高自己,直到满意为止。

人要学着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年青人尤其不要把太多时间用于玩上面。青春是很难得的,对每个人只有一次,随便对待它,当它一去不复返时,你就会追悔莫及。

在我眼里,所有学生都是和谐的

记者:现在“和谐”二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校园,具体到人身上,我想知道在您眼里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和谐”的学生。

何院士:在我眼里,所有学生都是和谐的。真的,虽然我们的学生在言谈、举止、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是和谐的。刚开始教学时,我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也看不大惯,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我培养出来的学生时,我发现许多当时调皮的学生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所以从学生向前发展的角度看,在我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和谐的。人,包括我自己,不可能没有缺点。学生容易激动和冲动是这个阶段应有的现象,没有反而不正常了。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学生的未来是光明的。

就在昨天,北京有个周边国家地质勘探专家培训会要我参加,由于我很忙就派了我的两个学生过去,开始我还担心他们会不会讲不好。结果他们讲“双频”讲的非常成功,使得在场的一个也门的听众表示今年8月份还要来我们学校学习。看到学生取得成功这比我自己取得成功还要令我感到高兴。

记者:请您谈谈您对信物院的期望,您对我们这些成长中信物人的期望。

何院士:信物院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院,现在三个学科相处很和谐,你刚刚也提到了“和谐”,“和谐”两个字很重要,我们学院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我希望信物院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青年教师能出精品课程;科研能出高一级成果;多拿国家级奖项。人与人之间要加强交流,学生要注意不断地丰富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希望大家同心同德使学院形成温暖、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局面。

记者手记:

采访中的几个细节:

一)当我们刚进入何院士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电脑前工作,他一看到我们,就立即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主动伸出手来和我们握手,并示意我们坐下。

二)由于采访是临时通知到的,我们过去时没带任何采访工具,为了方便我们手写记录,何院士有意放慢了自己回答问题的语速,并几次善意地提醒我们有些字的写法。

三)当谈到“书法是一门艺术,但也很实用”时,何院士忽然起身从他办公桌上的资料堆里取出一封信件和我们一起看,信件上面的字迹十分潦草,我们根本看不懂。何院士指着上面的字迹和蔼地对我们说,象这样写字是不行的。

四)在采访中途,由于事先忘了关掉手机,我的手机铃声在最不该响的时候响了,这时何院士耐心地等我取出手机,关掉铃声后微笑着示意我们继续。

五)采访结束,当我们要求和何院士合一张影时,他爽快地答应了,由于我们没带相机,他就用他办公室里的相机让秘书给我们拍照。当我贸然向何院士提出是否能送我一幅书法时,他询问了我的名字,笑了笑并不作声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几分钟后,他微笑着拿着一幅书法走出来,看着俊秀有力的几个大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智作舟”,我除了惊喜更多的是感激。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