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陈晓红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6日 作者:王建湘

万绿枝头一点红

——记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陈晓红

无数次,台上台下、大大小小的公开场合,遥遥地望着她:清秀的身影,长发曳肩,裙裾飘摇,经典式的笑容,很容易掠过深色调的西装革履的人群占据你的眼帘。许多中南人和我一样,知道她叫陈晓红,约略了解她的头衔和成绩,见过她的容貌和举止,或许还道听途说过她的一两件逸事,但仅此而已。对于大多数中南人来说,现实中的她依然是个“熟悉的陌生人”。第一次和这个传说中的名人近距离接触,是就学院管理问题采访她,一个小时的交流,让我初略见识到一个简单而生动的陈晓红。她的睿智大气带着你不由自主地敞开胸怀登高远望,她的热情爽朗感染着你和她一起酣畅淋漓地放飞心情。采访结束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写的人。有机会一定好好写写她!可当她荣获校共产党员标兵称号,我真有机会第二次专程来采访她、写她的时候,我却久久不能下笔。不是缺乏材料,也不是缺乏感想,而是我开始认识到这个在我脑海中由陌生而简单的人物的丰富性。我苦恼着这支拙笨的笔能否描绘出她的多姿多彩,在这里,只能尽力记下一些我所知道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我所了解的陈晓红。

学界女杰的成功秘诀

如今才不惑之年的陈晓红在人们眼里无疑是功成名就、光彩熠熠的:31岁晋升为教授,36岁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委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九届执委,中国金融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管理协会和信息协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经济管理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会长,湖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经济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政府部门的经济顾问,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曾当选为中共湖南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1998年“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湖南省十大经济人物”,2001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是199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研究类)奖获得者,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8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荣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为2002年湖南省首批10名“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之一,2007年她所率领的团队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也是今年入选的我国经济管理学科唯一一个团队,还特别值的提的,她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的管理科学工程学科今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可谓是“荣誉等身”。不少人在羡慕和惊叹于陈晓红身上的层层光环时,也在思索着:要在人才济济的学术界崭露头角谈何容易?有多少人穷经皓首,寂寞一生。这位年青的学界女杰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其实,陈晓红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一个“勤”字。她从来都认为“一勤天下无难事”,每个人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有所收获,就能够取得成功。每个人的成功会有很多原因,比如说天分、机遇等等,但是勤奋、锲而不舍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多人都懂,只是很少有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去践行。陈晓红的不同就在于她勤勤恳恳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勤学”是陈晓红求学之路的常态,勤奋对于从小好学的她来说是家常便饭。陈晓红至今还记得那个难忘的春节。那是大四的时候,她决定跨专业报考管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为了抓紧时间复习,陈晓红瞄准了春节假期。大年初一,万家团圆,喜庆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放下一年的辛劳与疲惫,带着喜悦与轻松走家串户贺岁拜年。天地间笼罩着热闹与祥和,陈晓红却与一个女同学悄悄赶到寂静的学校,开始了艰苦的考研复习。长沙的冬天冷起来寒彻肌骨,是非常难受的。为驱赶寒冷,陈晓红想了个办法,把开水倒在桶里浸泡双脚。但有时为思考或计算一道习题,水已冰冷,她还全然不觉。就是凭着这样一种耐得寂寞、不怕吃苦、忘我学习的犟劲,陈晓红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

勤学还要“勤练”。由于专业的原因,陈晓红认为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只有投入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有所提高。“学”与“练”是相辅相成的。在“练”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恐怕是无可代替的。陈晓红刚参加工作不久,被学校派到当时全国第二大锡产品基地——广西大厂矿务局,去帮助他们开发包括计划、生产、供销、财务、质量、人事、劳资等在内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大厂处于广西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很艰苦。陈晓红克服了吃住条件差、山区气候恶劣、蚊虫叮咬等重重困难,进车间,下班组,白天黑夜连轴转,与干部工人促膝谈心,了解矿山管理的职能、流程、报表、单据,根据实际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开发软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建立了大厂矿务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大厂成为全国矿山行列最早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单位之一。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大厂的锡产量、质量在短时间内跃上了新台阶,锡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竞争力。后来陈晓红回忆起这次广西之行,还感慨万千。她说:“读书时,我其实是一个较腼腆的姑娘,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科研中,我的性格越发坚强和自信起来。”

不死学,不蛮干,在勤学和勤练的基础上还要“勤思”,陈晓红认为这才是一个人进步的质变点。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才会拥有真正折服人心灵的力量。对这一点,陈晓红也有切身的体会。1994年9月,陈晓红被国家教育部派往日本,做东京工业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东京工业大学是一所老牌的著名理工大学,理工科排名全日本高校之首,是个读书、做学问、搞研究的好地方。为了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多学习,陈晓红几乎每天都呆在校园内,过起苦行僧般的修炼生活。她早出晚归,在宿舍和研究所之间做着简单的直线运动。为节约时间,她去研究所时带上几个面包;晚上回到宿舍,则草草煮上一碗面条。她每天的学习、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1.66米身高的她,后来竟消瘦得体重只有40多公斤。她的努力感动了导师和同事们。导师高原康彦教授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勤奋、有自己的创见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主动邀请她和自己一起研究通用系统理论。通过艰苦的努力,他们共同提出了通用系统理论的DSS研究方法——多层次模型集成理论方法,并由此开发出DSS生成器,改变了传统的DSS三单元、四单元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而陈晓红个人在留日期间发表了决策支持系统(DSS)方面的论文14篇,在国际DSS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

经过4年的努力,1999年3月,陈晓红获得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经营工学(即管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当时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因为在这所著名的理工大学,日本人的博士论文答辩一般都要进行三、四次,而陈晓红的博士论文答辩一次就通过了,日本人取得博士学位,一般都要读七八年,而陈晓红却只用了四年,并且还是这几年中经营工学专业拿到博士学位的惟一的一位女性。也正是这样,陈晓红赢得了许多人的赞扬和尊敬。她的导师高原康彦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是我的导师、美国人M•Dmesaroric教授;另一个就是我的中国学生、同事陈晓红。”一个能让自己的导师佩服的人,该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呢!

许多人羡慕着鲜花与掌声面前光鲜灿烂的陈晓红,却很少人了解繁华背后的寂寞,荣誉背后的艰辛;很少人知道成功的陈晓红可能跋涉了几千个日夜,是风霜催熟梦想,寂寞成就绚烂。陈晓红信奉“天道酬勤”,有付出才有所获,也必有所获,“勤”是她的立身之道,也是她的成功秘诀。她将“天道酬勤”定位商学院的院训,也是希望更多的学子明了其中的奥秘,成长出更多的后来者吧。

教学名师的人生选择

读大学时,陈晓红的人生理想是当个总裁或者经理,做个优秀的管理人才。然而,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她的选择。

那是1984年,刚刚21岁的陈晓红还在读研究生,学校安排她去给研修班上课。她兴致勃勃登上讲台。可当她打开讲稿,向台下环视时,却傻眼了:教室里坐的不是青年学生,而是比自己年龄还要大的“老童生”,都是企业管理干部。这些人有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要求不一样,给他们讲什么才好呢?台下的“老童生”们见讲台上站着的不是老教授,而是一个乳臭未干的细妹子,似乎也显得有些惊讶。他们开始有些窃窃私语,进而嘈杂声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发出了怪笑。面对这样一个尴尬场面,连陈晓红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了。笑过之后,她想:糟糕!这堂课准得泡汤。索性豁出去了,就乱讲吧。叫她意想不到的是,她一放开,没有顾忌,反而发挥得相当好,讲得很出色、精采、风趣,令“老童生”们大开眼界。一节课下来,反响好极了!以后每逢她来上课,连隔壁班的许多学生也赶来旁听。

第一次成功的讲课,让陈晓红切身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光荣与崇高,让她感受到了站在讲台上自己拥有的折服人的力量。她不可阻挡地爱上了这个职业,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20多年。即使是在1999年博士毕业回国,面对众多国内外“总经理”、“董事长”职位的高薪聘请,她也没有动摇过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母校。陈晓红对这个选择有着自己的体悟,她说,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高校还比较清静,教师还很清贫,但是教书育人的乐趣让我欲罢不能,远非其他事物所能比拟。站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可以纵论天下事,传播理念,让它生根发芽,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人才,这种影响力和价值更大于让一个企业发家致富。

干一行爱一行,要做就要做得最好。陈晓红就是这样,她没有因为第一次讲课的成功而骄傲、懈怠,而是用心体验和践行着自己心中神圣的教师职责。说起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陈晓红认为这是个态度问题:你是否喜欢教书这个职业?你是否用心对待你的学生?你是否愿意为了上好课付出你的时间精力?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显然是难以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全身心的智慧和能量的。

课上得好无疑是陈晓红深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为了上好课,陈晓红是很下功夫的。她认为,一个教育者,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该因材施教,这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她那几个台湾来的学生,在台湾都名气很大,不是企业家、董事长,就是教授。陈晓红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你还给他们讲一些书本理论,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在讲课中,她重点讲方法,讲案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陈晓红不仅注意最大信息量地传递给学生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她认为,进入大学阶段,培养的学生不该是老师的录音机或者笔记本,而应该是站在老师肩膀上学飞的雏鹰。一个好老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怎样飞翔的本领,帮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陈晓红要求她的学生每周要开展一次学术沙龙——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轮流主讲。导师和同学在台下倾听并现场提问。学生们把这叫做陈老师的“头脑风暴”。不要小看这个“风暴”。学生们不无夸张地说,哪怕你是再懒的学生,这个“风暴”也能逼迫你不得不去看书、查资料、思考,用知识先武装自己的头脑,然后去迎接“风暴”的考验;哪怕是再聪明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敢忽视这场“风暴”,台下微笑的陈老师常常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破绽。陈晓红对学生要求很严可是出了名的,被她骂哭的学生也不是少数。

然而,学生是知道怎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对他们好的,陈晓红得到了学生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从教20多年,陈晓红培养了70多名博士和硕士和无以数计的本科生,多次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连续两次被学生投票推选为“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之首,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首届“十大教学名师”之一,并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陈晓红办公室里,有许多学生赠送的小礼物,一张照片,一幅图画,东西虽小,却都是陈晓红珍爱的宝贝。她时常端详着手边的礼物,就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孩子般的笑脸,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轨迹,不管这枚“桃李”身在何方,都仿佛近在眼前,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情谊。这份情谊牵引着陈晓红坚定地站在三尺讲台上。

管理学家的经营之道

采访的时候,院里的一个老师拿了一张学术会议邀请函来请陈晓红签字。陈晓红看了看会议通知,就把邀请函退回给了那位老师:“这样的会议你已经参加了几次,这次就不要去了。”那位老师还想再争取一下。陈晓红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资源是应该共享的。你已经参加过几次培训了,应该是你来培训别人了。这次就让别的老师去吧。”处理事情这样的干脆利落,不由得让我在一旁暗自拍案叫好:一个领导不就是应该有这样的办事风格和气度吗?但是,如此地不留情面,看到那位老师略有些尴尬的表情,我都有些坐不住了。陈晓红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爽朗地笑了笑:“了解我的办事风格的人就习惯了,他们知道我是怎样的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事情总要有个规矩。”是啊,如果一个领导总是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总被人情面子纠缠着还怎么做得好事情?这是我第一次亲见陈晓红的领导风范。

成功的管理者,这是陈晓红另一个让人瞩目的重要角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陈晓红开始担任学院的部分管理工作。1999年留学回来后,开始担任商学院院长,引领着商学院迅速腾飞。2005年开始担任校长助理,主管学校人文社科工作,向来薄弱的人文社科工作也日益滋润起来。做好管理工作是不容易的,而能够把手头那么多的管理工作做好,这就是陈晓红的过人之处。人们不由自主地赞叹:“不愧是学管理的。”

谈到经营之道,纵横捭阖的陈晓红也不由地轻叹了一口气:管理确实不容易。科研也好,教学也好,是你个人的事情,你可以尽你的全力去追求你要的效果。而管理是一个综合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它是一个外在的东西,不仅需要各方面因素的融合去实现它,而且它也会反过来压迫你,像根鞭子一样赶着你不得不跟着它快跑。学院要发展,你就必须把管理工作运转起来,跑在鞭子的前面。在管理岗位战斗了十多年,如果要说经营之道的话,陈晓红总结了两条:一是立人先立己,二是不断创新。

陈晓红担任行政职务后,并没有因为时间、精力的分割而偏废科研和教学工作。陈晓红说,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领导能力,本身就要求你自己工作要出色,要有较高的学养,这样你才能有更高的视野,过硬的学术功底,才能让人信服,这就需要“立己”。在1996年,陈晓红曾因为《关注中小企业融资》一文受到朱鎔基总理的称赞而蜚声学术界。如果说这还有一点机缘的话,那么,近5年,主持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软科学课题、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项,陈晓红以她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与科研实绩成为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中小企业融资与战略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是再无二话可说的。

对于学院管理,陈晓红认为,除了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良好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运转机制,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学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创新的理念是不行的。商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学院,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可否认,时代赋予了它先天的机遇和提升空间。但同时也让它面临着压力与考验。如果仅仅是应运而生,随波逐流,很难说我们今天流向了何方,是在浪底,还是在层流中。所以,面对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屹立潮头。这其中思维创新是最重要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封闭自己的思维。若思维成了定势,就会固守成规,严重阻碍创新发展。

在陈晓红的倡导下,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例如在学校第一个试行学分制,第一个试行弹性学制,第一个引进国外完全学分制,并率先在本科生中间推行导师制。甚至以制度来“逼迫”师生走上创新之路:学院打破原有的以系为教学单位的单一组织形式,先后成立10个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瞄准国内外的学科前沿,集中进行重点研究领域的攻关,逼迫老师们站向学术前沿。此外,学院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名师工程”、“文化工程”等三大工程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营造文化氛围,完成了学院的品牌打造计划。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迅速发展,从25年前一个规模很小的系发展到现在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从国内上千所同类学院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经济管理学科第一方阵,最近,管理工程专业又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商学院当之无愧成为大家公认的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陈晓红这个领头羊是功不可没的。

爱心大使的济世理想

除了教师、学者、管理者这几个角色,陈晓红还被周围的人称为“爱心大使”。身肩教师和院长的双重身份,陈晓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学生的状况,从而了解到许多贫困大学生,因交不起学费,且生活费又无着落,正面临着辍学的危险。为了帮助这些贫困的大学生,在陈晓红的倡议下,商学院自1998年开始设立“爱心酬勤基金”。她带头捐款,现在全院老师每年的捐金有3万多元。她积极从企业摹集资金70多万元,还通过“爱心拍卖会”等方式筹集资金近10万元。2003年5月11日举办的那次拍卖会,校、院领导都拿出了自己心爱的藏品来公开拍卖,其中陈晓红捐赠的邮册和亲自签名的系列书籍就拍卖了4800元。这次拍卖会拍卖物品29件,共拍卖金额23600元,全部捐助给了家境贫寒又身患绝症的聂远邦同学。爱心基金先后资助了142名因家庭贫困、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身患疾病等原因面临困境的学生,以及400多名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确保了学院无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同时,爱心基金也向社会辐射,连续7年资助贫困山区学生,先后在长沙县金井镇仰山小学、月山煜英爱心希望小学建立“爱心基地”,积极响应中国儿童基金会和全国妇联发起帮助失学女童复学的春蕾计划,资助25名失学儿童,还捐助了书籍和文体用品,设立“升华图书室”和“升华电脑室”。正是由于陈晓红的努力,学院搭建了一座“爱心”桥梁,帮助许多贫困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学习。为此,她获得了同学们赠予的“爱心大使”的称号。

而当盛誉之下,人们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想起要设立爱心基金助学时,陈晓红总是很淡然地说:“这是很自然的选择。既有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当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他人一把,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如果我的倡议以及微薄的资助,能够让这些贫困生抛弃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并且从中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贫困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以及精神世界,那么我就满足了。”

当然,对于陈晓红而言,爱心并不是只开放在扶危助困这样特定的场合地点,而应播撒在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多年来商学院有一项不成文的传统:院里的每一位老师在生日那一天,都会收到陈晓红亲自定的一束鲜花;每位老师家有亲属逝世,其他的老师都会收到院里发布的信息,院领导亲自去家里慰问。陈晓红说,一束鲜花可能并不隆重,一份奠礼可能并不厚重,但是它代表着一份情意,让老师们感受到同事们的关怀与友爱,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

大爱无言,陈晓红以一个女性的温情与善良向生活浇灌爱的甘露,悄悄地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她更愿意高唱爱心之歌,呼朋引伴,催开爱心之花千万朵,让这个世界没有饥饿,没有贫穷,少些病苦,多些快乐,多些感恩,共筑美好家园。这是童话吗?不是,这只是一个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在努力实现的愿望。

大女人的幸福生活

在无数光环笼罩下的陈晓红该是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许多人好奇的事情。都说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在教学、科研、管理等众多领域都卓有成绩的陈晓红是不是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工作的压力、忙碌、辛苦,是不是也让她的生活变得沉重?走近陈晓红,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对她来说都不是问题。

和陈晓红交流,是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她的乐观热情、爽朗直率、毫无遮饰的欢笑会感染着你和她一起无拘无束、漫无边际地畅谈,她的大气洒脱、干脆果断会让你也有种从头到脚放松毛孔的畅快。透过耀眼的光环,撇掉繁重的工作,我看到了一个本性简简单单的陈晓红——如一弯清澈见底的溪流,虽然会遭遇山石,会遭遇浅滩,但是不论春秋寒暑,它都微笑着面对,一路弹着琴弦,奔向远方。

陈晓红是个勇往直前的人,她似乎不知道畏惧什么,有困难就迎头面对,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攻克难题。她喜欢工作,认为工作着的女人是最美丽的。对于女性与事业的关系,陈晓红有着自己坚定的理解。她认为,作为一名女性,如果没有自己的事业,整天围着锅台转,生活就会很空虚、无聊,可能家庭也会受到影响。有事业的话,生活就会很充实。因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很苦很累的工作,对她来说却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我说她是一个“大女人”,一个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以宽广的胸怀大刀阔斧地干着自己的事业的女人;一个有着大气魄、大志向,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女人。可是,再大气的女人,也不能缺少温馨的家庭生活吧?女人的难与困惑,往往就是家庭与事业的冲突。在这一点上,陈晓红由衷地感谢家人。

如果说从小陈晓红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了正直、严谨、执着的治学风格,遗传了母亲开朗乐观的性格,给了她决定命运的个性积淀,帮助她顺利走上成长的道路。退休后的父母则几乎是全身心地来帮助忙碌的女儿。体谅到陈晓红太忙,父亲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写信和她交流,谈生活,谈工作,谈健康;母亲则不仅帮她照顾女儿,还做起了她的“私人秘书”兼“家庭顾问”。在母亲的料理下,家里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各种数据资料整理得清清楚楚,需要时很容易找到,省去了许多翻找的时间;在湖南大学当教授的丈夫也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家人的倾力支持,使陈晓红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工作。

陈晓红唯一有些愧疚的就是对十一岁的女儿。因为事务繁忙,陈晓红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像别的妈妈一样给予女儿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母女在一起的时候,陈晓红格外珍惜。每次外出归来,看到女儿,陈晓红总是情不自禁冲上去给女儿一个火热的拥抱,反而是女儿,小大人似地抖抖肩膀挣扎出来,抗议妈妈的“不成熟”表现。虽然陈晓红看着孩子的背影会摇着头说:“现在的孩子啊,我5岁就开始做自己和妹妹两个人的饭吃,她可什么都不会。”但是言语中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陈晓红是个很懂得生活的人。或许因为工作挤占了太多的时间,她格外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有闲暇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旅游、爬山。去外地出差,她也总是喜欢带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工艺品回来。生活中的陈晓红,也逃脱不了小女人的本色。

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可以用心的体验生活的滋味,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采访陈晓红的时候,我时常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共产党员标兵该是什么样的?她有什么特异之处?我们在看到“标兵”这样的字眼的时候,脑子里很容易冒出高大全式的雕塑形象,这个形象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可远望而难以企及的。了解陈晓红的过程,“标兵”的形象和意义也在我的脑海里渐趋清晰。“标兵”也是普通人,是和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只不过由于在某些方面非常执着,因为执着而优秀,因为优秀而被大家树为榜样。在这个意义上,陈晓红以任一方面的优异成绩都堪当“标兵”二字。而从陈晓红身上,我也体悟到一种生命的活法: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真心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空谷幽兰,一朵寂寞的小花,长在僻静的深谷,拼着全身的力气破土发芽,向往长空。哪怕无人喝彩,也要随风摇曳,赢得满谷飘香。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