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B超双雄”之刘明辉:超声不仅做诊断的“先锋”而且当治疗的“闯将”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9日 作者:王玉林 王建新

“B超,现在不仅要诊断,还要治疗,要让病人康复回家。”——刘明辉教授语。

(刘明辉教授(右)为一患者行B超引导下穿刺术)

现代影像技术飞速发展,至今,B超显像除了是健康体检和许多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外,还被广泛运用于引导介入治疗和穿刺的手术中,而湘雅二医院刘明辉教授,就是该领域一位优秀的诊断专家和治疗“导航员”。

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十四病室后楼一楼的彩超室,正好在门口碰到了刘教授,他正在整理着什么。看到记者进来,微笑着把记者往里引。这个不大的房间被隔成三个部分,前面两间用帘子隔成了检查室,里面一间还有一位病友躺在床上。最里面一间,便是刘教授的办公室,素白的沙发和窗帘,一如刘教授脸上洋溢的微笑,让人平静,给人温暖。而这,恰是病友所渴望的,其效果,恐怕胜过任何一剂良药吧。

未及交谈,一位身材瘦小的女子,拿着一张检查单,怯生生地走了进来,小声说道:“刘教授,可以打扰您一下吗?”“怎么啦?”刘教授微笑答道,并从她手里接过检查单。“我帮我小孩擦拭身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引流管动了一下。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刘教授看了检查单,问了小孩的恢复情况后,要她把小孩抱过来,他给做个检查看看。刚刚交待完,帘子后传来声音,“刘老师,准备好了,可以检查了”遂即转身进入帘后,拉上帘子开始工作了。

这位女子,见到记者的“行头”,估计是来采访的,便主动向记者诉说起了对刘教授的感激之情。她来自湖南邵阳农村, 2岁的儿子一个月之前,突发高烧,在当地转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查出原因。“持续10多天近40度的高烧,让她心急如焚,生怕小孩没了。”眼角闪动着泪花,近乎哽咽地说道。于是,半个月前,他带着小孩来到湘雅二医院,入院后诊断为肝脏膈下脓肿,考虑到患儿年龄太小,病变部位太深,一般情况又太差,而剖腹手术清理脓肿的创伤太大,医务部组织全院大会诊后,认为只有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才能确保安全。16号上午,刘明辉教授接受医院的指派,在仔细地用B超检查了患儿的病变后,决定用最小的引导导管下为她的小孩进行不损伤肝的经肝表面膈下脓肿穿刺引流术,经过一小时“苦战”……引流管终于成功地置入了,患儿的肝脏没半点损伤,折磨患儿40多天的腐臭脓汁引流出来了。当天下午,奇迹果然到来,患儿高烧的体温就降下来了。术后,随着300ML的粘稠黄色液体引流出来了,小孩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一家人的高兴不已。但是,前一天她在给小孩擦拭身体的时候,不小心把引流管狠狠地动了一下。“哎哟?怎么得了这可是治疗的关键问题,再放引流管又得进手术室,又得麻醉呀!”想起刘教授交代过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怀着忐忑不安心情来看看刘教授有没有时间咨询,他没想到刘教授这么亲切,当即要她把小孩抱过来仔细检查。说到此处,记者赶紧催促她快去把小孩抱来。

“没问题,一切正常。”刘教授的声音从帘后传来,再次见到刘教授时,他脸上的笑容似乎又灿烂了些,毕竟病友的健康是医生最大的愿望。

随后,便从柜子拿出一面卷起来的锦旗。“像我们医技科室,很多工作都是幕后的,要得到这样的锦旗还是很难得的。”他一边把锦旗打开,一边说道。等全部展开,只见上面写着:“艺高人胆大”几个大字,署名是郴州人汽公司黄德明。刘教授一边向记者展示锦旗,一面用手小心翼翼地把锦旗边上的流苏理了理,脸上洋溢的满是幸福,初春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身上,仿佛在热烈地拥抱着他。

这面锦旗的故事发生在2010年,40多岁的黄先生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肝部恶性肿瘤,像所有遭遇者一样,黄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开始一家一家医院地看,听说哪位专家厉害便就想方设法让他给看一看,希望能够推翻这一结论。但是不管是郴州,还是很多知名医院的专家,都认为是恶性肿瘤。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黄先生来到了湘雅二医院。医院CT、磁共振检查都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在会诊时,刘教授凭借丰富的经验,对结论产生了怀疑,并果断地提出来,自己为他做一次B超检查。当天下午,刘教授为黄先生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刘教授基本确定黄先生患的并非恶性肿瘤,而是流柱型囊肿。当他把消息告诉家属时,家属喜极而泣,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囊肿部位靠近心脏血管,而且位置较深,开放手术风险极大,微创手术又对精准性要求特别高。这一次,家属们毫不犹豫地把信任给了刘教授。刘教授没有辜负家属的信任,出色完成了手术。

谈话间,十四病室科护士长何桂香走了进来,“刘教授对病人好咧,随喊随到,很多病人都指明要找他。” “刘教授水平高呀,值得大家学习。”话音刚落,十四病室的陈化教授走进来讲道,并用手拍一拍刘教授的上臂。一番夸奖,让在一旁的刘教授似乎有些腼腆了。

“B超,现在不仅要诊断,还要治疗,要让病人康复回家。”刘教授对记者说,一些临床疑难病症,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创伤,经常需要穿刺和微创手术,B超就是“穿刺针”和“手术刀”的“眼睛”。人体器官复杂,如果没有“眼睛”,到处“撞墙”,便会酿成大祸。在这种情形下,B超医生不仅要求定位精准,还要在复杂的器官中间,找出一条通道,将“穿刺针”和“手术刀”导航到目的地。

每年要做多少例?记者不禁问道。刘教授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会感觉很忙碌。有日常检查、活检、穿刺,还经常会有临时任务,“所以我走路很快”。随即,他打开墙角的柜子,指着里面的一次性穿刺针说,“这就是今年以来做的。”记者粗略估计不下五十个。“这每一个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每一针都是救人于危难的见证。”记者不竟感叹道。刘教授随手从上面拿出一根一尺多长的针,若有所思,片刻之后,他跟我们讲起了一个新近的故事。

几天以前,一位患布加综合症的女子,由于肝静脉狭窄,造成门脉高压,腹部肿胀如怀胎十月的女子。术中需要把穿刺针和导管从颈部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再到下腔静脉,最后进入肝静脉,为肝静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创造条件。但是,这一尺来长的距离,却是危险重重,稍有不慎,轻则损伤器官,重则引起大出血而使病人死亡。刘明辉教授和放射介入科罗建光教授紧密配合,在B超的引导下,一毫米一毫米地向目的地推进。经过数小时的“苦战”,终于把穿刺针和导管“导航”到目的地,为手术成功打下基础。

这时,外屋传来一阵小孩的啼哭声,循声望去,先前那位女子怀抱小孩正走了进来。刘教授起身迎了出去,把小孩放在检查床上,小心翼翼地打开裹单,一边哄小孩,一边开始给他做检查。只见电脑屏幕上陆续出现几个扇形的画面,刘教授熟练地操作着。“恢复得很好,可以拔管了。”刘教授说道。“可以拔管了?那我们可以出院回家了吗?”或许是小孩的哭声干扰了听力,或者是不敢相信。女子反问道。“是的,可以出院了。”刘教授再次说道。“宝宝不哭,可以出院了,快谢谢爷爷哦。”女子显然有些激动,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小孩尚不会言语。随后,刘教授帮小孩把引流管拔了,用纱布封好伤口,并提醒助手给患儿多准备点纱巾,回家了方便更换……

记者还想听刘教授多讲一讲那些工作的点滴,但是有一位病友已经候在床旁,等待检查了。走出走出B超诊断室,阳光明媚、春光无限。此刻,在湘雅二医院这座医学殿堂里,又有多少妙手回春的故事正在上演呢?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