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笑脸——记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袁贤瑞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 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1日 作者:左丹 陈惠芳 伍西明 罗闻

笑脸有重量吗?有!

对于袁贤瑞来说,笑脸的重量等于生命。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25年来,在颅内这一极具高难度、高风险的医疗领域,袁贤瑞成功实施了5000例手术,其中近2000例为风险极高的颅底肿瘤手术。

近2000例颅底肿瘤手术中,尤为耀眼的是,他以精湛的医术,为近400名听神经瘤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住了面部神经,留住了病人的笑脸,创造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医疗奇迹!

“保住了面部神经,让病人能正常微笑,就是拯救了病人作为社会人的生命。”袁贤瑞这样解释笑脸对颅底肿瘤患者的意义。

5月25日,记者慕名来到湘雅医院采访袁贤瑞教授,探寻这近400张笑脸背后的生命故事。

“当那孩子告诉我她生不如死时,我发誓一定要把这一难题攻克”

年近60岁的袁贤瑞,儒雅而又极具风度。在他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除了电脑、看片荧屏外,还摆着文房四宝。看病之余,袁贤瑞喜欢练习书法。

“那是2001年,一名18岁的女孩在医院做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肿瘤被完全切除。由于女孩的肿瘤巨大,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面部神经也被破坏了,女孩面瘫了。”

在术后回访中,女孩痛苦地告诉袁贤瑞,虽然身体康复了,但因为面瘫,不敢出门,不敢交友,一切梦想都成了泡影,简直是生不如死。

“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听神经瘤手术中很难保住面部神经’这一难题攻克。”袁贤瑞告诉记者。

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对于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肿瘤不可能全切除,面部神经不可能保留。

因为听神经瘤作为颅底肿瘤的一种,其手术难度和风险本身就非常大。颅底即颅腔底部,位置较深,且形态极不规则,但人体的脑干、重要的神经中枢均处于此,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要在这里找到隐藏的肿瘤,并将其完全切除,不亚于高空走钢丝,稍有差池,病人就可能致残甚至丧命。

而听神经瘤肿瘤愈大,面部神经被挤压变形越大,宛若一层薄膜粘连在肿瘤上,与肿瘤的包膜极为相似,很难识别。而且,面部神经脆弱得像豆腐脑一样,稍有不慎便可能弄断,造成患者面瘫。因此,手术中既要将肿瘤切除,又要保证神经的完整性,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袁贤瑞没有退却。“此前我一直在做颅底其他肿瘤的研究,其中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技术已很成熟,我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团队。自2002年元旦起,专注听神经瘤研究。我告诉自己和同事,我们是在拯救患者的两条生命。一是作为自然人的生命;另一是作为社会人的生命。在完整切除肿瘤,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力保护面部神经甚至听神经功能。”

多年的技术沉淀,再加之袁贤瑞对手术尽善尽美地追求,一个个奇迹在他的手下诞生了。自2003年有电子病例记录以来,袁贤瑞已成功为391名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手术,肿瘤全切率高达96.08%,面神经完整保留率达到了惊人的97.48%,面神经功能恢复和完全恢复达86%!

这一系列成果,在国际医学界,都是不可思议的!2011年年底,在第一届全国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学术研讨会上,袁贤瑞将自己收集的数百张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的笑脸,铺满了整个演讲屏幕。全场为之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教授禁不住伸出了大拇指:“了不起!了不起!”

 

“我常把病人想像成自己,病人快乐我快乐,病人幸福我快乐”

在袁贤瑞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两个遒劲有力的书法大字“慈悲”。这并非是名家墨宝,却是袁贤瑞的最爱。

“因为颅内肿瘤疾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的苦难,不亚于一场大地震。我们医务工作者当以慈悲心去体谅患者,尽善尽美地为患者服好务,尽可能地为他们解除痛苦。”

据同事们介绍,袁贤瑞的慈悲心从他进神经外科科室的那年起,大家就有了体会。“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设备简陋,医疗水平欠发达,神经外科病人死亡率是最高的。整整半年时间,袁贤瑞一直想换科室。原因很简单,每看到病人死亡,他心里特别难受。”

在导师和科主任的开导下,袁贤瑞留了下来,并在神经外科颅内肿瘤这一高风险、高难度的医疗领域辛勤耕耘,一晃就是整整25个春秋。

“希望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研究的动力。”袁贤瑞告诉记者。

神经外科副教授、河南伢子刘庆,是袁贤瑞的学生。说起这段师生缘分,却是缘于一则报道。那是10年前,正在读大学本科的刘庆看到了一篇报道这样写道,“一位被治愈的农村病人,怀着感恩之心执意要感谢他,袁教授却说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你什么也不需要感谢。”

“我觉得他不分贫富贵贱,对病人一视同仁,值得敬佩。我就慕名考了他的研究生。”10年的师徒,刘庆对这位恩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他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术上非常严谨,精益求精;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用慈悲心、同情心、责任心做好每一台手术。

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追求的境界能是给病人解除痛苦。所以,他的医学研究选题都是围绕怎样解读病人的痛苦、围绕着临床医学来展开。他真的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人。”刘庆谈起恩师有说不完的话。

袁贤瑞的慈悲心,在湘雅医院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2006年,一位农村患者,因慢性硬膜下血肿来看病,身上只有2000元现金,在长沙东拼西借,好不容易凑齐8000元住院费。主管的进修医生,一下子就开了4000多元的治疗药物。钱不够,手术做不成。

“这是一种罪恶!”发完脾气,处理完当事医生,袁贤瑞在科里定下“铁令”:凡超过500元的处方必须经病房组长签字才能生效。

在颅内肿瘤研究领域,尽管有25年的经验积累和反复实践,但对每台手术,袁贤瑞贤依旧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怠慢。

“因为每台手术都是一次创新。我常常会在做手术之前,在脑海中观想肿瘤与周边血管和组织的关系,在心中对手术过程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这样上手术台,就像打仗一样,该冲锋时就勇往直前,该撤退时就撤退,做到收放自如。”

“观摩袁教授的手术,是一种享受。”同事们这样评价袁贤瑞。

 

“我最喜欢的称呼是医生。我很爱自己的这个职业”

5月21日深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室。34床黎女士的儿子久久不能入眠,他爬起来上网给袁贤瑞写了一封信。

“袁教授,您好!现在是我母亲手术后第三天的晚上12点钟。她已经睡着了,我却睡不着。因为母亲手术的成功,让我开心得这几天情绪一直亢奋。正好病房里有CMCC的无线网络,我忍不住上网,向您表达几天来一直激荡在我心中的感激之情……”

原来,今年64岁的黎女士,因听神经瘤经人介绍来到湘雅医院救治,但身患多种疾病的黎女士和家人都非常担心手术效果。袁贤瑞知道后,来到患者床前,告诉黎女士是他亲自主刀,并会尽全力为她医治。袁贤瑞的话如一股强大的暖流坚定了患者治病的信心。5月22日,黎女士手术非常成功:听神经瘤完全切除,听神经及面神经都完整保留。全家人兴奋得不知怎样感激袁教授才好……

像这样的故事,35病室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要不是袁贤瑞教授,我的命运可能要改写。”岳阳市一所中学的一位女老师,是袁贤瑞收集的笑脸中的一员。在她读大学3年级时,因为听神经瘤住进了湘雅医院。当时,她们全家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在袁贤瑞的精心治疗下,她的肿瘤不仅完全切除,还保留了面部神经和听力!大学毕业后,她顺利找到了工作,还结婚生子了。她说:“是袁教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袁贤瑞办公室,记者问他:“您是教授,又是博导,还是主任,您最喜欢别人的称呼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称呼是医生。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是很崇高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我很爱自己的这个职业。”

其实,当医生是很辛苦的。有时,手术长达24小时;常常没有节假日,要加班加点;手术过程中,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作为医生的袁贤瑞,带领他的团队,却创造了奇迹。国家卫生部2011年度医疗质量大检查中,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室的颅底外科手术近1000例中,没有一例死亡病例,创下了零死亡率的“神话”。

2011年,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国同类病室中,技术力量排名第五,已形成颅底肿瘤、神经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及脑血管病、儿童神经外科、脊髓脊柱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和功能神经外科等7个成熟的亚专业学科和研究方向,整体学术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5年来,袁贤瑞施行神经外科肿瘤显微切除手术超过5000例,其中颅底肿瘤手术近2000例,均为颅底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4种颅底外科领域难度最大、风险最高、操作最为复杂的手术,治疗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能为1000名听神经瘤患者解除痛苦,让更多的笑脸留在这个世界。”袁贤瑞动情地说。

短评

病人的笑脸就是最高奖赏

袁贤瑞教授是一个医术高超、追求完美而又十分谦和的人。采访这样的人,亲近这样的人,会感到非常自然。他也有一张笑脸,他更有“慈悲心”。

在他的笑脸背后,还有更多的笑脸。这是病人的笑脸,这是病人手术成功后对生活的自信与感恩。

袁贤瑞教授说,他最喜欢“医生”这个称呼,他最在乎病人的笑脸。能够为病人解除痛苦,带来欢笑,这是袁贤瑞教授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人生如此,不亦快哉!

被他治愈的病人很多,病人们内心深处感谢他。病人们用一张一张笑脸回报他的劳动。

病人的笑脸就是最高的奖赏。从袁贤瑞教授与病人的笑脸中,我们深深感觉到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正是全社会要营造、要维护、要保持的。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

笑脸,温暖着彼此的心怀。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gya.com.cn/web/Content.aspx?chn=284&id=16658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