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特等奖背后的故事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3日 作者:伍西明 罗闻 梁莉 张霓妮

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界的一朵奇葩,湘雅素以治学严谨、学风优良而驰名中外,被誉为“冠军的摇篮”。湘雅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湘雅人继承和创新的结晶,为这个光荣的梦想涂上了一层“玫瑰红”般的色彩。

30多年前,湘雅77 、78、79级本科生在全国医学院校联考中勇夺三连冠,筑起了湘雅“冠军梦工厂”的坚实根基;3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那批冠军队员早已为人之师,虽不再亲身“冲锋陷阵”,但始终不敢忘怀自己肩上的重任。

2012年5月,在昔日冠军们的带领指导下,一批80后的湘雅青年军团勇夺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最高奖项特等奖。时间跨越30多年的师徒冠军梦,被业界传为佳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冠军的背后,有奋斗的激情、有努力的汗水、有不懈的坚持……更多的却是对湘雅荣誉至高无上的尊崇和对梦想的追求。

老师不辞辛劳 凝成一股绳

2011年3月,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一系列相关工作就此紧锣密鼓地陆续展开,而湘雅医院也被学校选为本次临床技能竞赛培训单位。

5月份,担任本次技能竞赛“总策划”的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吴静教授撰写了一份详尽的工作计划书,内容涉及筹备、选拔、培训、比赛等方方面面,而中南大学也以此为蓝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6月份的筹备会,医院确定了吴静教授(内科)、常实副教授(外科)、张瑜副教授(妇产科)、王庆红副教授(儿科)、刘征波副教授(传染科)5位带教老师担任竞赛工作组组长,并由各临床科室主任选派了50余位热心教学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学术骨干担任培训老师,其中不乏正高职称的专家。

师资队伍确定之后,吴静教授与湘雅医院教务部主任梁莉、副主任邓声莉一同就工作方案进行了详尽讨论,不仅确定了培训题库、题干,以及评分标准,同时为接下来的选手考核等内容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与此同时,各组带教老师们开始按照考点内容进行备课。由于全体带教老师都没有脱产,因此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兼顾临床,用老师们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做临床,晚上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两头兼顾”。如此一来,大家常常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相互讨论,通过邮件来传递资料。

“为了方便彼此间的交流与联系,我们设立了一个名为‘湘雅大家庭’的QQ群,内、外、妇、儿、传各组的50余位带教老师都是这个群里的一份子,大家就像是一股绳拧在了一块儿。”吴静说,那段时间,老师们每天至多只能有最基本的睡眠时间。但是不论再忙,对于组长交代的任务,各位带教老师都会不遗余力地按时完成,因为大家真的是乐在其中。

付出总能收到回报。国庆节前夕,每位带教老师手头的培训资料都有洋洋几万字,多的甚至超过了十万字,通过各专科教学主任认真审核,最终形成了初稿。

跌倒了,再爬起来!

4名冠军队成员熊依林、高可雷、刘诗琴、张沈茜,是从中南大学460余名学子中经过三次临床技能比赛遴选出来的佼佼者,可谓是“百里挑一”的精英。而与普通考试不同,此次技能竞赛选手的选拔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竞争从第一轮选拔开始逐渐愈演愈烈。湘雅医院从临床医学八年制(2005级)和五年制(2007级)共166名学生中选出了前10名参加中南大学复赛,05级八年级学生熊依林有幸入选。

在复赛中,熊依林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第一名。在全校决赛中,湘雅医院另外两名选手高可雷和刘诗琴分获第一和第三名,而熊依林却发挥失常,惨遭淘汰。

“当时没有完全调整好状态,做理论试题时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操作来不及全部完成。尽管理论获得了全场最高分,但仍然于事无补,”谈起当日的情况,熊依林显然自责多于沮丧,“自己大局观不够,没能找对平衡点。”

沉下心来的熊依林,比以前更加勤学苦练。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由于华中赛区比赛中的一支参赛队伍中途弃权,作为东道主的中南大学可以增添一支候补队参赛。当时,正准备参加与耶鲁大学交流项目的熊依林,被学校重新征召入队。

由于获得耶鲁大学交换学习项目的机会十分难得,接到学校调令的熊依林感到有点纠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经过深思熟虑的熊依林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和队友们一起战斗,“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这样的经历,更加珍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高可雷、张沈茜、熊依林和刘诗琴4人成为了最后参加全国总决赛的种子选手。

“选拔方式是对未来医学生培养的一种引导。”主管教学工作的湘雅医院副院长陈翔教授表示,从全校460名学生中选拔出来的选手,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临床技能水平,同时也应当是全方位发展的医学生。我们注重选手的团队精神、人文素质、合作意识的培养,代表中南大学参加全国比赛的选手,必然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学生融会贯通 变成老师的“综合体”

临床技能竞赛考核所使用的毕竟是模型,如何让疾病在模型上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是湘雅医院教务部门工作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调配、制作道具供选手们反复演练和操作。为此,大家没少费工夫。

“前后大大小小这么多考试,准备模型是件非常繁琐的事情,然而教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很好地落实到位。”据湘雅医院教务部主任梁莉介绍,为了给选手们提供“脓肿切开引流”这项操作的道具,工作人员会在家中熬煮好小米稀饭,将其倾倒在气球里,以此来形象地代替脓液;为求逼真,大家也会自配红色颜料来代替血液;而类似新生儿断脐这类妇产科操作,则需要大量的模型,而工作人员则会准备一节脐带,并将其缝在橡皮手套上,做成人工脐带模型供选手们练习。

充分的准备,高效的团队,让带教老师和选手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妇产科张瑜副教授说:“需要什么模型,只要跟教务部的工作人员讲,他们就会‘钻山打动、上天下地’地弄来,而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比赛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大考验,对于老师们来说同样如此。吴静老师说,临床技能竞赛考核的重点是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但是我们老师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按照总决赛组委会发布的133项考点大纲,内、外、妇、儿、传,以及皮肤、眼科、耳鼻喉、输血、血液等专科的带教老师们会轮番为选手们授课。由于课时安排得十分紧凑,因此夜间上课成了家常便饭。

选手高可雷回忆道,有几次上心电图课,结束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裴志芳老师担心同学们独自回家不安全,于是打车将学生们一一送回家后才自行离去。

按照实习计划,老师们围绕考点将选手安排到相应科室进行实习。在眼科实习过程中,外科组组长、普外科专家常实副教授自愿充当志愿者,让选手们亲身实践进行“泪道冲洗”操作。操作结束后,常实教授眼睛通红,疼了很久。

在华中赛区涉及神经内科的考核中,有一站是围绕某一症状选择性的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由于以往的培训都是采用单一的体格检查方式,因此选手们在那项测试中的发挥不尽如人意。于是,陈锶老师利用2天时间,拟出了满满两页,共十几个题干来为选手们补充练习。

常实说:“通常情况下,我们准备的题目要比赛会的考题更难、更贴近临床,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投入其中,只为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湘雅的荣誉。”

与选手们早已成为挚友的常实副教授为了这个“大家庭”,甚至甘愿牺牲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他整天陪着我们,经常耽误了接送两个小孩上下学。”当谈到这个“大哥哥”时,选手们眼中充满了崇敬和感激。

“华中赛区比赛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在手术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又不能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于是常老师赶紧买来了两头猪仔,让我们在猪身上进行了多项外科操作,使得我们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张沈茜说,老师们的很多付出是我们学生没有看到的,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有了如此周密的培训,4名选手的进步是飞跃式的。刘征波副教授说:“学生们的记忆力很好,对传授的大量知识,他们能够迅速消化,可以说,他们4个都已变成老师们的‘综合体’了。”

当“替补” 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考虑到总决赛采用赛道制,更考验选手们的应变及综合能力,同时也要讲求战略战术,因此4名选手中谁将出任备选,是老师们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4名种子选手各有千秋、各有所长:队长熊依林,理论出色,对于操作流程的把握十分到位,看他整理的知识点要比单纯看书的效率高出很多倍;张沈茜,对于细节的掌控尤为突出,综合素质是4人中最强的,而且潜力十足,大有厚积薄发的态势;高可雷,基础扎实,知识面非常广,被大家戏称为“文曲星”,临床发挥极其稳定;刘诗琴,操作的佼佼者,速度快,动作规范、漂亮。

选手们都很优秀,让老师们难以取舍。在需要作出决定的关键时刻,队长熊依林主动要求承担“备选”的角色。

当谈到作为备选的感受时,“大熊”显得很是大度:“尽管不能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内心有些许遗憾。但是备选也有它自身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我什么都不用做,而是需要在鼓舞大家的同时,时刻做好上场的准备。”

转折之后,拥抱胜利

北京总决赛前夜,紧张的气氛开始在选手和老师间弥漫开来。所有人聚集在房间开会讨论比赛中的注意事项,并且为最后的冲刺积蓄能量。

然而,准备再细致也无法完全避免突发情况所造成的影响。总决赛首轮第一站考的是心电图相关操作与知识,选手们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稳步向前推进,然而操作结果出来后,心电图波形居然出现了异常。“重新换电极,做出来的结果还是一样,大家顿时就慌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问题的根源来自组委会提供的心电图机器出现故障,事先却没有被工作人员发现。尽管通过组委会确认后,让选手们直接进入下一站,但是此次意外却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情绪和接下来的发挥。

第一天比赛结束,我校代表队被挡在直接晋级复赛的大门之外,只能与其他7支队伍争夺4张通往复赛的“门票”。刘诗琴说:“进了复活赛,其实就很悬了,弄不好就只能拿个三等奖,但是当我们走出赛场时,老师们还是微笑着给我们鼓励。”

当晚,选手们对各自的发挥进行了小结。队长熊依林为大家打气:“总的来说,我们没有把握好时间、控制好节奏。接下来,应当抓重要步骤,而不是过分拘泥一些细节,要把第一步的速度提起来。”

尽管由于一些意外因素的干扰导致发挥失常,但是老师们并没有责怪选手,反而就比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大家进行分析指导,同时鼓舞士气:“尽管我们今天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是仍然晋级了复活赛,说明接下来还是有机会的。因此,我们明天只需要把状态调整回来,把训练中的东西展示出来即可。”

老师们的悉心鼓励果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第二天上午的复活赛中,选手们显得十分自信,如脱胎换骨一般,行云流水地顺利完成了所有站点,甚至还赢得了现场主持人和观众们的欢呼与喝彩。

在一些组委会特意设计的诸如机器故障、停电等环节中,选手们冷静处理、沉着应对,丝毫看不出前一天比赛成绩带来的影响。吴静教授说:“从视频直播中看到他们临场的表现,我们就知道接下来的比赛肯定有戏。因为即使面对一些很‘生僻’的题目,他们都显得不慌不忙,其他队伍甚至还来不及反应,我们的选手就已经做完了。”

复活赛成为了本次比赛中的一个转折,此后大家信心倍增,整个集体异常团结。当最终的结果公布,我校代表队勇夺特等奖时,场上的选手们、场下的老师们抱成一团,相拥而泣。

后记

30年前的荣耀与光环重返,再现了湘雅医学教育的雄厚实力与辉煌。

“特等奖并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全面提升同学们对于临床技能操作的兴趣,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学到真本事,真正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湘雅医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陈翔教授说:“在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学生都在关注明年如何才能参加这项赛事。如今同学们在病房实习都是抢着练习操作,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它也将激励着我们的老师更加热爱医学教育事业,对我校未来的医学教育事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翔副院长道出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的心愿。

老师心语:

吴静: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工作,老师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了专业知识,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湘雅的老师们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传承湘雅的传统,发扬光大。

常实:特等奖不是结束,只是开始。我们希望今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无愧于百年湘雅的称号,无愧于湘雅这个大家庭。备赛的经历为我们留下的大量的教学资料,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经验。

刘征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付出总会有所回报!

王庆红:老师们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为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忙碌着、努力着。学生们无愧于湘雅学子的称号,无愧于我们这个湘雅大家庭。我们期望的目标终于实现了,我们辛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最终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充分显示了我们湘雅的实力。

张瑜: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学生心语:

熊依林:培训让我自身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些医生的基本资质,如临床操作中的无菌观念、人文关怀、核查意识,通过这次培训都得到了强化。之前从未有过如此艰辛的历程,不知今后还会否遇到,但是这样一种磨练对于我们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此外,整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自己未来该从哪方面加强,使自己更加优秀。

刘诗琴:本次比赛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不仅锻炼了我的心智,还让我在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候,学会了沉着应对。

高可雷:比赛纠正了我实习过程中累积的一些错误习惯,让我的基础更加扎实了。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大赛后,我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比赛让我结识了三个好朋友。

张沈茜:我五年的大学生涯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让我学到了很多平常接触不到的知识,加强了自身理论和操作技能。半年中,我磨练了自身的耐力,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加强了自我沟通能力。在经历了这样一次考验之后,我们几个也会成为一生的挚友。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