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徐军美: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作者:戴茹萍 杨林

徐军美,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湘雅二医院副院长,麻醉教研室主任,我校麻醉医学研究所负责人,湖南省临床麻醉中心负责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急性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麻醉学会会员。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多项;共发表 SCI 论文1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3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四本。

大医精诚,心如细发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句话既是徐军美教授对麻醉的理解,也是他对科内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自其受命担任麻醉科主任10余年以来,他总是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其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麻醉的创新性理解和把握,成为麻醉科工作的榜样和典范。作为主麻,徐军美教授参与了大量危重病人手术的麻醉,包括心衰、新生儿、嗜铬细胞瘤、脊柱侧弯、多脏器衰竭病人和各种器官移植等手术的麻醉,特别是完成了心肺移植手术、华中地区首例幼儿亲体肝移植及亚洲第二例全腹腔多脏器移植手术的麻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为病人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奏出了最美的和旋乐章。

挑战小儿复杂先心手术的麻醉难题。由于患儿病情严重,体型小,进行各种有创操作难度很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难以很好的维持,因而一直是麻醉医师最重要的挑战。作为学科带头人,徐军美教授一直致力于寻找解决小儿复杂先心病手术麻醉的各种问题和方法。对于患儿因长期低氧血症导致的缺氧耐受能力差,插管视野小的问题,他根据小儿的解剖学特点,自制了专用于鼻插管的插管钳,大大提高了经鼻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对于小儿动静脉穿刺难度大的问题,他通过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更加精确的定位和科学的穿刺技术,同时结合体位充分暴露患儿颈部,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对于先心病患儿术后存在的气道压高,分泌物多的情况,除常规治疗外,他提倡与胸心外科合作,开创性地采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对患儿行术后的支气管的吸痰等操作,减少了术后患儿的肺部感染的风险,改善了预后。基于对小儿复杂先心手术麻醉的丰富经验,徐军美教授受邀撰写了《心血管麻醉》一书的《小儿复杂先心手术的麻醉》章节,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的核心技术,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对麻醉的成功及保证病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张口困难、面罩加压给氧通气困难则是临床麻醉医师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徐军美教授采用在氧管表面麻醉下行纤维插管镜清醒插管的方法,从而避免了因为麻醉后通气困难的问题,为麻醉的安全性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显著提高了困难气道病人气管插管的安全性。而对于小儿困难气道的插管则采取在基础麻醉的情况下,充分表麻后行纤维插管镜进行插管,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同时又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在徐军美教授的带领下,麻醉科已拥有了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各类可视喉镜、视可拟喉镜、光棒等各种困难插管工具,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视可拟喉镜经鼻插管技术,相关论文在《中华麻醉学杂志》发表,并获2011年学校医疗新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深秋,一位老龄患者突发大面积心梗,生命危在旦夕,徐教授积极组织协调心内科介入科等专家紧急行介入治疗,放置了冠脉支架,从而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但因病人心梗面积过大,病情仍非常危重,血流动力学极度不稳定,需要在主动脉球囊反博的支持下达到稳定状态。但是手术能否施行,难度仍主要集中在麻醉的风险上。此时,徐军美教授通过和家属积极沟通,决定挑战急性心梗是手术禁忌症的传统观点,对整个手术麻醉过程进行非常详细的准备。首先是麻醉诱导的气管插管这一关,由于气管大量神经分布,而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不可避免会刺激气管内丰富的神经丛。如果从加深麻醉来抑制气管插管则有可能造成麻醉药的心肌抑制作用。徐军美教授为了克服这一风险,在不影响心脏功能的麻醉药剂量的情况下,采用充分的气管内表面麻醉后才行插管,从而大大减轻了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顺利地闯过了麻醉诱导这一关。其次,手术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并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不同的刺激强度配合予相应的麻醉深度,从而可以阻断应激反应同时又不会由于剂量太大而抑制心肌收缩力,或者由于麻醉药剂量太小而增加心肌的氧耗,是手术期间麻醉的难点,也是能否安稳度过围术期的关键之一。为此徐教授采用了最先进的闭合环路靶控输注麻醉药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评估手术刺激的强度进而给予合适的麻醉药量。经过非常细致的准备、术后严密监测及外科专家精湛的手术,患者终于在这场生与死的搏斗中,惊险地度过了难关,术后逐渐康复。

“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种大医精诚,心如细发的工作精神,徐军美教授带领着麻醉科的同仁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勇攀高峰,上下求索

科研是临床工作的指明灯和助力器。徐军美教授在科室的工作会议上一直强调学术科研的重要性,积极鼓励研究生和本院医生投身学术研究和课题申报,为科室的学术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往往会对心、脑等重大器官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这些器官的损伤程度则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器官保护是心血管手术麻醉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尽管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手术方式、停跳液及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导致的心肌损伤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但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如冠脉搭桥和换瓣手术同时开展,或肺叶切除加冠脉搭桥手术等),如何最大程度达到围术期心肌保护仍然是心胸外科医师及心血管麻醉医师最关心的问题。

徐军美教授在围术期心肌保护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展了吸入麻醉药的心肌保护作用的动物研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最早开展关于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的研究者之一; 1998年,在国际上率先发表了“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减少心脏手术病人体外循环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可减轻心肌损伤”的论文。他还主持完成吸入麻醉药诱导预适应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hBcl-2和hIL-10基因经冠脉转染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科室心肌保护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徐军美教授的鼓励和带领下,科室的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截止目前,共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8项,近五年发表SCI 论文16篇,建立了心肌保护,脊髓损伤修复,疼痛机制研究以及MicroRNA参与调控的病理生理机制等多个纵向发展的科研方向。基于这些骄人成绩,2012年麻醉科成功申请并成立了“中南大学麻醉医学研究所”,该科同年批准成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发展学科,培养人才

自担任麻醉科科室主任以来,徐军美教授以舒适麻醉为目标,倡导“科技麻醉、特色麻醉、人文麻醉”的新理念。根据现代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麻醉科对高年资主治医生以上的人员进行了专业划分,建立了心血管外科、微创外科、器官移植、脊柱外科、妇产科、普胸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老年外科、神经外科及小儿麻醉等各级亚专业麻醉组,由于专业化分工,麻醉医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和实际临床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而带动了临床医疗质量的明显提升。近年来,科室的麻醉死亡率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且接近国外较低的麻醉死亡率。

徐军美教授对于教学工作也从不放松,从理论到临床,手把手地带教本科生、研究生、进修医生及低年资医师,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任务,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目前科室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有27人毕业,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1人,分别在省级各大医院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在进修医师培养方面,倡导举行进修医师回访会议,加强和进修医师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为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麻醉人才。科室还指导了国外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提高了湘雅的国际知名度。

本着严谨务实,求真求确的态度和病人至上的高尚医德,成就了徐军美教授高超的医术,一如“湘雅名医”对他的颁奖词:“撑起治病救人的半壁河山,手术台上的主旋律弹奏最美妙的和音!”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