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雷光华:创新的动力在于不断追求更好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9日 作者:赵冉冉

【人物简介】 雷光华,骨科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湖南省“225”卫生人才工程骨科学科带头人及学校“5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现任湘雅医院副院长、骨科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关节外科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副主委、省级主委等学术职务十余个。

创新是当今社会流行的热词,每个人从各自的工作实际,思考过它的内涵与外延。近日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雷光华教授,又是如何解读“创新”的呢?

“创新首先是针对问题”

“所谓创新,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行动。”雷光华认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临床上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存在及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瓶颈在哪里、需要解决哪些相关的问题等等。要脚踏实地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既不能担心这个问题看起来太难而不敢去尝试,也不能因为屡屡受挫就知难而退。

雷光华秉承寻找问题、求得突破的创新理念,在骨关节炎及骨关节损伤等方面率先开展了研究。他介绍,随着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关节损伤与退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关节损伤困扰着很多年轻人,其以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最为多见。而骨关节炎是困扰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60%以上患有骨关节炎,其中80%的人生活与活动受到影响。“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膝盖疼痛、行走和上下楼梯困难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往往就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惹的祸。关节损伤又往往容易导致和加速骨关节炎的发生。”

多年前,湘雅医院骨科一位年迈的教授膝关节骨关节炎急性发作,红肿疼痛严重,一步也不能行走,原定的门诊不得不取消。于是,老教授联系了雷光华。雷光华仔细看过之后,认为诊断是明确的,最好能做一个关节镜清理灌洗手术,但老教授身体不太适宜手术。看着老师痛苦、焦虑的样子,雷光华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呢?经从原理、方法、途径上琢磨,雷光华尝试着对老教授注射生理盐水进入关节腔灌洗,然后抽吸出来。这样反复多次,明显减轻了症状。

这件事情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当时想,有效的治疗固然重要,但能不能提前预防或者早期干预从而延缓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明确其发病机理,然而,这方面研究报道颇为鲜见。于是,他决心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

10 多年以来,他带领研究团队始终致力于骨关节炎和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终于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一种蛋白质OPN在骨关节炎以及交叉韧带损伤导致的关节退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骨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专业期刊《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发表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并发现了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可能的生物治疗靶点,为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基础,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雷光华的关节镜微创手术与人工关节置换和翻修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不久前,雷光华当选为全国骨关节炎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目前,作为主要人员,正在修订我国《骨关节炎的诊疗指南》,以规范和提高我国骨关节炎的诊疗。

“创新的动力在于,不断追求更好”

雷光华很早便体验到科技创新在医疗中的重要性。他谈到,外科学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几次关键的创新,包括19世纪中叶现代麻醉的实施、无菌技术的发展、止血输血技术的运用以及20世纪初青霉素的发现等等,没有这些创新,外科手术一定还是在迷雾中缓慢前行。因此,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名优秀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必备素质。

上个世纪末,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关节损伤病逐步得到重视,湘雅医院也准备重启已经搁置多年的关节镜技术,计划选派年轻的副教授和主治医师来开展这项工作。走进新领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熟悉新领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当时,雷光华刚刚博士毕业晋升为主治医师,考虑到内镜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喜欢迎接新技术挑战的他欣然请缨。

这些年来,在“不断追求更好的动力”驱使下,雷光华主持开展了多项内镜新技术,如肘、腕、髋和踝的关节因为关节腔狭小或深窄,开展关节镜手术极其困难,但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在省内率先也是国内较早开展了这些关节的关节镜手术。凭借突出的成绩和学术影响力,雷光华当选中国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国际关节镜权威杂志《ARTHROSCOPY》特约审稿人与中文版编委。

“导师李康华教授和周江南教授都曾告诫我,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争取当一名更好的医生。”雷光华说:“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所以我现在也要求我的学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力做好。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最好的,但关键在于:一是要尽力,二是相对于自己能力来说要达到最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就是他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过去,才会有更好的医疗技术出现,才能达到更高的医疗水平”。

“临床是医学领域创新的源泉”

“临床是医学领域创新的源泉”,雷光华说,医学科研创新需要与临床紧密结合,而且最终要能够提高临床水平,真正能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尽管有些基础研究,例如发病机理的研究,从研究到转化应用的路程与时间很长,但如果一旦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就一定会使疾病防治,尤其是预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价值不可估量。事实上,由于医学发展的特点,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以更小代价更好地解决一些现在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

雷光华在临床与研究中,进行了不懈的创新探索。在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时,安装关节假体之前,首先要通过切骨去除损坏了的关节面,并同时准备好假体安装的接触面,这里就存在一个下肢对线的问题。通过切骨获得良好的对线是手术后功能恢复及假体关节使用年限的关键。目前国际上胫骨切骨基本上都是使用一种髓外定位杆来确定角度与对线。

雷光华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该定位杆与胫骨的位置关系不是完全固定的,往往需要手术医生的主观判断,这就不可能做到精确定位。针对这个问题,他带领团队广泛查阅文献,制定研究方案。首先通过测量大量影像学资料来明确一系列解剖标志与相关角度和力线的关系,然后经过反复讨论、不断完善,自行设计出一套更简便更精准的定位装置,消除了医生主管判断的干扰。

“创新须注重团队的建设”

“要做好一名创新领军人才,还必须建设好一个创新型团队”,雷光华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任何事情要想取得大一点的成绩,都必须依靠团队。多年来,他一直很注重团队的建设。

“第一,要有明确的团队目标和研究方向,这样才能把团队成员集中在一起,让每个成员都紧盯着这个目标手挽手一道前进,同时也不至于在科研创新工作过程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得精力分散;第二,要充分激励每一位成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力。要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然后分配给他更合适的任务,往往会事半功倍;第三,要经常‘碰撞’,‘碰撞’才会产生‘火花’。”雷光华的团队每周都会有一次业务学习会,工作再忙也要坚持,即便他出差也从未中止过。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很多idea(点子)就是在业务学习会上确定的,很多问题也是在会上解决的,他尤其鼓励大家提出在工作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和团队对现有的研究方向,将不断深入研究下去,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创新将是重点方向”。雷光华介绍,由于骨关节炎的规范防治尤其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相当重要,“我们期望能够建立一个骨关节炎早期筛查干预与规范化的防治体系,以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