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邓启红:“边缘学科”的天空同样蔚蓝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9日 作者:邱莎

【人物简介】 邓启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优选资助课题、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学术奖励与项目资助。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知名期刊《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编委等学术职务近10个。

作为空气质量颗粒物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者,让天空永葆蔚蓝一直是他的梦;作为中南教授中的一员,在学校改革精神的感召下,他在科研、教学上都从维持“原生态”的角度出发,让头顶的那片学术“天空”同样蔚蓝。

“重视兴趣,追随兴趣”

在邓启红看来,做科研的人,兴趣一定是第一重要的东西。为了兴趣,他不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从本科一直到博士,他的研究领域都是传热学。到中南大学做了老师后,才进入到关于空气污染物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虽然在传热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觉得这个领域毕竟算是比较成熟的了,对我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就转向了大气污染物领域。”

刚刚转行的时候,反对的声音是多数,甚至包括自己的导师。一是大家对于邓启红这样突然放弃已有成就不解,二是这个专业属于学科交叉领域,人们常常冠以“边缘学科”,对于这个新兴研究领域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是反对的声音无法消褪他对于这个神秘的新领域的满腔热情,他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个对他而言充满吸引力的专业,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5年,邓启红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这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他从零基础到成绩显著的见证,也反映了兴趣对一名科研者的重要意义。

2013年,邓启红教授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也是湖南省唯一获奖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表彰鼓励那些在学会工作和环境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

此外,他还曾担任了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第五届学术会议(IEHB2013,中南大学)会议主席、世界可再生能源亚洲区域大会暨第5届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国际学术会议(SuDBE2011,重庆大学)大会副主席、国际健康建筑学术会议(Healthy Building 2012,澳大利亚)亚洲指导委员会委员。 点点滴滴的成就都见证和回报着他的努力。

在人才培养与本科教学中,邓启红更是注重兴趣的挖掘和培养。“招收研究生我肯定要看兴趣的,我希望招到的是确实对我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他接着补充,“兴趣也不可能说是天生的,毕竟学生们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有兴趣也慢慢消磨成没兴趣了。”邓启红对于本科生还注重题海战术的教育方式并不赞成,“中国的大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太具有功利性,关注的是学生毕业之后可能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灌输什么。”因此,邓启红的课堂注重的是,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而不是纯粹的套公式。他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尖端的技术和成果,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点。面对本科生,他也会在课堂中引入很多国际上最先进的理论,以突破教材陈旧的问题。

“科研有赖于宽松的氛围”

邓启红对于科研的观点是,自由让灵感恣意迸发,时间是科研的必备品。

“我觉得科研需要的是自由的氛围,思维的碰撞还有时间的积累。”邓教授举例说到西方的学术研究论文主体多是教授团体,而中国论文的主体却成了研究生。研究生毕竟研究的时间短,很难在尖端领域做出成就,所以中国的论文虽然数量多,但大部分都是在重复,而缺乏创新。那中国的教授都去哪了呢?太多的课要上,太多的论文要考核,中国的教授们都在疲于奔命,于是学术研究就交给了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所以,邓启红对于校内相关改革大声称好,“中南大学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改革了一些教授的考核标准,从一年一考转为三年甚至不考核,给了教授们做科研的足够时间!”说到此,邓启红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开心的笑容: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安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大概就是一个真正的科研者最开心的事了吧。

“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思维碰撞”

说到自由的学术氛围,老师又提到了西方的课堂,师生们总是在自由讨论中迸发灵感。在他的课堂上,也会开创一些自由的教育模式以吸引学生。“一堂精彩的课就是一堂没有学生犯困的课,老师应该多启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知识去创新,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有一次,邓启红邀请了《Indoor Air》期刊的主编Jam Sundell教授一起为本科生授课,一人负责讲一段,讲完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讨论,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正是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模式,让邓启红的课堂虽然从不点名却是到课率最高的。

“外国的教授总是看起来很闲,他们往往一天就是在办公室里喝喝咖啡聊聊天之类。但他们的科研成果却似乎永远在最前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在邓启红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中间“喝咖啡”的时间。一群教授在一起,聊聊天,思维在不经意间火花四溅。

邓教授感慨道,外国的教授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可以几年乃至上十年地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去,不计结果,不计得失,哪怕只是为了最初那一闪而过的灵光。不带目的,不带功利性,在邓教授看来,这正是外国教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他在科研道路上所坚持的。就像之前转入这个自己所不知的全新领域,只是因为这个领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

半个多钟头的交谈,也许只是粗浅地了解了教授对于科学对于教育的看法,但在聊天中,记者看到了一个严谨治学,对于自己的事业满怀热情、对于教育勇于创新的教授形象。殷殷期盼的语气中,表现的是对于教育与科研改革方向的希望,并致力于尽绵薄之力去做些改变的教育者风范!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