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志愿者:八年支教路 成长与责任同行

来源:湘雅医学院关工委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9日 作者:郑永平

2013年11月中南大学 “实践归来话收获”报告会上,党委书记高文兵听取了湘雅社会实践团的暑期实践汇报后,赞扬:“这个团队做实事,做好事,有意义”。八年来,实践团累计招募志愿者达400余人,派出48支支教队,开展支教、助学、医疗服务、社会调查等公益活动,累计募集爱心助学款共16万余元,资助学生共300余人,其中连续受资助3年以上的学生60余人。实践团的行动得到了当地和社会各界好评,受到省内和学校诸多媒体报道,获得了“感动中南·志愿同行”志愿服务标兵、中南大学“芙蓉学子”优秀大学生评选公益行动奖、志愿者风采展综合类优秀奖、中南大学优秀实践团队等10多项荣誉。一届届湘雅学子在湘西这片美丽与贫困共存的土地上,践行着湘雅“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百年院训,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发展篇:在探索中前行

实践团最初源于湘雅医学院药学系03级学生高志东发起的一次支教。2006年,高志东看到了网上一篇报道贵州毕节地区贫困村茶花村的帖子,对他们的教育状况感到惊讶,于是,高志东与同伴带着自筹的药品,几经周折来到茶花村,成为第一批暑期支教老师。回到长沙后,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在长沙多所高校展出支教期间拍摄的大量照片,希望“带动长沙市各高校的学生关注贫困,关注西部”。2007年寒假,高志东去国家级贫困县——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开辟新的支教点,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欢迎和高度重视。经过考察,选定葫芦镇3所村小为支教点。随后,高志东在校园里张贴招募暑期支教队员告示。一个怀揣同样想法并正在找点准备组队的临床医学八年制04级学生韩朝飞看到告示后,喜出望外。于是,志同道合的几名大学生,共同商议支教事宜,成立了中南大学茶花村支教团(即湘雅社会实践团的前身,现仍是活跃在校本部的支教团),组成三支支教队,由高志东、韩朝飞、甑大刚(热动系学生)分别任队长。

2007年暑假的第一次支教的所见所闻令韩朝飞终生难忘——校舍的极端简陋和破烂不堪,失学、辍学孩子非常多,孩子们与世隔绝、知识的极度匮乏,他们渴望读书……他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孩子太需要关爱和帮助,坚定了把支教助学做下去的信念。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他数十次自费前往葫芦镇,克服各种困难,走遍了大大小小的村子,考察开拓支教点,上门收集贫困学生资料,发放助学金……为实践团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为了在支教等公益活动中更好发挥医学生专业特长,韩朝飞与甑大刚商议调整支教团管理分工,自己主要负责湘雅医学院的支教活动,并与05级杨怡、06级吴俊娇一起组织成立了“雅礼社会实践团”,吴俊娇任团长。2009年,为了使实践团健康发展、规范运作,经团队协商,决定将实践团挂靠湘雅医学院长学制团学会管理。2010年,在原校党委副书记、湘雅医学院院长陶立坚的提议下更名为“湘雅社会实践团”。为了扩大招募志愿者的范围,2011年实践团在南校区成立分部,取名“湘希支教团”。

现今,实践团由负责决策和管理的理事组和宣传部、助学部、秘书部、培训部组成,管理和运作规范有序,部门之间分工协作,高效完成各项活动。实践团每年都会在三校区和市内高校举办支教图片巡回展、报告会,“爱心在行动”暑期支教宣讲汇报会,组织网络宣传、义卖等多种活动,来扩大宣传。

他们在支教的过程也体会到这是自己学以致用、进行社会实践、服务基层的好机会。于是支教活动向帮困助学、爱心义诊、健康宣教、医疗服务、卫生调研等方面拓展。

2009 年的支教,时任团长吴俊娇带领队员自带简易器材,因陋就简,首次开展了基本医疗知识普及宣讲和简单的义诊。2010年,在新民、拱桥建立了中南大学实践基地。

在支教过程中,实践团还以教育和医疗卫生为重点开展了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包括农村教育现状、校舍建设及维修、农村卫生现状、健康档案与特种病情等调研,为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研究、决策与规划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官员、村民以及学生沟通,努力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还想方设法尽其所能改善支教地教育条件,为村民做好事。例如,自筹资金、动员捐书,为两所小学建起了图书室;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条件下,为半白小学修建厕所;争取雷士照明资助,改造了4所学校的照明设备; 05级杨怡全心全意帮助苗民开发当地特色的黄金茶,筹建公司,并与当地政府一起筹划研发与销售,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为村民找到了一条脱贫的生财之路,深受政府和村民好评。

实践篇:爱与责任同在

自主管理的运作理念。实践团一直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绝不给支教地政府、学校和村民添麻烦的指导思想,经费自理、自带行李铺盖、自己做饭、自主安排一切……等做法形成了制度并延续至今。

支教经费的来源与使用、坚持自费支教是实践团的最大特色。在归口长学制办管理之前,完全是通过各种渠道和灵活的方式自筹资金搞支教和助学,资金来源于“每月一元计划”,爱心班级,爱心小组及其他个人捐款。后来实践团有了资助,有了一定经费,他们也仍然将这些钱一分不少、明明白白用在贫困孩子的助学与教育上。

支教点的选择是综合考虑,贫中选贫。在考虑安全、基本的交通与教学条件、住宿容量、民风等因素下,首选更贫困更落后的小学,理由很简单——要做的事更多。而且持续关注、不断拓点,以巩固效果、扩大受益面。

支教的内容精心设计。为了使有限的时间产生更多更长远的收效,每一次支教的基本内容都包括教学活动、课后家访、实践调研三方面。比如教学,着眼于素质和人文教育、开阔视野、提高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安排和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与上课方式,有文化、音乐、绘画、体育、手工制作、讲故事、玩游戏等等,因此,孩子们乐意学,学有所获。每次支教结束,支教队都会举办“心心湘伴”文艺汇演,队员们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展示支教成果,锻炼孩子们能力,抒发真情实感。许多孩子都说:“哥哥姐姐,和你们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为了确保支教的效果,每届实践团负责人每次早在暑假2、3个月前就用心开始准备,精心谋划,做足功课。要做的事很多——提前踩点和安排支教事宜、招募志愿者、支教队员和团队培训、备课、资料和物质准备、支教队员分工等等,每项工作都有很多具体内容和细节需要周密考虑、逐一落实。比如培训就有三个阶段好几天,全面系统,包括支教前的课程、调研、生活用品准备的培训,支教过程中安全、卫生、教学、沟通、团队合作、为人处事各方面的培训,支教后资料总结的形式和方法等培训。为了如期做好这些事,学务繁重的他们,只能挤宝贵的业余时间加班加点,饿过肚子熬过夜,却从无丝毫抱怨。此外,负责人和骨干一年中还多次利用周末、法定假自费去服务地,看望学生做回访,送去爱心捐款和物质,收集贫困生资料建立档案,每年两次发放助学金,安排当年支教活动等。例如陆世涛4年的长短假期就都无私奉献给了孩子们。

成员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自做一日三餐、打扫教室、打水烧水,带小班孩子早读、娱乐运动,与大孩子交流聊天,上课、听课,下午家访,晚上开会交流小结,备课等等;在这些留守儿童面前为人师、为人父母,教他们知识,陪他们玩耍,帮他们洗手洗脸,协调孩子甚至家长间的磕磕绊绊;体验着从未有过的艰苦——自带行李铺盖在校舍因陋就简、不分男女集体打地铺,睡着又硬又冷的地板;远离网络和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坐在操场上数着星星玩游戏成了他们经常的娱乐;在尖岩等小学,甚至没有水电,要跑到山下挑水;自己当家数着钱过日子,学会在菜市场讨价还价,自己挑水、劈柴、生火做饭,露天里用几块石头搭起个简易灶台,在大雨中做过饭,时常嚼着半生的米饭,也曾把一次做的面条煮了炸了吃了三顿;在虫子乱飞的教室里开会、备课、厕所里用凉水洗澡……

队员们难忘2013年清明节,团长杨怡带着5个同学去支教点送捐助物资,扛着十七个编织袋和大包小包使劲挤着绿皮火车,同学们是第一次坐这样老式、车况差的火车。车厢到处挤满了人,气味难闻,他们不敢喝水因为去不了卫生间,一晚上很困但却无法入睡,晚点一个多小时到吉首。然后换乘皮卡车,座位不够,有5个同学只能坐在后车斗上,却一路上穷开心不停地唱着歌,颠簸着到了镇上。

收获篇:一份满意的答卷

八年的执着和辛勤努力,湘雅社会实践团用小微的行动,传递大爱的温暖和力量,获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当地政府加大了扶贫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支教地的教育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村里已建或正在建新的小学;没电的村里通了电;村里装上了电话,不再音讯不通。还有村民的变化也显而易见。支教队员带去了新知识、新信息,让他们了解了山外面的世界,封闭落后的观念转变很大,敢于与外人沟通交流了。

最大的变化是孩子们。透过支教队员讲授的知识和故事,他们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激发了要读书、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的梦想;辍学的孩子重回课堂,继续学业;因生活重压而孤独、少年老成的孩子有说有笑了;缺失文明礼仪卫生教育的孩子们,在支教队员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下,懂得了基本的礼貌和文明习惯,学会了洗手等日常的生活卫生常识。现在,从支教地走出了数十名大学生、重点中学学生,就连最贫困落后、大学生记录为零的尖岩村也飞出了五只金凤凰。

孩子们的亲切和热心,纯真和善良,也让支教队员收获温暖,感动不已。支教的日子里,许多孩子每天都会提早两个小时来学校,帮队员们做事,从家里带来鸡蛋、蔬菜瓜果改善他们的伙食;自告奋勇带路,用纤细的小手拉着支教队员爬山过河去家访;最让队员们伤感难忘的是离别时刻,孩子们会早早来到学校,趴在窗户外面静静地等待;告别时,孩子们会紧紧拉着队员的手,眼巴巴地看着队员们,一遍又一遍地问:哥哥姐姐,你们还来吗?你们什么时候再来?你们一定还要来!很多孩子留下了队员们的手机号、地址,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字里行间溢满了感激、感恩和思念、期盼。

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进步是对实践团志愿者们的最大褒奖,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考上大学的梁亚平、考上重点高中的施女平等几位同学都来信报喜,非常感谢 “如果不是你的鼓励和帮助,我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事例在实践团不胜枚举。2011年从葫芦镇考上湖南理工学院声乐专业的梁丽,在当年实践团举办的“爱心在行动”暑期支教宣讲会上,清唱了由支教队员周一创作的歌曲《最好的夏天》以及《感恩的心》,用以表达对实践团所有支教队员的深深感谢。

20天的支教在人生中只是转瞬即逝的时光,但实践团的志愿者们通过深入基层、服务湘西、了解社会,做了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事情。八年支教路,阳光微笑赴湘西;浓浓湘雅情,心系天下做仁医。湘雅实践团人将不断延续志愿精神,长期关注湘西贫困地区的发展,用挚爱和知识为国家为社会尽一份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