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记者观察】大学讲座,拿什么换得满堂喝彩?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作者:朱梦 王娇 朱少彤

和课程相比,讲座不但包容性更大,而且更为灵活,大致可以分为学术类、名人类、文化类、热点类、论坛类等种类。眼下,大学校园里,各种讲座遍地开花,大学讲座呈现出来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让不少初进校园的学生心向往之。然而,随着校园讲座的频繁,不少讲座反而走向了“无人听、需强制”的尴尬境地。什么样的讲座才能成为大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近期,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尴尬现状:样式花哨,“强拉入席”

本应是大学里最为精华与核心的讲座,但由于内容空洞花哨、哗众取宠、千篇一律,使不少学生本对这些讲座毫无兴趣,却又因为要凑数或“填空”,常常被“强拉入席”,一些同学在座位上看闲书、发短信打发时间。湘雅医学院大一徐同学经常因为一些“不得不去”的讲座浪费不少时间。“本来是想听一些专业讲座的,谁知总是被通知参加一些充满形式主义意味的讲座,浪费了时间不说,现在连参加讲座的兴趣都减少了。”

除了枯燥无味,不少学术讲座还面临着专业性过强的尴尬,明明是自己很想去听的讲座,却常常因为复杂拗口的专业性表达而意兴阑珊。去年下半年,材料学院大一的一位同学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前沿讲座,到了现场才发现所有的材料都是全英文,“这样的讲座是很难得,可惜很多英语表达我根本听不懂,要是主办方能在事前准备一些中文背景知识补充就更好了。”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的讲座打着“专业”的幌子向同学们推销产品,用很多优惠的条件搞促销。这种带有盈利性的讲座使不少同学感到很不舒服,从而对讲座失去兴趣。

这不仅是大学校园讲座的尴尬,更是文化传播的失败。去年十一月份一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上座率仅占三成。文学院研一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乘兴而往,败兴而归,满意的没几次。

火力热捧:这样的讲座“人气”高

追溯我校讲座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好的讲座在我校早有口碑。我校杰出校友梁稳根以“成功之路——创新与创业”为主题,对话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当时活动现场就热烈火爆。原Google副总裁李开复的 “Google的技术创新与互联网的发展”报告会,千余名我校及周边院校的学子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被喻为“中国研究康德第一人”的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做客中南大学,谈历史、谈现实、谈出路,从哲学思辨的高度,与400余名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人生智慧。我校校团委推出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场场座无虚席。

这些讲座除了近距离见识大家风范,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大学讲座的巨大魅力,无一不得到中南学子的热捧。

对比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讲座?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讲座?什么样的讲座会赢得满堂喝彩?“在讲座过程中需要讲师和同学的互动。”化学化工学院的张友丽同学提出了她的观点:“在讲座过程中有同学们的加入相信气氛会更加活跃,讲座的质量在无形之中也就得到了提升。” 研三刘同学颇有一番感触:“我认为讲座之所以要讲,就在于它的指导性;此外讲座也需要强调它的针对性。就比如说就业,在出现一个新的就业领域时,就需要有一场讲座来分析它的利弊、发展前景和发展状况,这种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讲座肯定会大受欢迎。”

文学院大一的李同学认为,在做讲座宣传时如能加一段精彩的引叙,同时像小说一样留有悬念更容易吸引人。今年2月,某机构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了一场“教你如何追女孩”的讲座。现场连教室走道上都挤满了来“取经”的大学生。这样的讲座抛开了僵化的程式和死板的教条,寓人生与社会道理于日常生活中。

关于讲座的主讲人,有同学表示,除了专家名师外,他们同样欢迎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同领域的人物。另外,也欢迎学校邀请其他大学的校长带来别样的思想碰撞。

关于讲座内容和形式,同学们要求主讲人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依靠幻灯片或资料直接陈述,同时主讲人也需要良好的口才和自然的表现能力。

外语院研究生王同学经常听到不错的讲座。对于大学讲座,他有自己的见解:学校里的海报栏、校园网主页、学生网站和BBS是各类讲座信息的集中散布地,在闲暇空隙其实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加以甄选,必定有所收获。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