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做教练型学生党建工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7日 作者:孙丽霞

新视点  

做教练型学生党建工作者

长期以来,在校大学生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热情很高,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长,基本实现了本科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是重视党员发展忽视党员教育,党员发展后劲不足。高校党建工作中对发展党员均有明确的流程和严格的审核,但是对发展后的党员教育管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入党后的再培养,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思想放松,后劲不足。  

二是90后学生党员个性鲜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90后大学生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追求个人成功,这个特点在学生党员身上表现为有的学生党员把入党当成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在服务群众和个人发展相冲突时,无法摆正位置;有的党员入党以后自我膨胀比较严重,不能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影响了党在广大学生中的威信。  

三是教育形式单一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党员成长需求。目前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只有党支部委员是主角,普通党员只是“观众”,被动接受安排多,积极主动参与少,组织生活严肃有余、活力不足,降低了学生党员学习的新鲜感和积极性。  

那么,怎么改变现状,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呢?转换党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思考模式和教育方式,做教练型党建工作者,不失为一个好的战略。  

从裁判员转为教练员,转换学生党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教练型老师,是指具有教练的思考模式,应用教练的技能,运用教练技术中的聆听、提问等方式,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式,并督促学生制定目标、计划,推动其行动,引领并支持学生实现目标的老师。教练技术运用的最佳对象是想更高效完成事情的人和想提升自己能力的人。这些特征正好符合学生党建工作实际: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有着明显的成才动机和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想从繁忙琐碎的党建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高效工作。因此党建工作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角色,要像教练一样,帮助学生党员将已有的知识、能力和资源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减轻学生党建工作压力和难度。  

角色意识的转换,使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党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转变,从主导者与被动者变成教练与被教练者,从依赖关系变成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在此教练过程中不仅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所在团队整体的力量也能得到激发,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从问题导向转为目标导向,转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思考模式  

传统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是先找出问题原因,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思考方式过分看重和探寻问题的成因,过多关注或者指责负面行为,然后就全力以赴去“救火”。  

教练文化帮助人们改变感知问题的框架,提倡由问题导向转向目标导向,寻求所有与达成目标一致的资源或信息,从而重新解释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党建工作者要学会从问题导向转为目标导向,与学生党员一起提出积极正向、富于挑战性的目标,建立起“目标—资源—计划—行动”新的工作模式,激发学生党员寻找有效资源的具体行动,全力达成目标。  

根据教练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学习”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所有问题看成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将消极陈述转换为积极陈述,将负面言词的描述换框为正向言词,改变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升解决问题的意义与价值。比如将“学生党员过于强调追求个人价值”换框成“在学生党员群众路线意识教育方面我们能做些什么?”引导出我们的目标——将“一切为了同学,为了一切同学,为了同学的一切”固化为学生党员的常态行为,接着激发寻找资源的具体计划和行动:组织学生党员通过开展关心身边同学、听取和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等实际工作,向广大同学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党员弄懂“为了谁”。  

思考模式的转变使我们从指责者变成支持者,从旁观者变成同路者,从空想者变成行动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  

从被动灌输转为共同创造,转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党员教育活动中,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党员之间是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回应机制,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内在成长需求。  

笔者认为,学生党员是否有意愿、有行动、有提高是衡量高校学生党建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党员的头脑不是要被灌输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在了解90后大学生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微博微信)、新技术(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团队共创的方式点燃学生党员智慧的火把,激发他们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最终达到“我乐于参加”。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党建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党员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党员一起探讨确立活动主题,开展以党支部为单位的团队共创,把学生党员被动接受任务状态改变为主动设定目标状态,把“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促使学生党员在明确党组织的期望与要求的基础上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党支部建设目标统一起来,从而将所有力量集中在“行动—优化—总结—再行动—再优化”的循环中,使学生党员达到“我爱做”的状态,强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4月07日 13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4/07/nw.D110000gmrb_20150407_2-13.htm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