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新华视点:两岸青年学子关于辛亥革命的对话

来源:新华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9日 作者:陈玉明、李江涛、程士华、孙伟丽

百岁光阴能几许,一弹指顷去来今。

回首百年前的那场伟大革命,追思百年来的那些梦想和传说,感受一个世纪以来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两岸青年学子有着共同的缅怀与期盼。

两岸青年学子,对辛亥革命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阐释,但对革命先贤的深切缅怀、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却有着共同心声。

一心救国,义无反顾--辛亥革命的精神彪炳千古

记者: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你觉得这场革命离自己遥远吗?

潘艳梅(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感觉有些遥远,毕竟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我们只能从历史书籍、电视和电影中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这与亲身经历或者亲耳听亲历者讲述是不一样的感受。而且从我们出生至今,国家一直和平繁荣,难以体会到辛亥革命中的激情、热血。但是这场革命对历史的深远影响无法磨灭。

王威凯(台湾静宜大学学生):就时间点论之,这场革命对于“90后”的我确实是一段遥远的史事,但若以革命所传承的精神意义,却是刻骨铭心,大有近在咫尺之感。其因在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同于以往的江山易主、王朝颠覆,而是广大人民齐心冲破千年封建帝制的乌黑牢笼,建立民主政治的光辉转折点。

记者:在你所知道的辛亥革命的故事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姜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黄花岗72烈士和林觉民的故事。尤其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现出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更表现出他一心救国、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很让我感动。

王威凯: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于1913年8月乘船自福建马尾抵达基隆,住在台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馆里,并秘密会见了翁俊明、蒋渭水等抗日志士,还留下了“博爱”两字的条幅给旅馆主人。如今这家旅馆已成为“国父史迹纪念馆”。

记者:你认为辛亥先贤的哪些精神最值得我们后人缅怀和承继?

陈洁茹(北京科技大学在台交换生):我认为最值得继承的是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革命先贤们敢于站起来,为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将这种精神继承并发展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

谢孟翰(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国父进行革命时决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执着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继承。现在有些年轻人娇生惯养,遇到失败坚持又坚持的较少。不过,在没有网络、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年代,我很好奇革命人士是如何集结起来进行革命的。

民族独立,人民富裕--中华民族迈向新时代

记者: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内的民族平等,抗战胜利使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20世纪末,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对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史,你有怎样的感想?

林亭廷(台湾东海大学学生):台湾被日本统治过,一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和我们年轻人讲以前日本在台湾的故事,那个时候有多么的恐怖。比如,日本侵华时,一些台湾人被迫参加日本军队,还有一些台湾女性被迫充当慰安妇。

陈洁茹:我们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路途中,虽然每一步都历尽艰辛,但我们的步伐不会因为困难而停止。现在的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日趋富强。今天的成绩让我们更加期待中华民族的辉煌明天。“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时刻谨记的信念。

记者: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口号是“驱除鞑虏”;辛亥革命之后,我们没有“驱除鞑虏”,而是实现了“五族共和”。从狭隘民族主义向民族团结演变,这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有着怎样的启示?

高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辛亥革命后,中国人能够提出“五族共和”,化解民族仇恨,这实在是很不简单、很了不起的事情。相形之下,很多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往往要制造民族或种族仇杀,留下巨大的历史伤疤。这种情况到现在依然屡见不鲜。放眼全球,中华民族的包容和智慧很值得我们骄傲。

谢孟翰:从“驱除鞑虏”变成后来的“五族共和”,是一种进步,这对今天的台湾岛内族群之争,也具有借鉴意义。具有文化差异的人群生活在一起,普通人关注较多的还是衣食住行,希望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对于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的口号争论,并非人人都感兴趣。

记者: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民生,始终怀有“均富”的梦想,同盟会成立时就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如今,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面临哪些问题?

陈洁茹:大陆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也日渐完善,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但总体看,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上,特别是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孟翰:在台湾,公众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吃得好、穿得暖,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层次的需求了。但是,贫富差距扩大是台湾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比如台北市一套房子两三千万台币,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要不吃不喝工作很多年才能买得起。

记者:孙中山先生临终时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今天怎么看孙先生的这一临终遗言?

陈洁茹:孙先生这句话不仅对当时具有很深的意义,就是在今天也非常有价值。“革命”可以有多重理解,实现民族复兴当然也是一场“革命”。在这条路上会有许多阻力和困扰,所以,我们这一代身上的任务很重。

许佳容(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生,台北市人):现在两岸和平统一问题还没有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革命真的是还未成功。我们两岸的年轻一代还要继续努力,早日实现孙先生的遗愿。

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愿景

记者:台湾先贤蒋渭水先生有一句名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你认为两岸能从彼此的发展模式中学到什么?在团结协作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高冀:大陆和台湾同是中华文化土壤,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会有许多共性。

许佳容:与大陆相比,台湾的人文素质和软实力方面具有优势。大陆值得台湾学习之处是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基础建设方面。近五年来,我每年都会来北京,每次来都感觉变化很大。

谢孟翰:两岸可以合作办一些国际赛事,在协作中增进感情;在投资经贸领域,大陆人口多、消费潜力大,这些优势台湾是没有的;文化方面,文化创意一直是台湾的优势,随着华人在国际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两岸可以通力合作把中华文化的亮点挖掘出来。

潘艳梅:两岸可以深入进行文化交流,比如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换,文化团体的演出以及一些寻根活动。我曾经有幸获得去台湾大学交换的机会,我发现很多台湾学生对大陆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所以我认为只有深入进行文化交流,让彼此增进了解,才能增强双方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

记者: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站在21世纪的今天,你对今后100年中华民族的未来怀有怎样的期待?

蔡秉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台北市人):现在两岸都面临不少社会矛盾,都需要变革。但对于偌大的中国,急速的转变不一定是好事。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在纪念辛亥革命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冀:希望中国在各个方面比现在更好,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希望民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希望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希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