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最美教授”杨雨:读书让人充满力量

来源:新华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8日 作者:毛敏芝


“外在的躯壳就是文学经典,内在就是它赋予的情感和智慧。”杨雨教授对文化做出了这样的阐释。对于读书,杨雨说文化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能让人的情感得到抒发,也能让人和社会在反思判断中得到不断成长。

    这位三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中南大学文学教授,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在节目讲述陆游的侠骨柔情、纳兰的“心事”、屈原的情怀,深受观众和网友喜爱,被亲切地称为“最美教授”。

   结缘故事:年少时被古典文化吸引

   “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小学的时候就看完了四大名著,虽然那时候的我对《红楼梦》一知半解,但还是喜欢得不行。”最初的她深深地被李煜的《浪淘沙》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杨雨说:“当时觉得,这文字怎么能这么美。”但在文学之路上,杨雨也是有过波折的,高中毕业时的她几乎在高考志愿表上填的都是与文学有关的专业,但老天仿佛跟她开了个玩笑,与所有文学有关的专业都与她擦肩而过,但分配到法语专业的她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因为法语专业的缘故她经常会与一些法国人进行交流,她发现法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时的她常常感觉到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中华文化的深厚迷人,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完全了解的,它是值得花一生去研究欣赏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杨雨完成了她文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深耕于中国古代文学。

   传播经典: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化之美

   “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是每一位学者的使命感,对我而言,我认为每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都有传播普及中华古典文化的社会责任。”,杨雨说,最初《百家讲坛》邀请到她的时候,她不是没有过犹豫的,因为她认为研究文学是需要有一个相对“寂寞”的环境的,而媒体的关注多少会“破坏”这样一种环境。但是课堂的传播始终是有限的,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古典文化之美这种使命感最终战胜了顾虑。

   电视传播对讲学者的要求更高,它对通俗性、悬念性、趣味性的要求更高。“把一个道理深入浅出的讲给大众听是很考验一个学者的功力的,而这个过程中也有些观众会因为理解不到位而造成误解。”杨雨谈起她在电视传播中的经历,表示自己也是在不断适应中成长。

   在传播文化的路上,杨雨也积极探索了多种方式,近几年杨雨也主持了多场中华经典吟唱交流活动。她认为“吟唱是回归到汉字的本质的一种方式,其实最初诗歌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都是通过吟唱进行的,朗诵这种方式是五四以后才传到中国的。”她认为中华文字的音律感和节奏感都是与生俱来的,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它是有情感的,吟唱这种方式能让大家更真切感受到汉字独特的“一字一音一意”。

   阅读方式:结合兴趣主动选择

   对于如今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现状,杨雨认为不应该一概否认它的好处,电子阅读产品确实给大众带来了轻便、唾手可得等传统纸质阅读无法企及的便利性。但是她也认为纸质阅读能更加帮助人们沉下去认真思考。与手机、平板等电子阅读产品大量普及相对应的现状是大众接受信息碎片化。 而对于碎片化阅读现象严重现象,杨雨认为这是每个人主动选择的过程,碎片化阅读把人们的空闲片段占满,但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留一整段沉下心深入阅读的时间,这样才能使知识在横向扩宽的同时纵向加深。

  “我平时无论去哪,包里总会带上一本书。”杨雨说到自己的阅读习惯,她表示,阅读一定要抓住自己的兴趣点,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都要读一读,浅涉和精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阅读既愉快地进行又有所收获。
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6-10/08/c_1119673117.htm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