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国全民战“疫”或成医患关系改善之机

来源:中新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9日 作者:刘双双

在中国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当下,曾经紧张、敏感的医患关系正经历着新的考验和变化。

资料图:护理人员透过隔离窗相互交流。 中新社发 许琰 摄

27岁的万佳敏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护士,被调至感染科一线战“疫”。她至今清晰记得第一天收治一位来自武汉的留观患者时的情景。

“那位中年大叔一进入病房就掏出手机到处拍照。我制止他,告诉他医院不准拍照。”身材娇小的万佳敏说,当时对方高八度的声音穿过头顶响彻整个病房走廊:“我住院了,我害怕呀!怎么就不准拍照了,万一你们要对我做什么呢……”

被送进隔离病房时,大叔有些紧张,急切地问是不是要把他关在里面。“我告诉他,我是要把病毒关起来,而不是把他关起来。”那一刻,万佳敏看到了对方脸上露出的一丝丝笑容,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对病人的重要性。

第二天,万佳敏得知大叔确诊后,跑去隔离病房外看望。大叔语气平和地告诉她,医务人员都在关心他,比在家还有安全感,没那么害怕了。大叔反问,昨天隔他那么近,怕不怕?

万佳敏指了指身上的白色防护服,摇了摇头。“隔着玻璃、隔着口罩,我看到了他的笑意爬上了眼角……他把大拇指竖起来贴在玻璃的那一边,我笑着照着他的样子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只是中国战“疫”期间万千医患故事中的一个缩影。从恐慌、质疑到沟通、信任,特殊时期的医患双方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生命的“托付”,变成了共同战“疫”的战友。

广东东莞市首例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霍先生住院期间亲眼目睹了一线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里面的医生和护士比住院患者还要辛苦,他们每天上班都穿着隔离服,不吃不喝也不能上厕所。”

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逆行”而上,全副武装与新冠肺炎患者一起共战病魔,或许直到出院的那一刻,病人们都未曾见过医护人员口罩背后的真实面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科护士陈耀的战“疫”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每一次给出院的病人开门,他们都向我们表达谢意,这个时候就觉得我们做的这一切都非常值得。”

每天,不计其数来自一线的战“疫”日记见诸媒体,镜头下一张张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得伤痕累累的脸让人泪目。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既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根据患者病情争分夺秒对症治疗,还要耐心沟通缓解患者恐慌情绪,甚至还要充当低龄确诊患儿的“临时妈妈”。

医护人员即使不堪重负、几近崩溃也未曾想过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恰如北京世纪坛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丁新民所说:“到了危难关头,每个医护人员都争先恐后跑到武汉,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不怕吗?怕!可担心过后,又无怨无悔上了‘战场’,没人给他的身份丢脸。”

就在疫情暴发前,民航总医院发生的伤医事件正是焦点话题,引发各界关于医患矛盾的探讨与反思。“肺炎患者家属殴打医生”的新闻,更是将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医患关系撕开了新的伤口。

长期以来,中国医患之间信任感缺失甚至产生矛盾的原因复杂,既包括医疗资源的不平衡、缺乏相互信任的社会文化环境、患方缺乏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也包括个别医务人员的渎职行为造成的对医护群体的误读。有人认为,所谓医患矛盾一词并不准确,矛盾不过是医疗系统诸多问题的外化与聚焦。

经此一“疫”,无数隔着“口罩”和“防护服”的医患双方有了共同抗“疫”的特殊经历。不顾个人安危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为患者治病疗心,诠释着中华民族“医者仁心”的精神,为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正名”。

经此一“疫”,我们或可期许为一直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改善之机。医生苦,患者难,因解除病痛而走到一起的医患双方需要的是理解、信任和沟通,而非误解、对抗与伤害。

经此一“疫”,我们亦期待持续推进医疗改革,加速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为和谐医患关系助力。

来源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2-07/9082672.shtml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