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不断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来源:光明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1日 作者:许源源 康儿丽

作者: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许源源;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康儿丽

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重视。至2020年底,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所有贫困村整村出列,圆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千年顽疾。接下来到“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要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必须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提炼特色优势资源,唤醒民族产业“生长力”

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是有些“资源”难以变成“资产”,以优质产业形式带动地区持续发展。民族地区要逐渐形成特色化、自主性的产业格局和市场体系,以实现产业振兴。

“专有”与“专业”合力,强化民族特色。第一,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建设,打造民族专有特色“聚集地”,辐射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提炼民族地区“专有特色”,将民族村寨中相对孤立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型”和“文化区”等文化事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廊带文化”建设格局和民族村寨的“特色集”名片,增强其对区域内优势民族产品的“专有赋值”。第二,强化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服务功能。集中培育一批“民族创新”的中小微专业企业和创客空间,推进其与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特色文旅项目相结合,以专业化的“民族特色”开发能力,带动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特色富集”,增进其产业效益。

“孵化”与“进化”并举,做强民族企业。第一,围绕民族“优势产业”建立创业孵化器,专项孵化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及公司。重点关注民族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旅游运营、医药服务机构等“民族性”和“独特性”强的地区特色行业。在企业创办初期为其提供资金、管理、信息咨询等多种便利性支持,推动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公司化”开发,更好地发掘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市场价值。第二,引导、协助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可牵头组织、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开办民族特色企业专项“管培班”,组织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走入民族地区,开展针对民族特色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水平培训活动;组织民族特色“企业经营”研讨会、联谊会、商洽会。

“供给”与“需求”互联,畅通民族地区市场。第一,构建信息沟通平台。构建民族产品“供给侧”信息宣传机制,增进消费者对民族地区特色产品和服务“独特价值”的深入了解、市场信任。围绕民族地区“独有”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如各地特色农副产品、文旅项目、民族医药等,设置专门的信息综合平台。对民族地区重点产业项目、产品、服务提供内容介绍、认证信息、消费简介等信息,引领和塑造民族产品“需求点”。提供民族市场“需求侧”信息反馈渠道,为消费者“民族性”消费需求提供表达平台,使民族产业经营者及时把握市场动向。第二,定期组织特色民族产业“经营—消费”推介和沟通活动,组织开展民族特色产业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代表见面活动,增进双向沟通,优化民族特色产业“供需”结构调整。

“主体”与“业态”共育,更新民族地区产业。第一,加快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民族地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为其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第二,打造民族特色康养产业。整合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民族特色医疗等优势资源,选择基础设施好、服务网络广、产业结合强等综合条件突出的民族地区科学布点,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康养基地。第三,推进民族优势生态产业。制定民族生态产业完备的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构建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开展助推民族生态产业发展的推介活动,营造发展氛围;建立“民族生态产业”项目库,收集整理优秀案例,形成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建设的专有经验智库。

提高人才引育规模,构建本土引才职教“内驱力”

在人才市场化流动的大环境与发展滞后的连锁效应下,民族地区在发展平台、就业环境、福利待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都相对薄弱,高水平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矛盾突出。而且,除了高水平人才,实用技能人才也是民族地区人才缺口的“大头”。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内外结合,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服务人才的制度环境。

外引英才,点线结合、构建“候鸟”人才“服务网”。要建设“候鸟型”民族人才“工作站”。一方面,以专长于民族发展、民族研究的专才与心系民族地区的人才为引才“线”,构建民族人才“联盟”。另一方面,依托“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搭建民族地区高水平人才服务“点”, 通过“工作站”宣传人才政策、促进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活动,为高水平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同时,重点推行交叉任职、短期服务、人才驿站等引才用才模式,创新高水平人才在民族地区的具体服务方式。基于此,“点线结合”构建高水平人才民族地区服务“网”,提升高水平人才“服务效益”。

内重职业教育,内优外扶、铸造民族实用人才“孵化巢”。第一,要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尤其要加快服务于民族文化开发、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等民族发展重点领域的实用人才培养。引导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接民族特色发展需求,培养一批深谙少数民族特色,具备较高现代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电子商务师、经济能人、文化能人、非遗传人等。第二,链接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创新民族地区实用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引导和支持非民族地区具备条件、教学优质的职业教育学校,到民族地区开办专业对口的“分院”、组织周期合理的“培训班”;创新民族实用人才“异地培养”模式。

提振自我治理效能,凝聚民族地区治理“向心力”

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不断对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民族地区各社会阶层和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共识”与“合力”还有待加强,亟需振兴基层组织,以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铸牢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激活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力量。一方面,创新民族团结特色项目,开展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各社会阶层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系列主题活动;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建设,进一步增强示范宣传,不断打破不同民族群体间的隔阂,增进互信。另一方面,围绕“新社会阶层”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以地区发展为核心,搭建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人士联络平台,组织新社会阶层团体活动,激活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参与和贡献热情。

发挥党建引领“火车头”作用,畅通社会公益力量助力民族地区发展渠道。一是要强化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突出少数民族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带头人、监管人和责任人,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强心剂”“催化剂”作用。特别是,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年轻干部”培育与储备,改善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力量结构。二是要在党建引领的前提下,将社会公益专业力量纳入民族区域治理格局。可整合社会公益力量,构建专门的服务民族低的的公益信息服务、行动服务、监管服务体系,为关心民族事业、致力民族发展的社会公益力量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畅通渠道。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专项重大项目“民族地区脱贫摘帽后的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ZWA03)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链接:https://m.gmw.cn/2021-01/28/content_34580902.htm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