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这座有115年历史的医院,见证了我国现代医学的萌芽与发展 | 中国医师节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1日 作者:帅才 刘良恒 姚羽 陈宇箫

20世纪初,世界风云变幻,彼时处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辱,人民生活困苦,贫病孱弱。西方媒体炮制的蔑称“东亚病夫”,写满一个东方古国的屈辱。

在“睁眼看世界”、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大潮中,一批受过良好现代医学训练的仁人志士,将奋斗目标锁定在“让人民不再忍受病痛折磨”上。

在素有“敢为天下先”美誉的古城长沙,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医院之一湘雅医院,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局中诞生。

百余年来,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创造了经天纬地的人间奇迹。有115年历史的湘雅医院,见证了现代医学的萌芽与发展,培养出一批践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学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临床诊疗、医学教育与医学创新中心,并将在健康中国国策指引下,继续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严苛”的医学教育

医学界的“南湘雅、北协和”,与一个长沙人张孝骞有不解之缘,他被称为“湘雅轩辕”及“协和泰斗”。张孝骞,1897年出生于长沙市一个教师家庭,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是我国西医学的先驱、著名临床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说:“治好病人是对医生莫大的报酬。”

1937年至1948年,在这段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张孝骞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湘雅医院院长,在战乱中负起保护学校与师生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31年的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1978年,81岁的张孝骞(右)在北京协和医院诊室为患者看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患者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小学生。”对疾病个体性的认识,使张孝骞格外重视临床第一手资料,于是他养成了坚持用“小本本”记录疑难病例的习惯。85岁高龄之时,他仍坚持每周进行两次门诊、4次查房。

“张孝骞这样的医学泰斗身上反映了湘雅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湘雅医学教育强调治病救人,对医学生的教育是出了名的严苛。”中南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室原主任、湘雅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黄珊琦说。

最严的治学态度、最严的操作要求、犯错面临最严处罚,无论是医学泰斗张孝骞还是新中国预防医学事业奠基人、“衣原体之父”汤飞凡,都在湘雅都接受了“严苛”的考验,都经历过残酷的“淘汰制”。

“最严的医学教育培养了最优秀的医学精英。张孝骞是湘雅医学院第一批学生,当时他们班有18人,经过7年的学习,最后真正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的只有10人。”黄珊琦说。

1921年7月张孝骞在湘雅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留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36年,又是一个毕业季,湘雅医学院为第十届毕业生颁发毕业证。教务长杨济时先生用洪亮的声音点名:吕静轩、谢陶瀛、林筱周、潘绍周、凌惠扬……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此后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将被湖南乃至中国医学界所熟知。

然而,当杨济时先生叫出田运干、刘彦勋名字的时候,语气中却流露出深深的担心和迟疑,他不怒自威地凝视着走上台来的两位学生,直到他们当场具结保证书,发誓绝不私自开业,才颁出这张宝贵的湘雅医学院毕业证。也许在今天看来,这个场面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当时,这就是湘雅医学院的院规:毕业生必须在公立医院服务,不得开私人诊所牟利,学医不为钱,是医生入行的底线。

湘雅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肖健云教授如今已经85岁,两鬓斑白的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精神矍铄,条理清晰。他说,选择了医师这个职业,将会辛苦一辈子。从医生涯中,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手术室或病房有患者需要他来指导和处理,他会随叫随到,从来不在电话里作指示,他坚信“医生不到现场,不检查患者,就没有发言权”。

在肖健云60年的行医工作中,一直遵循这个原则,也告诫自己的学生要谨记这一点。

肖健云等老一辈医者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影响了一批批湘雅人。“百年湘雅,从未负国,也决不会让人民失望。”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说。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百年红楼。湘雅医院供图

医生敢于为患者冒险

外科医生的刀是救人的刀,外科医生的心应该是“冰与火”的融合,冰不是冰冷,而是冷静,火不是火暴,而是对患者火热的心。“好的医生一定要敢于给患者冒险,不是莽撞地冒险,是面对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敢于尽最大努力去抢救和治疗患者。”肖健云说。

2011年,肖健云所在的耳鼻喉科收治了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口咽部蝾螈癌患者。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文献仅有个案报道,总例数不超过20例。患者在外院已做过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就局部复发了。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肖健云所在团队采用口颌内外联合手术方案,术中尽量广泛切除了病灶,以防止再次复发。伤口愈合后,立即开始了全量的放射治疗。治疗后,手术创面愈合良好。

半年后复查,患者癌症又不幸复发,复发病灶靠近脑干和脊索,而患者半年前已接受过大剂量放射照射,再放射治疗很有可能引起脑干水肿和脊索损伤,这对患者是致命的。如果放弃治疗,意味着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生命的终结。

“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吧。假如我们放弃,患者将不久于人世,他还很年轻。作为医师,我们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应该去冒这个险。” 肖健云说。

经反复会诊,湘雅医院决定充分利用医院目前先进的放疗设备,精确定位。尽量保护患者的脑干和脊索,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的病灶得到了控制,创造了当时国内第一例蝾螈癌患者经治疗后存活超过6年的奇迹。

像肖健云这样为患者创造生命奇迹的医生,在湘雅还有很多,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就是其中一位。张丽娜是一名资深重症医学人,她曾驰援武汉、吉林抗疫,带领医院重症医学“特种部队”,想方设法给患者以生命支持,尽全力帮助患者跑赢“死神”。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是把重症患者从生死线拉回来的人,必须对生命有敬畏心。张丽娜说,她和团队坚持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原则,虽然医学是有不确定性的,不可能解决每个患者的问题,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医者全力以赴。

张丽娜和医院141名同事一起驰援武汉抗疫时,救治了很多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93岁。

2020年4月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回到长沙。新华社发(陈思汗 摄)

今年1月,张丽娜和同事吴安华等驰援吉林省抗疫,在隔离病房,她救治了一对母子,母亲年逾90,儿子也已经60多岁。面对重症的母亲,儿子含泪拉着张丽娜说,“请无论如何,让我妈妈活下来,因为只有她和我相依为命了。”

面对患者的请求,张丽娜暗下决心,一定竭尽所能帮助老太太恢复健康。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老太太转危为安,那一刻,张丽娜感到由衷地骄傲,“是对自己职业的满足和骄傲。”

作为一名常年直面生死的女重症医学人,你有过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丽娜坦言:“没有私心,就不会害怕。对患者竭尽全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就会有成就感。”

百年老院见证医疗技术日新月异

1907年的一天,一张传单被贴在位于长沙的雅礼医院(湘雅医院的前身)墙上,这是一封感谢信,感谢医生用现代医学手段治好了患者的白内障。根据湘雅医院的史料记载,20世纪初,雅礼医院的外科医生已经开始为一些白内障患者和肿瘤患者做手术。

20世纪30年代,现代医学在中国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湘雅医院等现代医院的兴起,使人们开始接受现代医学。

湘雅医院保存了70多年来的230多万份病历,如同中国现代医学的“活化石”,见证了医学技术和理念的突破,以及一代代医者的仁心。记者翻阅着老病历,看到医生的记录细致入微:病人散步时长、每日饮食等情况均记录在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宣传部主任严丽说,“这反映了湘雅医生的严谨和对于病人的关心,时时都以病人为中心。”

湘雅医院院长、骨科专家雷光华教授说,以骨关节炎为例,过去患者急性发作期只能强忍疼痛,基本没有什么特殊治疗;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患者也都是接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随着关节镜技术和关节置换手术在国内的逐步开展,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越来越满意,而且技术越成熟,手术时间越短,手术创伤越小,患者恢复也越快。随着3D打印、导航技术和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手术的精准度也越来越高。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李学军教授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寥寥无几,基层医院基本没有神经外科专科,开颅手术无法开展。如今在电磁导航的指引下,医生就像使用GPS一样,根据导航系统探头指引,可轻松找到大脑深部的病灶,精确切除肿瘤。

2018年8月16日晚上,李学军(中)在做当日第三台手术。新华社发(陈泽国摄)

手术机器人辅助肺肿瘤切除日间手术;γ珠蛋白重激活技术治疗β0/β0重型地贫患者;从人工心脏到大器官移植,从3D打印骨骼到卵母细胞及胚胎冷冻技术……湘雅医院副院长钱招昕教授说,近年来,湘雅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创新,一批创新技术为患者解决了病痛困扰。

“医院始终把人民满意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医疗服务的新期待。”湘雅医院党委书记张欣教授说。

“湘雅医院的发展正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身体健康越来越有保障。”湖南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陈鸿君说。

“学医的目的,有很多人以为会多赚钱,我想他(们)跑错路了”“我认定做医师的人,必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这是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对后人的殷殷嘱托。

在雷光华看来,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也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医生要尽万能之力,怀敬畏之心,去解除患者的痛苦,抚慰患者的心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08月19日)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