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1.4万件标本见证“地质报国”情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作者:禹爱华 周世祥 王鲁婧
【校馆弦歌】
麓山脚下,湘江之滨。何继善院士亲笔题写馆名的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矗立在潇湘校区西北角。走进博物馆,记者不由得被序厅的“大壁画”——一块2.3亿年前的创孔海百合化石所吸引。
这块出产于贵州关岭的海百合化石,见证了贵州从沧海变成桑田的历史。“开满花朵”的化石身姿摇曳,亿万年前它遨游海底时欢快轻盈的体态栩栩如生,通过化石仿佛能窥见一个缤纷多彩的史前海洋世界。
“海百合外表看似植物,其实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古老无脊椎动物,类似今天的海星、海胆。”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教授郑涵介绍,相互缠绕的细“茎”是它的柄,柄末端开着的“花”是它的触手,也叫腕。海百合体中央有口,周围有五腕,每腕再分为许多花状的羽枝,全体状如百合开花,故名“海百合”。
“因为地质活动的漫长和复杂,再加上海百合对生存环境要求极其苛刻,现存的海百合化石极其稀少,像这样完整而美丽的海百合个体不可多得。对于地质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判断地质年代、研究古地质环境的珍贵样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郑涵说。
“博物馆现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岩石、矿石以及化石等各类标本1.4万多件。每一件标本都是串联历史与当下的‘纽带’,也是70多年来一代代师生‘地质报国’情怀的见证。由此,博物馆特别设立了学科史厅。”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邵拥军说,“地球科学是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支撑科技进步与各行业的发展。中南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涌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们在推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资源安全、绿色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位于博物馆二楼的矿物岩石厅,依次陈列了自然元素矿物、硅酸盐矿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矿物。记者看到,这里收藏的各种矿物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其中有38个我国代表性的典型矿床所采集的矿物岩石标本。最特别的标本来自新疆可可托海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其被称为“共和国的脊梁”,为“两弹一星”研发提供了稀有金属材料。
“中南大学是国际重要的新矿物发现中心,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陈国达矿等22种新矿物,并参与发现了40种新矿物。”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李斌介绍,在中南大学,以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矿物已有十几种,如“陈国达矿”取自“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院士之名,“吴延之矿”则用以纪念中南大学已故教授吴延之。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既是校内相关专业学生最大的标本实验室,也是校内外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个窗口。”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委员孙平贺说。
“美丽璀璨的矿石实物、精巧还原的采矿实景模型、前辈们的开拓精神和奋斗故事……每次来到这里,我都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苇琪说,“每一处矿藏的发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为中国的地质勘探作出新一代地质人的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