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走心”的服务可感可享
来源:健康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作者:孙艺
今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当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一线工作者,以及长期关心、支持心理健康事业的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关于城市的温度、企业的幸福力、医者的温柔光芒、孩子的成长点滴,以及社区里的长情守护,折射出心理健康在每个人生活中的真实意义。
心理援助需要汇聚多方力量
“我们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四川省自贡市副市长陈张铭介绍,自贡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原则,旨在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个环节,让群众感受到“心安就是平安”。目前,该市已建立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308名精神专科医师、399名心理咨询师、1850名社会工作者和6200名基层辅助人员,共同构建群众身边的“心防网”。自贡市心理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预约、风险预警和数据分析,使心理关怀更精准、更高效。
这一体系的运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陈张铭说,2023年深夜,自贡市心理服务热线接到一名学生的求助电话。接线员敏锐地感知到对方有轻生倾向,立即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公安快速排查定位,教育部门核实情况,社区工作者上门,医院做好应急准备。最终,危机得以化解。今年以来,这一机制已成功救助30余名学生。截至目前,该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率连续4年下降。
活动现场,北京市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康复组将心理援助热线的真实案例搬上舞台,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防线》再现干预全过程:一名经历洪灾的居民因家园受损而焦虑不安。接线员通过电话安抚、引导;志愿者面对面提供支持,介绍多方援助措施。后来,这位居民情绪逐渐稳定,并萌生加入志愿服务的念头。在场很多与会代表表示,心理援助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汇聚的结果。
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作,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近年来,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目标;10个部门联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服务模式与工作机制。当前,多部门正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身心同步的幸福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有一列“幸福快车”。每年,公司都会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团队,配备专业设施,把“幸福快车”开到基层。今年,这列快车在中考、高考季陪伴员工子女调整心态,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开进红色的胜利油田、绿色的金陵石化、金色的西北戈壁油田,为员工提供心理疏导。中国石化通过“幸福快车”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关怀,至今相关服务已覆盖25万人次。
不仅关注心理健康,中国石化同样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管理。公司每年开展全员健康体检,今年还启动了全员健康体重管理年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比赛和文体活动,倡导阳光心态与健康体魄并重。活动现场,中国石化党组宣传部副部长阎慧蓉说:“我们希望让好心情变成生产力,身心同步的幸福力才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
在医疗一线,身心守护也已成为患者管理的常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柴湘平介绍,为打破“躯体治疗”与“心理干预”的割裂,医院从机制、执行、宣教多端发力,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方面,成立心身健康服务部,统筹全院心理健康服务,并在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等科室设立精神心理病床,推动精神心理医生与专科医生共同查房。另一方面,全面推广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筛查问卷及健康宣教二维码发放至各非精神科病房,确保患者入院即能完成初步评估。如今,该院精神卫生服务已覆盖所有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实现“一次就诊、身心同治”。
筑牢群众身边的心理健康防线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更复杂的趋势。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陈滢说:“唯有医教家社协同,才能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心理支持体系。”在实践中,他们从培养心理韧性出发,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走心”。
在“青少年脑健康科普基地”“600号画廊”等沉浸式教育空间,孩子们通过互动游戏学习认识情绪、调节压力,逐渐理解有了心理问题并不可耻。学校成为心理守护的共同体——每位教师、班主任、校医甚至校长都参与其中。心理中心为教职工开发培训课程,并配备“心理急救工作包”,让他们在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时,既有方法又有底气。
据悉,2023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成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优化项目组”,整合学校、家庭、医院和社区等多方资源,探索综合干预机制。其中,“拒学学生综合支持与干预项目”尤为典型:为每名学生建立档案,评估其心理状态和家庭需求,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从心理辅导到家庭沟通,再到替代性教育和社会支持,形成“一事一案”的系统帮扶。陈滢回忆,一名家长在支持小组活动中动情地说:“是专业的陪伴让我们重新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力量。”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强化精神卫生服务供给。设置5个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带动和指导作用,重点支持薄弱专科和省级医院精神科建设,夯实服务基础;2025—2027年,开展为期3年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通“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培训壮大精神科医师队伍;联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和科普短视频宣传,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多措并举,不断推进心理健康资源共享,推动服务向社会延伸。
在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教育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民政部推进基层社区心理服务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公安部及中央政法委依托综治中心提供心理支持,中央社会工作部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共青团中央建设青少年服务平台,残联保障特殊人群心理服务……
基层医生在筑牢群众心理健康防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活动现场,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邬锡波讲述了她守护群众心理健康的故事。她说:“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春风里的奔波守护、夏日里的耐心倾听、秋雨中的细致关怀和冬雪下的温暖陪伴。”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付强在宣读倡议书时指出,用支持消除偏见,用服务传递温暖,需要社会各界通过广泛、深入、科学的宣传教育,持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众真正认识到:精神心理问题如同躯体问题一样,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通过科学干预可防、可治、可控。他呼吁社会各方携手,推动建设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网。
(2025年10月13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