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琇克隆治疗领先全球
来源: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6月15日 作者:张书乐
日前,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教授、中国人类生殖工程创始人之一,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卢光琇对外界宣布:她和她的研究小组已经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即掌握了为个人定制个性化器官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这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完善,若干年后,人类将有望借助这种技术来拯救生命和抵抗衰老。
【 治疗性人类克隆胚的诞生 】
随着医学的发展,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病变器官已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然而,器官移植术却面对着两大难题:一是供移植用器官的来源困难,二是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卢光琇教授和她的科研组所掌握的治疗性克隆和人类胚胎干细胞技术,要解决的正是这方面的问题。经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机体在发展适应过程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称之为干细胞。干细胞是最原始的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脐带之内,可不断自我分裂,生长成人体内200多种不同细胞,这些细胞又可发育成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组织和器官。胚胎干细胞具有不断分裂及自我复制并保持不分化的特质,经特定的诱导分化后,可用来培育成各种人体细胞供移植用。
卢光琇教授指出,干细胞具有神奇的功能,最有价值的是它可以生产各种细胞,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如Ⅰ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引起,所以通过移植胰岛素分泌细胞来恢复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治疗性克隆胚即通过核移植技术,将患者体细胞的细胞核显微注射至去核的人卵细胞中,这种包含与病人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胚胎在体外培养发育成囊胚,再将从获得的囊胚中分离并扩增“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它们分化成胰岛细胞等,将这些细胞移植至发病部位,则能够修复病人损伤的细胞,这就是所谓细胞治疗。如果再在体外繁育出人体的组织或器官,便可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这样,我们一方面解决了器官供体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移植细胞或组织器官与病人的基因完全相同,修复或替换的组织器官将更好地履行职责,而不用担心发生排异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卢光琇和她的研究小组已成功建立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初步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冷冻库;并在一九九九年,比美国人早两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目前,她们所建立的四株人类胚胎干细胞,最长已经分裂至第四十五代。她们还研发了一种新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使克隆胚的体外发育成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二,囊胚形成率达百分之五,为真正实现克隆人体组织和器官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就是说,按照卢光琇及其研究小组目前掌握的科研技术,已经能够为个人建立、贮存用于治疗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且诱导它分裂形成组织直至器官。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了解了卢光琇及其研究小组的工作进程后,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点:五年内卢和她的研究小组完全有可能生产出供移植的人体组织甚至器官。而卢光琇则谦虚的认为,她的成果就好像是播下了一颗种子,但要使之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还需要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过早预言她可克隆出人类器官还不现实。但他们会尽力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 卢光琇反对生殖性克隆人 】
一九九七年英国克隆羊多莉诞生后,克隆技术第一次从科学家的象牙塔走到了人类生活的前台。人们在看到克隆技术所带来生物革命的同时,也清醒意识到克隆人也将会成为可能,这将会给人类伦理道德带了巨大危害。不少国家特地制定法律,禁止本国培育克隆人。但仍有个别国家的科学家在秘密进行克隆人实验。
有“克隆疯子”之称的意大利人类生育专家塞韦里诺·安蒂诺里公然宣称: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在明年一月诞生。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科学界更是讨伐之声不断。
卢光琇成功培育出人类克隆胚的信息不胫而走,立即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法兰克福报、费加罗报、CNN等各国著名媒体纷纷大篇幅报道了卢光琇及其小组的成就。个别海外媒体则别有用心的将卢教授的克隆胚的研究说成是进行克隆人实验,并刊发了一些不实报道。
面对一些不明真相者的责难,卢光琇一再强调,她坚决反对生殖性克隆人。卢女士曾参与制定的中国《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中,就明确规定“不许克隆人”这一道德准则。而她所从事的研究是属于治疗性克隆的范畴,是与生殖性克隆人实验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来的发展也只是利用克隆出来的细胞或器官来治疗人类疾病,而绝不是培育克隆人。
华尔街日报记者KarbyLegget在采访卢教授时,特地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最终确信卢教授所做的是纯粹的治疗性克隆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也站了出来,给予卢光琇以鼓励和公允的评价,如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Berg就认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在治疗性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震惊了英美等科技强国。美国总统布什八月九日宣布有限支持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不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便拨款三百五十万美元,资助四所机构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英国政府负责医学研究的部门随后也宣布,计划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库,以便促进科学家研究对某些疑难疾病的新疗法。目前,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完成之后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 科学的高峰需要几代人去攀登】
卢光琇能取得当今的成就,一方面在于她本身对科学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另一方面则与她的父亲、中国医学遗传学奠基者卢惠霖教授(1900—1997)的引领道路和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卢惠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于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遗传学泰斗、基因学说创立者摩尔根和著名细胞学家威尔逊门下,回国后毕生致力于优生优育。国内许多媒体将他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一九七八年,当得知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降生后,卢惠霖倍受鼓舞,提出“中国也要搞试管婴儿”。一九八零年,中国试管婴儿研究启动,卢光琇主动请缨,加入到父亲的实验团队。从此卢光琇进入了对人类生殖研究领域的探索。
在一间极其简陋的实验室中,父女俩先后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1981),孕育出了国内第一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1983)、第一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1988)。时至今日,在卢光琇手中已经诞生了五百多例“试管婴儿”,其成功率也由最初的百分之十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卢光琇也因在试管婴儿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被尊称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更于最近,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一九八五年,当克隆技术还处在科幻小说阶段时,卢惠霖再次走上科学前沿,将克隆作为科学设想提了出来。在《人类生殖与生殖工程》一书中,卢老提出:“……取出人体部分细胞,经过克隆繁殖,培养成遗传性和其他性状完全相同的复制品,由此而产生各方面人物的克隆纯系……”卢老仙逝后,卢光琇接过父亲传下的接力棒,继续探索克隆技术。
科学的传承精神还影响到了卢家的第三代。卢光琇的小儿子林戈如今也已加入到干细胞的研究中来,并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为帮母亲分忧,林戈长期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
据传,林戈还曾蓄发明志:干细胞胚胎实验一天不成功,就一天不理发剃须。当这项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时,这位年轻人的头发和胡须已蓄得老长,成了“野人”。
面对巨大的荣誉,卢光琇并未止步不前,她很谦虚的告诉记者: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实现了她父亲梦想的一小部分而已。要真正完成父亲的遗愿,还需要好几代人不懈的努力。
【 卢光琇的克隆鼠早于多莉克隆羊 】
英国多莉克隆羊的诞生,曾震惊了整个世界。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卢光琇已克隆出了六只小鼠。
一九九六年底,经过反复验证和先期实验后,卢光琇选择了用核移植的技术来培育克隆小鼠,她先从一只白毛老鼠身上取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将其细胞核去掉,再从一只黑毛老鼠的胚胎中提取一个单卵裂球,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其注入去核的白鼠卵细胞中,加入药物,使两者融合,然后将其移入白毛鼠的输卵管中,孕育二十多天后,便成功培育出了三只中国首例核移植克隆小鼠;第二次实验,又诞生了三只小鼠。
据悉,通过这种核移植技术培育的克隆小鼠和此后在英国诞生的克隆羊多莉在操作程序上基本相似,两者都是个体的“复制”。不同点是,多莉实验的细胞核来自体细胞,而克隆小鼠的细胞核来自胚细胞,前者难度更大一些。
卢光琇告诉记者,别看克隆鼠实验说起来挺简单,其实到今天,克隆的相关技术都还不成熟,克隆生物的成活率较低,先天性畸形率高。她花了两年的时间,培养六百多个卵才获得这六只小鼠,即使如此,有些还是出现了不育的症状。因此,用目前不成熟的克隆技术来繁衍生命,绝不是进化的表现。
【 卢光琇简介 】
卢光琇,女,1939年出生,湖南省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我国人类生殖工程创始人一,著名医学遗传学专家,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国家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和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卫生部及国家教委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及湖南省计划生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九三学社主委,中国优生优育学会理事,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2002年全国十佳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