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年湘雅优质护理
来源:健康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作者:颜秋雨 伍西明 易宜芳
让我们一起分享健康知识。
为新生儿科精心设计的“鸟巢”,让早产新生儿感觉像在母体一样。
优质护理服务源于科学的“顶层设计”。
护理志愿者走进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做护理。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工作喜报频传,护理专科跻身卫生部首批20家重点专科建设行列;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也被推荐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单位,受到卫生部护理专家的好评。
是什么成就了湘雅护理响当当的“国字号”金字品牌?记者近日走进湘雅医院,从中探寻答案。
湘雅护理是一部史诗
“一部中国西医发展的百年史,几乎半部由湘雅人写就”。从有湘雅西医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湘雅护理。百年湘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成就了百年湘雅一脉相承的湘雅护理。
——湖南首位高级职称护理专家蒋冬梅
岳麓山下,朱张渡旁,江南春色怒放。湘江河畔,留芳岭上,古色古香的湘雅红楼与气象万千的现代医疗新城交相辉映,这就是21世纪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这里,从古城长沙的标志建筑到美丽星城的城市地标的嬗变,记录了百年湘雅医学的传奇,也舒展着湘雅护理天使们恬静、灿烂、美丽的微笑。
临床医学与临床护理相辅相成。谈起湘雅护理,湘雅老护理专家蒋冬梅如数家珍:湘雅护理的历史源远流长,颇具传奇色彩。谁都不会忘记这段传奇——20世纪初,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胡美,受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的派遣,专程来长沙办医办学,于1906年,创办了雅礼医院(即湘雅医院前身)。由此长沙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1911年,雅礼医院开办了湖南第一所护士学校——雅礼护病学校。所以,从中国有了最早的西医医院开始,就有了护理,护理教育亦应运而生。
湘雅护理是一种精神
湘雅护理传承了湘雅精神。医学的精髓,不乏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就要关心病人,把他们当朋友一样看待。医疗工作无小事。保障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就要注重医疗服务的每个细节,医疗如此,护理也如此。
——医院院长孙虹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一个学校都有维系与推动她不断前进的、须臾不可离的精神。毋庸置疑,湘雅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铸成了使每个湘雅人都引以为豪的湘雅精神。其内涵包括“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校风,以及“重质量、重水平、重特色”的办学风格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行医理念。湘雅精神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求实精神,也是一种不断探索、意识超前的精神。100年以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条件如何变化,湘雅精神一直是激励“湘雅人”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湘雅的“提灯女神”依然为前线伤员清创包扎、精心护理,天使美丽的微笑重新点燃患者生命的希望。
想成为医生的好帮手,护士要做的不仅仅是打针送药。湘雅医院的天使有个共同之处:都有着令人敬佩的怀疑精神。
一位护士夜班巡视时发现一位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肚子隆起,尿袋里竟然没有尿。家属说患者比较胖,肚子大很正常。但她总感觉不对劲,仔细检查后她取来盐水和注射器,反复抽吸和冲洗导尿管,竟然从膀胱内抽出大量的血液和血凝块,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精心处理,终于将患者膀胱内清除干净,并更换导尿管。及时的处置,使患者免除了通过手术清除血凝块的痛苦。
衡阳一位患者拿着一尺来厚的检查报告来到医院急诊科,他唯一的症状就是张嘴困难,各种检查都没查出病因。患者很是沮丧,分诊台的护士仔细查看检查报告后,怀疑是破伤风,细心询问后得知,他之前果然受过伤。原本要看神经内科的他,在护士的建议下看外科,果不其然,医生诊断为破伤风。痊愈后的他竖起大拇指称赞: “湘雅的护士都很有本事,来这里看病我放心!”
脑梗死一般以面瘫和偏瘫为主要症状,这种症状很容易被医护人员发现。不久前,护士小王为实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做基础护理时,发现患者四肢和面部活动正常,却出现大便失禁、小便无感觉等症状,职业敏感让她顿生疑窦:会不会可能患有脑梗?当即报告医生建议做CT,请神经内科医生会诊,果然得到验证。由于病情观察到位,患者及时接受对症治疗,避免了一起安全隐患。
湘雅护理是一种文化
湘雅自开院以来就重视护理,这种优良传统已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今天,优质护理服务在百年湘雅厚重的史页上再添浓墨重彩,是湘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赋予南丁格尔精神更多更新的内涵。
——医院党委书记肖平
“与湘雅文化一样,湘雅护理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与肖平书记的谈话,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湘雅护理文化的四个精髓:严谨、创新、责任、专注。
严谨是湘雅文化的核心。在湘雅老前辈张孝骞的时代,医生病历写不好,就有解聘的危险。时至今日,一名年轻医生因在门诊嚼一口槟榔,被重罚2000元,有了“最贵的一口槟榔”之警示。治学严、措施严、制度严,被称之为湘雅的“三字经”。湘雅的护理管理,也源于一脉相承的湘雅管理文化。
记者走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病房得知,病房护理实行“零差错”、“零投诉”、“零缺陷管理”,只有做到100%才是合格。医院有一个“账本”——《湘雅医讯》,在医疗服务中凡被患者投诉的医生和护士,经调查属实者都将在《湘雅医讯》中予以公布,并要在医院管理例会上点名批评,情节严重者还将受到重责。近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更加重视“第三方评价”。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病友服务中心,负责接待管理病友和各种投诉,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创新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湘雅文化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湘雅护理注重科学的“顶层设计”,敢破敢立。在护理管理中,他们积极探索新型护理模式。在试点病房,他们试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双重包干制,定点帮带,跟踪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的排班改革,提供全程无缝隙服务。为促进优质护理可持续发展,医院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改善护士执业环境,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提供职业安全防护设施,减轻护士压力。制定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护理人员薪酬奖励、职称管理体系,薪酬分配向护理工作量大、风险较高、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对合同制护士一视同仁,同工同酬。
敢于担当是湘雅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责任胜于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肖平说:“在责任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重责任,敢挑担子,让湘雅人尤其注重细节。注重细节成为湘雅文化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在湘雅,过“洗手”这一关的细节就非同寻常。上到教授、主任,下到护士、勤杂工,从踏入科室大门起就必须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一步都不能少。
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半开玩笑地说,搞感染控制就是从教大家洗手开始的。刚开始有人不理解,说我都干了一辈子了,还用你教我洗手?吴安华和同事们就下病房检查,发现有的医护人员还在用肥皂洗手,建议医疗区全部取消肥皂洗手,改用洗手液,并连续举办几期手卫生培训班。就说ICU吧,里面住着的都是危重病人,生命体征本来就弱,一旦出现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要求医生护士每检查一位ICU病人,都要专门洗手后,再为下一位病人查体。
护理部副主任高红梅解密了他们的一道道“安全锁”:洗手只是一个再小不过的环节。为确保患者安全,医院病房护理实行每日床位固定包干和每月床位固定方式相结合,确保所有患者住院全程由固定的护士总负责。同时,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组成的四级护理督查制度确保护理安全,规范的安全制度及预案、先进的护理安全用具、鲜明的安全识别系统等,确保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都在安全模式下开展。
“必邃必专”是湘雅文化的典型特征。“术业有专攻”,湘雅重视专科护理发展,各种专科护理特色鲜明。
主管护理科研培训贺莲香副主任自豪地介绍,由院中心ICU和10多个二级ICU构成的急危重症专科护理学科群,拥有床位214张,建立了集院前干预、急诊抢救、重症监护、出院后护理为一体的急危重症专科护理体系,致力于打造国家的区域急危重症专科培训认证和咨询中心,充分发挥湘雅作为“国家队”的作用。
伤口造口、静脉输液治疗、职业安全防护等专科护理也别具一格。伤口造口护理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的重要培训基地;糖尿病护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个体化教育模式,受到国内同行肯定和推介;医院还作为区域性静脉治疗培训基地,每年开展PICC置管300余例,病人有小到3天的婴儿,也有90岁高龄的老人。
自去年2月底正式启动护理创优工作以来,该院创优活动全面推进,成效初显: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比翼齐飞,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达到100%,家属陪护减少约30%,病人满意度从90%上升到了96%。
湘雅护理是一门艺术
护理是一门艺术。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全身心付出,精心准备,如同画家或雕塑家创作艺术作品那样。由于护理的对象是人,因此我必须说,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
——护理鼻祖南丁格尔
护理是一门技术,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护理也是一门艺术,更需要用心呵护,用心经营。
“欣雅,早上好!”“楠楠,今天太阳挺好的,我帮你把帘子拉开吧!”在神经内科病房,护士们的话很多是得不到回应的,她们照看的大多是静静躺着的“植物人”。但这里没有那种可怕的沉静,帮助“植物人”苏醒,“呼唤”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每天,总能听到护士们不厌其烦地跟病人说着琐事,细语呢喃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仿佛躺着的只是普通病人,家属亲切地称之为“爱的呼唤”。
不少患者家属都会送便当到医院,冬天很容易变凉,医院特别准备微波炉,让每位患者吃上热饭热菜,不少农村患者不知道如何使用,每个病室都会安排一名护士帮大家热饭菜。整形美容科等病房的护士更是体贴入微,将微波炉推到病人床边服务。即使延误了自己吃饭,但看到患者开心的笑容,大家就很欣慰。
工作之余,护士们的小心思更是让人感动。“为了促进病人康复,很多护士自主设计了很多有助康复的小工具。”护理部主任李映兰对此很是“骄傲”。臀肌挛缩病人最头疼的就是两条腿很难合到一块去,连侧着睡觉也是一条腿挂在上面,有些人用毛巾、皮带把两条腿绑起来,但毛巾容易滑落,皮带又太硬,护士们开发的“臀肌挛缩绑带”解决了难题,这种绷带可按需控制松紧程度,既不用担心滑落又能渐进性地促进康复。临床上冰敷患处时,冰袋很容易移位或滑落,难以达到冰敷效果,“自制冰袋套”不仅能牢固地绑在患处,还能吸收多余水分,实用又美观。这些小发明无不体现出“天使”们的心灵手巧,也是大家一心为病人减轻痛苦的真情流露。
骨科6病室的出院患者都会收到一份特殊小礼物——“出院礼包三件套”,包括专科疾病指导手册、出院指导手册以及专家就诊信息,这是医护人员特别设计的。一“包”在手,如何出院、需要什么证件、医保怎么报销、如何复诊、出院后应注意什么,患者一目了然。反响出奇的好,其他科室也相继推出别出心裁的“出院礼包”。
湘雅护理是一首歌
“中国护士,大爱无疆,用生命守护生命,让真情地久天长”,每当《中国护士》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这首歌的作词者,因为他真正地写出了我们护士的心声。
——护理部主任李映兰
小甜甜的故事将该院“感动服务”的精髓演绎到极致。化疗病房15岁小患者潘甜甜是“超女”粉丝,曾多次跟护士长李黎袒露心声:“如果能亲眼看一看我的偶像,死了都甘心。” 这个来自永州农村、家境贫寒的肿瘤小病人的话,让李黎彻夜难眠。她给栏目组写信,希望能满足重症小女孩的心愿。在医院与电视台的共同合作下,一场爱心节目悄然上演……见到心中偶像的小甜甜欣喜若狂,扮演给她打针、量体温的“医生”和“护士”,竟是湖南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和李湘。接下来的每一天,小甜甜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黎欣慰地笑了:“患者渴望的不仅仅是健康,心理的护理和关怀同样重要。”
“有多疼,快指给我看看!”在病房你很容易见到这样一幕:护士拿着画有卡通头像的题板,让患者自己评估疼痛程度,六种不同表情代表六种疼痛程度,简单的题板让护士及时了解到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及时处理镇痛带来的不良反应,将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疼痛是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骨科护士长周阳深有体会。术后1天~3天内疼痛发生率高达90%,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去年9月,骨科启动“无痛病房”,建立了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开展疼痛宣教,采取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新方法,让患者安全舒服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术后疼痛是正常而不可避免的”、“只有重度疼痛才需要处理”,我们不能还停留在过去的这种观念里。
80多岁的病友欧阳老人写了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胸怀:“用什么献给你,我的白衣天使,健康出院是最好的奖赏。”
湘雅护理是蒲公英的种子
护理是一门科学,和任何科学一样,将健康知识广为传播。“大护理”模式要求我们的关注不仅仅锁定在病房,还要将护理功能延伸到院前和院后。现代护理是“蒲公英的种子”,将健康教育理念播向四方。
——主管副院长唐北沙
“大护理”模式在打破了传统护理模式停留在医院的局限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人们的自我保健的技能,使众多濒临险境的生命绝处逢生。
湖南省望城县村民廖某在和小外甥嬉闹时,一粒蚕豆卡在孩子气管里,情急之下马上送往当地卫生院,尽管路上不到十分钟时间,孩子却不幸窒息死亡。这种情形,急诊科护士长李君见得太多,“西方连7岁的孩子都知道如何抢救溺水的人,我国却有80%以上的居民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技术,院前急救成功率不到1%。很多病人到医院时,已经过了‘黄金5分钟’的最佳抢救时间。其实,身边的人第一时间急救非常管用,像孩子烫伤,马上用冷水冲淋半个小时再送医院,不仅促进治疗,就算是较严重的烫伤都不会留什么疤痕。”
烈士公园纪念塔下活跃着一群白衣天使,几张凳子,几个人体模型,急诊科护士自发开始了急救知识的宣讲。如何预防意外发生,气管出现异物后如何抢救,烫伤烧伤怎么处理,心肺复苏怎样吹气,如何按压,一一现场演示。细心的护士还准备了免费纱布用来吹气,想体验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围观群众越来越多,为满足不同时段游客的需求,一上午,她们不停歇地讲了好几场。临走时好多群众还追问,“什么时候再来讲?”
郴州安仁县杨女士的孩子“失而复得”,不得不归功于她从湘雅医院学到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小孩不慎掉入鱼塘,捞起时已经脸色惨白、不省人事,来不及往村卫生室送,杨女士当即现场施救,不停地给孩子吹气、按压轮换着来,孩子被救活过来。
护士曹晓霞的婆婆住在长沙县一个山村,平时她总会习惯性地教婆婆一些急救常识。一天,婆婆看到邻居带着孙子急匆匆赶往乡卫生院,原来小孩吃花生被卡住了,哭都哭不出来,眼睛已经发干了。70多岁的婆婆马上将孩子倒立,不停拍打肩胛区,伴随着“哇”的一声,花生吐出来了,危机瞬间化解。
护士们还有一个更美好愿望:创办急救技能培训学校。在这里,他们可以让市民得到免费课程培训。这一想法得到了省卫生厅领导和湖南省红十字会领导的赞许和支持,现已正式付诸实施。
“大护理”模式成为现代护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护理服务的后续跟进。湘雅护士们不把病人出院当甩“包袱”,更注重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保健。
护理部副主任王曙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小秘密,病人出院后,护士们通过“博客”、“QQ群”、“俱乐部”等不同方式,与病友保持着长期“联系”,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整形美容科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为患者提供各类相关咨询。49病区别具特色,开通病室“博客”,管理员定期更新博客内容,与病友在线交流。“QQ群”是肾友患者的“心灵之窗”,专职护士实时回答疑问,在天气、季节变化时,及时提醒大家注意饮食及水负荷控制的技巧,在节日来临或透析患者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肾病透析患者有“绿色通道”,有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接受咨询。神内神外、肝胆肠外科、心胸外科等多个专科实行出院病人电话回访。造口治疗师不定期对造口者进行家庭访视和义诊。
“糖尿病病友俱乐部”的地位不可小觑,目前共有会员900余名,每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活动,每次都有百多名会员参加。他们每季度举办一次VIP会员活动,内容涉及战胜糖尿病经验交流、胰岛素注射比赛、太极拳活动体验运动降血糖等。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该病室定期开放“湘雅糖尿病小屋”,将糖尿病教育带到社区,每月两次前往望月湖社区举行糖尿病标准课程讲授并开展糖尿病足风险筛查,系列活动为患者增添了知识与乐趣,获得患者、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的高度好评。
目前,俱乐部的交流形式在医院渐成规模,骨髓瘤患者俱乐部、伤口造口俱乐部等陆续发展壮大,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采访手记
在湘雅医院采访的日子,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故事,让我们无暇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护士们服务的每一个创新、每一个细节,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模仿,不可复制。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在的力量,一种强烈的责任,一种独有的文化,一种无形的精神和一种无法超越的影响力。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在湘雅护理的书本里,或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有的只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集体身影;或许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神秘典故,有的只是传递在天使和病人间的温暖情谊,而这又何尝不令人感动!当社会寄予更多期盼的时候,湘雅护理人总站在离人民最近最需要的地方。
俗语有云:“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湘雅护理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若将其比作一座灯塔,那么这座塔的根基就是积淀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湘雅护理,朴实无华的字调里蕴含着大爱无痕,是精神,激励人;是文化,鼓舞人;是责任,鞭策人;是艺术,熏陶人;是种子,播撒爱心与希望。
一天建不成辉煌的罗马,就关注建造罗马的每一天;一天打造不出登峰造极的护理灯塔,就关注护理的每一天。如果把每一天连起来,我们相信,在湖湘这片钟灵毓秀的肥沃土地上,终将建成一座更加耀眼的护理灯塔。
健康报 2011-03/24第06版:医院采风 http://211.154.163.181/jkb/html/2011-03/24/content_95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