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江华扶贫:授人以渔 也授人以“欲”

来源:华声在线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9日 作者:谢进 周科际

                         中南大学电商平台“瑶都优品”展厅一角。

                   江华县人民医院里,脑梗塞患者接受湘雅三医院专家远程会诊。

                               江华县大圩中学双师教学。

                     中南大学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里,15000只瑶仙土鸡。

                               长山村林下散养的藏香猪。

                     驻村第一书记朱徐(右一)和村委班子成员讨论扶贫工作。

华声在线12月18日讯(记者 谢进 通讯员 周科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具体要求,2012年中南大学被确定为定点扶贫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以来,学校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校党委书记高文兵,常务副校长胡岳华,党委副书记高山、蒋建湘,副校长黄健柏、黄建陵等校领导及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共计150余人先后到江华县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工作,就江华县生态立法保护、县域经济发展、十三五扶贫发展规划、瑶族文化艺术创作、瑶鼓舞文化传承、生态旅游规划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和政府立项申报,协助江华县科学规划县域发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

学校委派黎胤挂职江华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中南大学驻江华县定点扶贫工作,委派朱徐担任江华县大圩镇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谋长远、惠民生、解实难

中南大学结合江华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年帮扶工作规划及发展工作思路。

扶贫工作队利用校友资源优势,邀请校友企业家或行业专家献智献策,提供各类资源。15家校友企业到江华县经济开发区、涔天河水库、大圩移民安置区进行项目考察,寻求产业合作;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联系校友公司金立集团向江华县农村电商扶贫活动捐赠手机200台;山河智能公司捐赠挖机一台用于山地农耕;校友企业深圳田觅觅网络公司、淘实惠公司积极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项目;深圳校友会邀请江华县县长龙飞风等县领导参加深圳校友青年商会活动,组织校友春游踏青和扶贫项目考察,大大的提高了当地村民生产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365万元余元,先后组织近百支学生调研团队前往江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涵盖农村电商创业、义务支教、文化扶贫、旅游开发、文化发展、智慧医疗、电商培训等多个类别,江华县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员达5000余人。

中南大学依托“互联网+精准扶贫”,将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切入点,重点解决电商脱贫当地意识不强、基层百姓不会、本土人才不足等问题,实现贫困户能参与、能收益,并通过搭建电商平台、优化电商发展环境、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切实促进贫困地区资源交换流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学校采取“互联网+生态农业”、建立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开展订单贸易,建立食品溯源系统,实现农特产品网络销售。与江华县政府通过农校对接开展食品原材料采购,签订订单采购协议,定点采购江华优质大米、茶油、土鸡等农副产品,在食堂、超市、学校工会推出中南大学扶贫工程的农特优产品,设置了产品展示专柜,在网络平台上推广瑶族文化艺术作品,接受农副产品订单,实现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一行到江华考察指导时,就中南大学农村电商直接帮扶贫困户的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通过捐赠教学仪器、教学设备,集中解决了江华县大圩镇215名中小学教师的电脑问题,建立了3间电脑机房,捐赠2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捐赠了12台打印机,油印机,捐赠200套办公桌椅,70套教师宿舍硬件设备(包含空调、热水器,电视机及床具),改善当地中小学教师住宿条件。为2所村小学生捐赠爱心书包260个,捐赠爱心图书柜100个,为所有大圩镇教室建立了爱心图书角。通过一系列的设备捐赠逐步解决了帮扶学校的硬件条件落后的局面。

关注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学子。学校通过教师捐赠和中南和谐基金设立江华教育资助金。对江华县贫困儿童,孤儿给予每人1000元的教育资助,奖励敬岗爱业,业绩突出的贫困教师每人2000元,累计共资助学生450名,教师120名,累计金额69万元。2016年,中南大学重点资助了大圩镇的中小学师生,一次性资助谢梦萍等150名贫困学生,40名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的贫困教师。今年,学校重点资助了大圩镇长山村的中小学师生,中小学生每人每年获资助1000元,高中生2000元,当年考入大学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据了解,资助与奖励规模今后逐步扩大到江华其它乡镇。

引进“双师教学”项目,资助江华县内6所学校12间教室网络教学环境,与24名本地教师结对开展网络同步教学试点,每学期选派4—5名优秀教师到对口支援的江华县一中及大圩中学支教。

学校邀请校友企业与湘雅三医院、学校医管处等部门配合江华县推动智慧医疗项目,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整详实的健康档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湘雅口腔医院、湘雅三医院运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按照“强基础、促应用、惠民生”的建设原则,采取“市—县—乡—村一体化”模式,实现江华县域范围内各医疗业务系统、乡村卫生室、乡镇医院、县二级医院和湘雅系统实现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定向转诊。

驻村帮扶:资源整合 找准路子 精准帮扶

“这样的扶贫才是真扶贫、扶真贫。贫困户不但得到了实际帮扶,还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多亏了中南大学的帮忙与指导。让村民有了脱贫攻坚的强烈欲望,以及对未来小康生活的美好期盼!”这是记者这几天在江华县大圩镇采访脱贫攻坚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长山村位于大圩镇东南部,距江华县城73公里,2016年合乡并镇时把社贝村、紫岩村合并为现在的长山村,全村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04户421人。

根据产业扶贫政策,针对大圩镇长山村的实际情况,学校引进了江华县瑶郡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委托帮扶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公司采取以支付土地流转金、优先聘用贫困村民到基地务工发放劳务费和提取部分盈利分红等措施,增加贫困村民收益途径。按450元/亩支付农户土地流转金,按70元/天给务工村民(优先考虑贫困户)发放劳务费,仅此项为村民人均增收1065元。

全村逐步建立了以红薯、红薯粉加工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园。目前红薯粉年产量达到5万斤以上,已成为江华县享有盛誉的地方特色产品,系列红薯粉产品正在申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学校通过招商引资、合资、集资、入股等多种投资方式推进生态农业产业,积极引进种植大户流转土地,集中种植生姜、辣椒、茄子等经济作物。生姜种植面积300亩,辣椒200余亩,直接带动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4500元;发展林下养殖,散养藏香猪500余头,土鸡15000羽,部分贫困户在种养大户带动下,积极参与种植养殖,真正实现了“穷人跟着能人走”的脱贫思路。

长山村七组贫困户魏盛花经过帮扶脱贫致富后,注册了瑶源家庭农场和优野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以“公司+基地+客户”发展模式为基础,形成企业、农场和客户紧密结合,利用当地农耕文化、原生态环境和瑶族民俗风情等要素进行现代生态养生示范基地。目前接待游客500余人次,开发300亩茶叶基地,450亩药材基地,200亩的野生油茶基地,50亩的板栗园和雪莲基地,正在开垦50亩的杨梅林,发展林下养殖,预期年经济产值可达50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务工增收18800元。

学校采取党支部与贫困户结对、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帮一,40户贫困户获得中南大学“我想有个家”安居工程捐赠,户均2万元,贫困户家庭在读子女40名获得中南大学教育资助,人均1000元。学校各单位先后结对资助金额达33万元,寒冬生活物资发放200余套,采购农特产品16万余元,提供产业帮扶措施30余项,提供就业机会35人次。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通脱贫致富路

衡量驻村工作成效如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得到了多少实惠。驻村以来,扶贫工作队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力所能及地为村里、为群众办实事,为破除村里发展经济的瓶颈、他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筹措200余万元完成电网改造,结束了长山村7组不通电的历史,筹措53万元建成4个蓄水池,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安全,实现人畜饮水分离。筹集300万元完成了13.5公里村组路全部水泥硬化。修建村级卫生室和公共厕所,实现网络入村,建立了远程移动医疗服务和慢性病筛查。投资10万元修缮村委会闲置用房,建起老年活动服务中心;筹资10万元用于修葺原村小学场地,完善相关设备设施。目前,长山村已完成水、电、网络、公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达710余万元。

正是这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改善了长山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优化村居环境,为广大村民创建一个便利、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朱徐为长山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支 “领头雁” 正带领长山村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来源链接:http://jzfp.voc.com.cn/article/201712/201712182150108423.html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