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新时代文学论坛暨《王船山》《娑萨朗》作品研讨会举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作者:袁铭嵘 刘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16日讯(通讯员 袁铭嵘 刘雨)12月14日,新时代文学论坛暨《王船山》《娑萨朗》作品研讨会在中南大学召开。

在开幕式致辞中,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彭立威表示,论坛旨在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王船山》一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南大学文化品牌与文化实力的彰显,更是对湖湘文化精髓——船山精神的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游和平认为,《王船山》的出版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可能高度,对于重振文学湘军在新历史时期的地位具有深远影响。

当天上午的专题研讨主要围绕聂茂所著长篇小说《王船山》一书展开。

湖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桂林认为:《王船山》不仅继承了新文学致敬乡贤的文化传统,还弘扬了湖南文学史诗式、纪念碑式、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传统。

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仲明则从家国情怀、儒家伦理及生命意志等角度分析了《王船山》,认为其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入世精神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与精神意义。

《新华文摘》高级编审陈汉萍指出:聂茂教授在对王船山的书写中,呈现出了接续湖湘文化、中华文化的雄心,文本中充溢着一种风云激荡的气概。她认为,这部著作不仅为读者了解王船山及其时代提供了重要窗口,更是一本真正为时代输血与文化续命的著作。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从“历史小说的利与弊”这一视角出发,认为《王船山》成功打破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窠臼,清晰呈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冲突和复杂性。

《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从历史人物的“在场与介入”出发,认为聂茂教授既能接通历史,又能立于当下实现转化,发出了对于关怀民生、关怀政治与家国的入世精神的呼唤,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现实意义,并且在作家如何以思想照亮历史人物这一问题上,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执行主编崔庆蕾认为,《王船山》非常好地处理了“历史的实”和“小说的虚”,聂茂教授一方面以其王夫之传记为小说的根基,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不同于历史学叙事的“历史叙事”。这种历史叙事融合了个体生命史、湖湘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精神史,并且通过人物的生命史这个装置,打开了整个大历史、文化史,包括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史。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王船山》从历史的矿脉中挖掘精神的“原石”,用文脉之光烛照思想家的风骨,追求传奇性、可读性与史实性的完美融合,用文学的魅力托举起了思想的高度和船山人格的“纯度”,这正是小说《王船山》对历史小说创作的突出贡献。

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表示,《王船山》立足湖南文学、文化建设的角度,充分挖掘了湖湘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该著作很好地写出了王船山思想的形成与人格建构的过程,尤其是一生践行“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这一信条的举动,具有了“逆天性”的意味,更凸显出悲怆性的文化人格,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肖百容教授以《王船山》为例,指出中西小说在虚构性与纪实性上的取向上各有不同,文学日渐受到媒介和读者力量的推动,具有不断变动的弹性,“教授小说”或将成为未来文学的趋向之一。

湘潭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洁群教授认为,《王船山》延续了“学者小说”的优点,能够恰到好处地将王船山的文章、作品与情节需要相贴合,从而能够给予读者以良好的代入感。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晏杰雄教授认为《王船山》通过对史料的转化与想象,成功地使王船山这一文学上较为稀缺、单薄的人物变得血肉丰盈,从而实现了“以点带面”的叙事目标,这正是《王船山》小说在精神内涵和文体上的原创。

《王船山》作者、中南大学教授聂茂感慨,正是王船山那份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成为他文学艺术创作与学术探索道路上的不灭灯塔,尤其是船山先生那份胸怀天下、情系家国的雄心壮志,以及船山先生“吾书两百年后始显,吾道五百年后大昌”的远见卓识和自信自强,激励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长的创作中不断挑战,砥砺前行。

下午的会议集中研讨了雪漠的长篇史诗《娑萨朗》,与会专家一致给予了高度赞扬。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湖南省作家协会与中南大学等联合主办。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