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看湖南丨中南大学:深化科研评价改革为科技创新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挖掘潜力
来源:新湖南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8日 作者:单国友
随着国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纵深推进,中南大学以“五大”(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科技理念为引领,以优化科研管理体制为核心,以改革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为抓手,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着力构建以质量、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积极为科技创新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挖掘潜力。
科研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要突出业绩贡献。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评价对科技人才创新力的激发作用,着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科研人才评价方面,坚决破除“五唯”,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学校制定重大成果奖励办法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取消对论文、专利的单项一次性奖励,建立健全代表性成果评价等机制;强化牵引性作用,建立以学术价值、实际应用和学术影响力等为因素的评价指标,优先支持有创新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特点探索建立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分类评价体系,让有一技之长或独门绝技的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
论文、学历、年龄……这些都不是问题!特殊领域要突出贡献!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姚术健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国防科研领域很多成果出于保密要求,不能公开发表期刊论文,如果‘一刀切式’地考核我的论文,也许我评上教授的时间还要晚几年。”姚术健说,作为某重大项目技术负责人,他主持多项国防预研项目,入选科技领域青年托举人才计划、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人才项目。对于国防科研领域的科研评价,学校没有局限于考核其发表的期刊论文,而是综合考虑其特殊贡献,2023年破格将其评为教授。自动化学院黄科科教授在工业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工业系统智能监测与控制方向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并且将很多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论文、项目、专利等考核指标之外,学校将其产出创新成果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2021年破格将其评为教授。这样根据特色领域突出业绩、代表性成果而破格评聘的例子,在中南大学形成了定律。
科研评价是指挥棒,要发挥导向作用。
学校不仅在科研评价的“破”与“立”上下功夫,在“用”的效果上同样做文章。通过不断加强政策运用及动态调整,目前学校探索建立了科研综合考核、高水平成果奖励和绩效管理“三位一体”的评价与激励体系,编制了文理工医不同类别的二级科研单位综合考核方案,并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扩大二级学院科研评价、绩效考核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各类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学校制定科研项目分级分类清单,将科研项目认定结果综合运用到职称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人才引进等工作。
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如何引导鼓励科研人员坐稳坐住冷板凳?科研评价指挥棒作用非常重要!
前沿基础研究需要科研人员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和“上九天揽月”的勇气,学校需要用好科研评价这根“指挥棒”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学校勇担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坚持把基础研究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基础类学科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措施,建立健全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人才“稳培引用”和长周期评价制度体系,设置前沿交叉、创新驱动专项等支持教师坐稳“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在鼓励基础研究的评价“风向标”激励引导下,学校涌现了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数学与统计学院焦勇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在量子概率和非交换分析中,如何建立一个非交换的good-λ不等式?我从读博士起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焦勇教授回忆自己的研究经历说道,“从2009年进入中南大学工作至今,学校给予了我长期稳定的支持和贴心细致的关怀,我的科研之路离不开学校为像我这样的基础研究领域教师设置的评价体系保驾护航。”非交换分析是国际上新兴交叉前沿研究领域,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焦勇教授团队建立了非交换的good-λ不等式,解决了困扰该领域20多年的公开问题。除了对个人评价讲究长周期,对学院评价也是同样重视长期效应。比如,在《中南大学“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学校针对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十四五”期间高显示度指标任务设置的计划时间是十年,有别于其他学院的五年时间。
“科研评价,并非仅仅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学校科研、人事、财务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需要学校所有二级学院共同参与,需要全校齐心协力统筹实施。”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说,“每当到了学校职称晋升、博导遴选的时候,科学研究部经常能收到人事处、研究生院、学院关于科研项目认定、成果认定的各类来函。科学研究部会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实际情况,给予逐一认定结果以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使用。”
目前,学校科研评价改革成效逐渐显现,学术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自然指数排名进入内地高校前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和卓越科技论文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十,一大批科研成果服务国计民生,助力社会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5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14项单项金额过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