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涛:匠心铸就钢铁魂
来源:湖南工人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作者:钟晓敏
刚结束2025中国矿物加工大会(CMPC)的深度研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便马不停蹄赶回长沙的办公室。在这场汇聚1400余名矿业领域专家、以“绿色、智能、共享、创新”为主题的盛会上,他与同行聚焦矿物加工技术的绿色化、智能化变革,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路径。而这,只是他40余载钢铁冶金科研生涯中,又一个为“钢铁强国梦”奔忙的日常缩影。
从事钢铁冶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40余载,姜涛带领团队全面革新炼铁炉料制备工艺技术,变革镍铁制备工艺,发明直接还原铁制备新方法,3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赋能,他既是中国钢铁工业转型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引领者。
破解“钢铁大国”
到“钢铁强国”的技术密码
“中国钢产量连续25年世界第一,但‘大国’不等于‘强国’。”1985年,姜涛在宝钢的参观学习,让他坚定了为祖国钢铁事业攻坚的决心。
善于钻研是姜涛刻在骨子里的特质。为突破炼铁精料制备技术瓶颈,他带领团队融合多学科原理,历经20余年反复试验,成功开发出难处理铁矿制备氧化球团成套技术、超高料层均热烧结关键技术、复合造块新工艺等核心技术,彻底实现我国炼铁精料技术的更新换代。这些成果在国内大部分骨干钢铁企业落地,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这些技术不仅在国内绝大多数骨干钢铁企业落地生根,成为驱动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成功走出国门、辐射全球,在国际矿业与钢铁领域构建起中国技术标准,让中国钢铁技术从“跟跑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
进入21世纪,国内不锈钢需求激增,但生产原料红土镍矿却全部依赖进口,能耗大、成本高的难题成了行业“卡脖子”痛点。姜涛勇挑重担,带领团队开启长达15年的攻关。他们针对低品位红土镍矿特性,研发出电炉冶炼镍铁渣系调控新技术,让每吨镍铁电耗降低600千瓦时以上;更攻克低温制备镍铁工艺,自主知识产权让生产成本直降30%,为不锈钢工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技术保障。
40余载科研路,姜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发表论文数百篇,斩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出版专著手册8部,获授权主要专利90余件。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正是对他“把论文写在钢铁生产线上”的最高认可。
让科研成果从“智”变“金”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要解决企业真问题。”这是姜涛常挂在嘴边的话。几十年来,姜涛与团队始终和湘钢、涟钢、衡管等省内钢铁企业保持紧密联结,围绕生产痛点开展持续合作,用一项项针对性技术方案破解企业难题。姜涛带领团队与湘潭钢铁集团合作开发的“基于燃料偏聚的低碳均热烧结技术”,切实解决了超高料层均热低碳烧结的难题,跨越了1000毫米以上料层的障碍,以技术经济指标引领世界;成果自应用以来,引起了行业内的高度关注,先后近20家公司到湘钢考察调研,为我省钢铁工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姜涛带领团队的技术赋能,不仅深度融入湖南本土钢铁产业发展,为省内企业破解难题,在省外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包钢集团冶金工程姜涛院士工作站成立。姜涛带领团队启动“球团生产整体优化及高配比球团炉料冶炼”“氧化球团用煤基粘结剂开发”“白云鄂博铌钪资源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等多个技术攻关难题,交出的成绩单格外亮眼。
用匠心培育钢铁事业“接班人”
“一流的科研成果,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做支撑。”身为中南大学学科带头人,姜涛从未忘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一直以来,他坚定推进学科建设,为中南大学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跻身国际一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培养出10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大多已成为科研与教学骨干,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如今,姜涛仍坚持和其他教授一起为本科生讲授专业概论,但他的课堂从不是“照本宣科”。“教师以前叫‘教书匠’,咱们就得守住这份匠人匠心!”他常这样勉励师生,更坚持每年带学生和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地教学。
今年6月包钢设备检修,刚停机的带式焙烧机像个闷热的大蒸笼,在专业检修人员的全程监护与指导下,姜涛带着年轻老师和学生将课堂搬进了企业现场。从带式焙烧机头延伸至机尾,长度达156米,面对挡风墙的高度限制,他躬身前行,带领大家侧身滚过一个个焙烧室。经历这番亲身体验,年轻老师和学生们对设备整体运作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完整的“立体图景”。
“姜院士的言传身教,不仅是让我们掌握冶金设备核心结构,更重要的是培养直面工业现场的实践思维和对专业的敬畏心。”作为姜涛院士的助手,年轻教师张鑫对此深有感触地说,“这正是冶金工程教育里‘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的最好样子,也为我们年轻教师树立了最鲜活的榜样。”
如今,姜涛牵头的技术攻关仍在推进,院士工作站的成果转化持续落地,课堂上的“匠人故事”还在继续。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培育青年人才,从推动产业转型到助力绿色发展,姜涛始终步履不停。正如他所说:“科技发展需要代代接力,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光和热,都献给中国的钢铁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