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风流人物看今朝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1年06月28日 作者:--

“正是这些思想进步的有志者,才使中国有了希望,平凡简陋的南方民居也因此染上思想的光芒。”这是中南大学中文系002班何泽仪等3位同学到新民学会旧址缅怀先烈时的抒怀。

6月中旬,记者来到岳麓山下这座“染上思想的光芒”的“南方民居”,追寻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立新民学会的足迹。走进悬挂着“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牌子的旧址大门,但见毁于日寇战火、重建于1986年的这座“南方民居”,白墙青瓦与绿叶红花相映成趣。管理员刘婉芳告诉我们,这里原叫周家台,是老百姓看守祖坟的房子。1917年至1919年,蔡和森一家租居在这里。正是在这段时期里,13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在这里成立了“新民学会”。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大批湖南进步青年,自觉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开始探索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1915年秋,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向长沙各校广征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朋友。很快,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蔡和森、何叔衡、肖子升、邹鼎丞、张昆弟、肖三、罗章龙、陈赞周、邹蕴真、陈书农、周明缔、叶兆祯等一批有志有为的青年。1918年4月14日,这些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相约来到周家台,召开了新民学会成立会。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成立后采取的第一个大行动,就是在湖南发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发动热血青年立足本国,向外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知识,寻求革命真理。到1921年初,全国1700余名赴法勤工俭学者中,有湖南学子430多人,其中有新民学会会员18人,占当时会员总数的1/3。这些求学归来和留在国内探索真理的会员,为湖南和全国的革命斗争培养了一批十分重要的骨干。

湘江北去,昼夜不息;时间更迭,从无止境。就在毛泽东等人成立新民学会的岳麓山下,如今崛起了一座大学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如颗颗明珠耀眼夺目。在这些高校里面,一批又一批湖湘子弟乘改革开放之风,效仿当年志士仁人,走出国门,学习富国强民的知识,回归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黄伯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留学期间,他在钛铝合金的脆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瞩目,美国几所大学和一些大公司纷纷邀请他加盟。然而,他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毅然放弃国外丰厚的物质条件,携妻女回国,投身祖国科研事业,他领衔的国家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2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像黄伯云这样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学者,仅在中南大学就有1000多人。他们或在教学中吟唱大风,或在科研领域搏击中流,成为教学科研领域的带头人、尖兵。

后记

经过了近一个月2500多公里的追寻后,《重走革命纪念地》栏目到今天告一段落。重走革命纪念地,目的是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党史,缅怀先贤。在湖南这块浸透无数革命先烈热血的红土地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和广大读者一道,又一次经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更加深刻地认识党的丰功伟绩和8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重走革命纪念地”虽然告一段落,但党的光荣历史须臾不可忘,党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