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缘起、构建与实施战略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9日 作者:李建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大到涉及国家治国安邦、民族的命运;小到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修身养性乃至自己的明天。所以,这么一个话题被习总书记喻为“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体的基础工程”。自从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伟大的任务至十八大正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研讨十分热烈,在具体践行或实践活动中也是热闹非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规律、文化本身规律以及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治理经验教训来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或者理论上的重大意义。而我主要是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实际问题来谈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明确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首要前提。目前中国的状况可用五句话来概括。
第一,中国处在现代化的转型期,处于现代化的中后期。如果从1976算起,我们的现代化的道路已经走过38年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面临很多问题,也就是中国现代化有如下的的特点:1.后发型(思想准备不足)。西方的现代化有它深厚的基础,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德国的启蒙运动等为西方的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经济、政治、思想基础,而我们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一种政治驱动下进行的;2.模仿型(制度准备不足);3.转折型(风险大、离心力大、感觉多样)。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飞速发展,就如开车在拐弯时踩油门,这就意味着社会存在巨大的风险,离心力也加大,这就使得社会凝聚力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这又有三种情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既得利益者,发家致富的人感觉很爽;部分中老年感觉很晕,很迷茫;还有一部分不适应,被甩出去了,形成了大量的弱势群体。在这个关键时期,要统一思想、统一价值、统一观念、统一信念,就必须凝神聚气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是经济的互相影响、文化出现多元、制度出现互镜。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出现价值的多元。过去对西方文化一味采取“堵”的方式,事实证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自然而然就流入进来了,现在年轻人对西方思想非常崇拜。在全化背景下,打破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唯一优秀的制度的观念,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动摇。怎样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需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时代有三个具体表现: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时代、3D打印时代。首先,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的过去习惯于数字思维,但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国家的管理者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上万亿的数据统计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挑战;其次,云计算。在大数据化时代,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一些数据;再次,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即将来临,我们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一场产品制造的革命、设计的革命、材料的革命、生物的革命、知识产权的革命即将由3D打印引爆。以后可能没有工厂、商店,只要一个3D打印机就能满足我们需要的各种产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四,网络化的影响。人类依赖于网络,但网络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的是:虚拟世界的形成,人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真实表达,而在真实的世界里说谎,人们面临诚信问题;其次,私人行为放到网络上进行扩大,变成一个公共性事件,王菲的离异、文章的出轨让年轻人不再相信爱情,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倾斜;再次,自由表达。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新闻记者又是信息报道员,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就进行了道德上的严峻的考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而对自由的表达进行适当的控制,必须要有一种价值导向。
主流价值观念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导致主流价值观难以深入人心,往往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层面。整个价值观的梳理、离心力的扩大,整个社会价值观出现真空,在这个关键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再没有一种精神,经济再发达,我们也不会幸福,只会痛苦。
怎么解决飞速发展带来的问题?要使飞速的列车不出现交通事故,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制动器”,有一套良好的刹车系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防止列车出轨的根本的“制动器”,就是防止社会风险的良药。未来的中国发展必定越来越依赖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将是创造中国文化发展活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精神建设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之路。现代文化的发展存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产业化的显性文化大发展,即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这两种强力高效的现代化方式,在社会大众文化层面把中国文化做强、做大,使之获得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可将之概括为文化产业的外在发展之路;另一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提升之路,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强大的隐性内生之路,即在多元文化的互竞乃至冲突中,捍卫中国文化的精神之本、道德理想和价值方向,以整合、凝聚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价值观,这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践行和科学表达乃是最紧要最根本的。
建设中国文化面临四大严肃课题:第一,整合和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以确立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道路”的价值坐标;第二,大力推进和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水平,汇聚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力量;第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延展和激活我们的文化传统,重塑“文化中国”形象,再造“道德文明古国”的现代辉煌;第四,创造更加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生长条件,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等)和思想理论方式,创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中国文化精神,并使之成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发展的有益资源。
如果说,和平崛起的中国经济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那么,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标志,也将是人类世界和平发展的未来福音。值此时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所当然便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励志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因为一种价值体系必定存在一种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科学概括,从根本上规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标识和通俗表达。那么,如何提炼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目前《红旗文稿》、《光明日报》、《中国社科网》都在开展讨论。据我的统计,曾经有过59种经典说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央到地方,我们要清楚的是,这还只是倡导,并未定型,尚有讨论和研究的空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建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观点的初步梳理以及公民认同度调查,得出了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共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频次较集中在12项价值观:和谐、富强、平等、发展、民主、文明、自由、仁爱、互助、人本、正义、共享。此外,“团结”出现16次、“社会稳定”出现10次、“和平”出现8次,另外还有科学、诚信、道德等。从频次的分布来看,超过样本量5%的人提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12项价值观,最低选择频数为共享104次。因此,我们将核心价值观选项归纳为12项,犯错误的概率低于5%,符合概率统计学的要求。
调查中,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四项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其次依次为“自由”、“人本”、“互助”、“文明”、“民主”、“正义”、“平等”、“共享”。因此,我们将公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同度最高四项——“发展”、“富强”、“和谐”、“仁爱”定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共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民自觉将发展列为核心价值观,并且认同度最高。公众将“发展”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但目前的二十四个字中没有“发展”,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解释。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义来说,它是适应所有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价值观。狭义而言,则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真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目前24个字或还可精炼。“宣传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24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大众化要求。文字语言要符合大众要求,字数要少,深入浅出,朗朗上口,易于领会,便于启蒙,便于教化;第二,深刻性要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DNA),反映全体公民的利益诉求(非地方、行业、阶层、领域),反映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应然性而非实然性);第三,伦理性要求。最近习总书记讲“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就是要对其意识形态内容和政治要求进行伦理包装和人文表达,让大众乐于接受,否则会成“政治口号”而遭人拒斥;第四,逻辑性要求。核心价值观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不能是杂乱无章的排序。目的性价值观、理想性价值观、基础性价值观、动力性价值观四者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结构;第五,稳定性要求。所提炼的内涵要有普遍而长期的适应性,不能随意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人而变。
核心价值观构提炼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第一,形式与内容。内容要丰富,融通中外、贯穿古今,立足长远,又要关注当下;第二,民族与世界。没有民族性,就难以落地生根技繁叶茂,开花结果。没有世界性,就难以应对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第三,传统与现代。要有传统根基,也要有时代精神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来培育核心价值观。没有传统就没有吸引力和向心力,没有现代性就会敬而无远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和纯粹的保守主义;第四,主导与宽容。要强调一元导向,也要强调多元宽容。要着力形成“权威构建”与“民从参与”、“高度统一”与“适度分化”的良性互动。还需要理论辩论与思想交锋,目前不要定论;第五,现实与理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一要着眼与“安邦定国”,也要着眼于“安身立命”,不能只成为官方意见与少数意见;第六,平衡与张力。既要实现平衡与和谐,也要保持“必要的张力”体现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创造,也表达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战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办公厅的意见以及刘奇葆同志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精神,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战略概括为:一个融入过程、二个主体率先、三个落实领域、四个宣传教育、五个活动载体。
一个融入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个主体
青少年作为基础主体。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党员干部作为示范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山东考察时的讲话、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
三个落实
第一,经济领域。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第二,法治领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第三,社会治理。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四大宣传教育
第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增加学习深度。从理论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包括社科基金的引领、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列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定期对社会思潮进行检测评估、加强各种学术会议的管理等。
第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要用各种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四,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五个活动载体
第一,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第二,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
第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
第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五,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
文/李建华(作者简介: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伦理学与公共事务》主编。)
来源:红网 http://ldhn.rednet.cn/c/2014/12/18/3552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