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共产党人】廖二元:以医报国拳拳心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7日 作者:

【人物简介】

廖二元,男,1948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湘雅医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内科学》和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学术牵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疾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湖南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之友》和《药品评价》杂志主编。主持完成了20项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专著11部,(《内分泌学》、《内分泌代谢疾病手册》、《代谢性骨病学》、《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和激素过敏感综合征》等);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七年制)和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八年制)。发表论文42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5篇;SCI总影响因子308.554;论文、论著被引用4620次,其中被SCI英文论文和论著引用1029次。1995年至2000年任湘雅二医院院长。

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虽然鬓角可见少许斑白,但是如飞的步伐非年轻人可比;即使岁月在面庞已留下痕迹,然而爽朗有力的声音却迸出青春活力。他就是内分泌学领域乃至内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廖二元教授。2008年,廖二元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京城捧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状载誉归来,这是湖南医药卫生界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奖项。

仁心精术,挑战代谢内分泌疑难杂症

1970年,他迈进湘雅学府,从此一生铭记“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 1979年,成绩优异的他成为内分泌界泰斗伍汉文教授的第一位临床内分泌硕士研究生。1986年,他远赴德国Gutenberg大学跟随BEYER教授攻读临床内分泌博士。如今他早已盛名远扬,但总是胸怀仁慈恻隐之心,将发自内心的乐观与自信带给每一位病人。

2004年,一个在十多家大型医院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脊柱发育不良(SEDT-PA)的小女孩辗转来到湘雅二医院寻求廖教授诊治。小女孩关节肿胀,运动受限,关节挛缩,持续性关节疼痛,三岁时出现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为走路不稳。廖教授认为,医师面对每一个疑难病例,都有解除病人疾苦,深入研究,推动医学发展的责任。经过他和治疗团队的详细研究,发现这是个尚未报道的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儿童型进行性假类风湿性关节病)病例,属于较罕见的单基因遗传代谢性骨-软骨病。他每次查房,都会抚摸着小女孩的头说说话,然后再进行检查询问。有一次他感叹道:“小女孩坚强自信乐观,我感觉任何人有了这样的品质,什么难事都能做好。”他和小女孩结下友谊,小女孩出院回家后,给他来信表达谢意并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他认真地看着信,说:“对不起这孩子,我们还不能完全解除她的痛苦,所以必须认真研究出治疗新办法来。”

廖教授常常出诊协助外单位诊治疑难病例。一天下午,学生袁凌青正在实验室做试验,廖教授疾步走来,告诉他:“外院有一例特殊病例,你和我一起去看看吧。”他们匆匆来到会诊的地方,只见那里的医生正忙得团团转。原来这是一例慢性肾上腺危象的青年男性病人,血钠很低,已经休克。廖教授仔细查看病人,询问病史,翻阅病历,根据病人当时的治疗方案,立即建议把氢化可的松的用量由二十五毫克增到一百毫克,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两个小时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急诊CT见肾上腺萎缩。袁医生小心翼翼的问:“这是不是结核或者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应激诱发的肾上腺危象?”廖教授停下脚步,低头站在过道上,不时用手弹着自己的脑门,摇摇头说:“他非常年轻,不像有结核或者自身免疫疾病的样子。”他把家属喊到了一边询问病人及配偶的工作经历,三五两句问出了特殊病史,原来这个患者在南方打工,曾经有冶游史。廖教授根据发热、消瘦、免疫功能低下等,立即做出 “艾滋病引起的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肾上腺危象” 的诊断。真神,一个内分泌专业医师,竟在缺乏HIV抗体检查的前提下,敢于如此大胆地做出传染病的判断。显然,后来的HIV抗体阳性验证了他当初的诊断,大家不由得钦佩不已。

钻研学术,制订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廖二元教授两次留学的研究方向都是糖尿病。而他现在主持的课题却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骨质疏松研究。当年他把研究方向转到导师伍汉文教授的这一领域后,面临的是一系列需要攻克的难关,“当时在国内,连“骨质疏松”这个病的名字都没有,书上也找不到,学生不用学;国外虽然有,但定义、诊断和预防全是紊乱的,更不用谈临床治疗的方法与疗效。”和许多其他疾病一样,骨质疏松的诊断首先要解决正常人群的骨密度数据库问题,它就象考量物体长度的尺码那样重要。可以说,没有这个尺码——骨密度数据库,就没有骨质疏松的诊断。廖二元教授带领课题组,对5至95岁的6000多名正常人进行了测试,每人需要测试38个部位,一共测出了55万个数据。这项研究,课题组花了将近十年的苦功。然功夫终不负有心人,廖二元带领课题组研究出来的这个诊断数据库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一致认可。今天,如果在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牵涉到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较,若不用廖二元教授课题组研究的“长沙数据库”,国际医学刊物就不会认可!廖二元带领的课题组研究成果绝不止这些。当解决了病人的诊断数据库后,还需要对病症进行病因或疗效评价,这又需要一套衡量的尺码——“骨代谢生化指标”,没有骨代谢生化指标,就没有骨质疏松的疗效评价!虽然国外已有两项权威研究,但是否适合于中国人却不确定。于是廖二元带领课题组投入研究,并最终得出七个适合中国人的指标,包括新增的一个名为“MMP-2”的新指标。这一“长沙研究”再次得到国际认可。而廖教授领导的长达16年的科研项目《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与治疗》在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改变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传统观点,提高了诊断水平。

他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还要有开拓性、前瞻性的思考和与临床工作相结合的临床科研,而且科研应有严谨的态度。他将临床科研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个案报道和病例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建立临床科研兴趣和信心,同时将积累的临床经验献给同行。第二个层次­:掌握临床科研设计和医学统计学方法,总结文献中的科研设计和医学统计学经验或缺点,同时用高水平的专业文献检验自己的临床科研设计和医学统计学水平,发现新的方法急用先学,紧跟相关的最新进展。第三个层次­:找准并确立自己的长期研究方向。临床研究方向是由临床需要逼出来的,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出来的,或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派生出来的。第四个层次:将自己的临床研究与临床问题和病人的需要结合起来。第五个层次:解决国内国际上存在的重大问题。

凝心聚智,将内分泌学科推向国际舞台

廖教授耕耘时勤奋,困难时从容,收获硕果时却能保持着冷静和谦逊。他说“当一个人在学术上和专业技术上有了一定成绩后,就必须要为社会付出更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必须接过前辈的棒奔跑,担负起振兴湘雅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的历史责任。”

廖教授1990年至2009年任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1993年至2009年任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1995年,正在美国Washington大学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廖教授听从组织和学校的安排,回到医院担任院长。1995年至2000年任院长期间,他操劳着繁重的医院管理事务,推进医院医教研发展,加快机构改革,解决中青年骨干住房等实际困难,留住人才……他的身影出现在医院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在管理医院的同时,他领导着内分泌学科迅速发展:狠抓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大力培养人才。他珍惜时间,工作效率高,人称“拼命三郎”的他总是精力充沛地工作着,不怕苦不怕累,穿梭在办公楼、病房、研究所、门诊之间。

在廖教授的率领下,湘雅二医院内分泌学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坚持代谢性骨病、糖尿病、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有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26人,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良好学术梯队。教师队伍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具备了培养本学科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能力。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0名、硕士研究生230名。年门诊量4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达两千人次,其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度疑难病例。主要学术带头人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该学科与美、英、德、法、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术机构保持了长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了国内一流的骨质疏松、糖尿病和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技术平台,其中骨质疏松诊断、骨微结构分析技术、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技术平台的建设成绩显著,特色突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进入国际领先行列;遗传性代谢性骨病、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水平和糖尿病科普教育居国内领先地位。具备了承担国家、国际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和解决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发展中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学科共获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攻关和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国际合作课题等共100余项。主编出版医学专著28部,参编著作52部,是全国医学八(七)年制《内科学》教材副主编单位。发表研究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国家专利3项。

去伪存真,维护病友的切身利益

廖教授在临床一线救治了许多糖尿病病人,许多病人缺乏糖尿病知识,不少人有过被骗的经历,甚至一部分人上当受骗多次却执迷不悟。面对有着不同遭遇的病人,他深感痛心,陷入反思。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科普书籍观点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仅凭表面华丽的口头文字,却能够畅销?那些既不懂中医更不懂西医的人,缺乏考量的健康教育资质,仅靠巧舌如簧,却能让老百姓深陷其中?而医师整天忙得团团转,连应该和病人沟能的时间都很难保证,不仅没有时间做科普教育,接受必要的科普培训更是奢谈,而且还有部分医师骨子里就轻视科普教育。

这一番痛定思痛,他想只有医师站出来,让那些在一线与病人常年打交道,懂得如何进行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专家承担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才能匡正那些似是而非、误导百姓的谬论,才能净化科普园地。

他深感医师的爱心、细心、耐心和坚持对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医师最懂得人之所以患病的原因,最懂得如何科学进行保健和预防。医师重视和有机会进行科普教育,对百姓有利,对社会有利。

立足科学,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解深奥的医学知识;反对“伪科学”,帮助病友们清除糖尿病防治过程中的“障碍”,提高生活品质。几经周折,中国第一本关于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科普读物《糖尿病之友》杂志终于在2001年6月获批,2002年1月新年伊始创刊发行。在他的振臂疾呼下,全国知名糖尿病专家聚集到了《糖尿病之友》编委会里,成为了千千万万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医师!如今这本杂志历经十年,成为中国阅读量最大的糖尿病杂志,从纸质文字发展到网络,为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科普教育工作者创建一个清新广阔的交流平台,在维护病人利益、保障预防为主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